雷春荣
(陕西省水利建设管理局 陕西 西安 710004)
泾河峡谷地势陡峻,建坝条件十分优越,在泾河上修建一座控制性骨干水利枢纽,确保渭河安澜、造福关中百姓,是几代陕西水利人50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东庄水利枢纽建设。最近,《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努力突破瓶颈制约,加快建设东庄水库等10项重大水源工程,确保大中城市、重点工业区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用水需求”。提出了“善治秦者必治水,善治秦者先兴水”的理念。原省委书记赵乐际2012年年初在泾阳县检查水利建设时要求“要认真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抓紧做好东庄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省委书记赵正永(时任省长)曾在省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上要求“要加大东庄水库、引汉济渭等重点水源工程的建设力度,为渭河治理和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水利部陈雷部长在2012年3月部省座谈会上要求,加快东庄水库前期工作,努力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省水利厅党组迅速落实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东庄水库建设的重大决策,成立了以王锋厅长为组长的东庄水库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快推进东庄水库前期工作。要求紧紧抓住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东庄水库建设的重大机遇,科学高效推进前期工作和准备工程步伐,年内完成泥沙、岩溶渗漏、移民三大专题论证和项目建议书编制上报工作,开工建设对外交通道路工程。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周秦汉唐的华夏文明,同时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在黄河修建了三门峡水库以后,引起渭河下游泥沙淤积严重、“小水大灾”成为常态,次生灾害频发,给关中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同时,流域内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生态环境恶化。只有在渭河最大支流泾河下游峡谷处修建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才是治理渭河、确保渭河安澜的治本之策,也只有这样渭河下游防洪才能打主动仗,避免“小水大灾”的被动局面,同时为渭北和关中经济区提供水资源支撑,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渭河综合治理工作,国务院2005年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2008年批复的《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明确要求加快东庄水库前期工作,2020年前建成。200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东庄水库作为关中经济区的唯一大型水源工程,要求加快实施。多年的规划研究表明,兴建东庄水库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1)巨大的防洪减淤功能。
上世纪50年代末,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后,造成渭河下游泥沙淤积,河道行洪能力由5000m3/s降至1500m3/s,每两年就发生一次洪灾,累计直接经济损失60多亿元;渭河小水大灾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之患。仅渭河“03·8”洪水,虽然最大洪峰流量 3570m3/s,不足五年一遇,但造成了29亿元的巨大损失。特别是15万返库移民饱受洪水之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改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
泾河东庄水库工程建成后,首先可使渭河下游三门峡库区50多公里移民生产围堤和泾河下游河道防洪标准由目前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洪水标准。当渭河下游遭遇以泾河来水为主的100年一遇洪水时,可削减为渭河下游50年一遇洪水,将极大的提高渭河下游的防洪能力,同时也为黄河的防洪发挥应有作用。其次,可以拦截泾河泥沙,水库运行50年可拦截泥沙约20亿m3,减少渭河下游淤积4.7亿m3,通过水库调水调沙,冲刷渭河主河槽和潼关高程,降低潼关高程1m~2m,渭河主河槽行洪能力由1500m3/s增加到4500m3/s,对于解决渭河下游洪涝灾害频发、小水大灾常态,确保渭河安澜具有重大的作用。
(2)显著的供水效益。
关中渭北地区一直是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地区,部分地区饮水依靠聚集雨水,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也因水源奇缺而步履艰难。一旦遇到2010年春季西南大旱,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将面临极其严重的考验和挑战。泾河东庄水库是该地区唯一可建的大型水源工程,具有较大调蓄能力,在满足泾河、渭河防洪安全和调水调沙需求、确保泾惠灌区工农业和生活供水的基础上,可利用库容大(30亿m3)、水位高(700m高程)的优势,高水高用,自流引水,可为关中经济区铜川、泾渭新区、富平等地供水5亿m3~6亿m3,对解决关中经济发展和渭北“旱腰带”缺水问题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遇到2010年西南特大干旱的极端气候,将对整个关中地区用水发挥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改善生态环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渭河下游出现了河道常流量不断减少、甚至断流情况。渭河下游日平均流量小于20m3/s的天数由60年代的平均5天增加到90年代的50多天,渭河交口河段曾出现连续断流13天。渭河水质达到劣Ⅴ类水质以下。由于河床抬升,引起地下水位升高,渍、涝、盐碱化面积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恶化。未来趋势研究表明泾渭两河的来水量亦将逐步减少,必将导致渭河纳污功能的减弱,加之关中经济区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渭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仍有可能加剧。
通过修建东庄水库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调水调沙,冲刷渭河下游淤积,降低潼关高程,改善二华夹槽地区排水条件,降低地下水位,改良盐碱地;二是可向渭河下游补充不低于20m3/s生态用水,对防止渭河下游河道断流、萎缩,改善水质、维持渭河健康生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三是水库建成后可形成约3万亩水面,对改善渭北区域性气候有着积极作用。
(4)可观的经济效益。
水库修建后,可装机6万kW~10万kW左右的水电站,年发电3亿kW·h,对于减少碳排放,优化电力能源结构,实现工程“以电养水”和水库良性运行将发挥巨大作用。同时,东庄水库规模大、投资约100亿元建成可相应增加工业产值1339亿元,为实现我省经济翻番发挥重要的拉动效应。
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政治意识和机遇意识,树立和强化自我加压、奋力推动、敢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精心设计,精心论证,以干促批、以干促建,加强协同,克难攻坚,科学高效地推进东庄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和建设步伐,努力实现东庄水库“十二五”开工建设目标。
东庄水库多年的规划研究表明,泾河“世界级”的泥沙冲淤、灰岩地质的岩溶渗漏是东庄水库建设不容忽视的两大难题。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需要科学辩证地协调处理好与两大难题相互交织影响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防洪减淤与供水、渭河防洪与黄河调水调沙关系,对推进前期工作加快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1)岩溶渗漏问题及区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东庄水库拟选坝址位于碳酸盐岩河段处,该区域存在有灰岩岩溶渗漏问题,与前山嘴砂岩面板堆石坝坝址相比较,具有建库地形条件优越、工程量小、投资少、工期短等明显优势。灰岩工程地质问题,国内南方喀斯特已有成功经验和工程措施加以解决。关键是该区域河床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以下15m~40m左右,属悬托型河谷,与渭北东部地下高程380m岩溶水系是否关联需要尽快搞清。所以,目前在开展满足坝址区设计深度要求地质钻探工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快开展区域水文地质研究。对此,已组织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开展岩溶渗漏问题联合攻关,包括物理水化学实验、同位素示踪试验、地层年龄测定、水岩作用模拟分析以及水库渗漏三维数学模型研究等五项措施,对水库工程地质岩溶渗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目前初步完成的物理水化学实验成果表明地下水体与渭北岩溶水联通的可能性不大,尚需与其它四项措施互相比较补充论证,提出科学可行结论和处理方案。
(2)防洪减淤目标与供水目标的关系。
东庄水库的开发目标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和改善生态环境,可以说防洪减淤是东庄水库建设的第一目标,而东庄水库又是关中地区渭北中部唯一大型水源工程,该地区又极度缺水,关中经济发展又急需解决该地区供水问题,所以供水目标和任务同样非常重要,需认真研究和处理好水库防洪减淤与供水关系,也就是合理确定水库防洪库容、兴利库容以及分配调水调沙的水量和该地区工农业、城镇发展供水水量。总的原则是在确保实现防洪减淤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调出更多的水量来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协调好以渭河下游防洪与黄河调水调沙的关系。
泾河张家山站多年平均径流量17.44亿m3,年均输沙量2.52亿t,分别占渭河华县站(约90亿m3)和黄河三门峡站(约580亿m3)径流量的20%和3%,62%和18%。同时泾河流域又是黄河流域的三大暴雨区之一,暴雨形成洪水,是渭河、黄河洪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泾、渭同期历史洪水资料,渭河下游四次特大洪水以泾河来水为主占三次。泾河洪水也是黄河洪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1933年张家山站洪峰9200m3/s,其洪量占黄河陕县站5日洪量的27%;在道光年间出现过18800m3/s、1911年出现过 14700m3/s、1966年出现过7500m3/s的大洪水,都是黄河相应洪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泾河洪水和泥沙量是渭河下游的主要组成部分,控制和调节泾河洪水和泥沙对解决渭河下游防洪减淤问题至关重要;而泾河对黄河而言其洪水、泥沙量所占比例较小,所以要重点研究泾河东庄水库渭河下游的防洪减淤作用,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解决渭河下游防洪减淤本身也是治黄的一部分,适当研究或展望东庄水库对黄河流域的防洪及调水调沙作用。同时要积极关注黄河古贤水库前期工作进展,加强东庄水库与古贤水库、三门峡水库调水调沙的联合调度,必将对黄河流域防洪减淤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央1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水利的春天已经到来了,东庄水库建设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及省水利厅加快东庄水库前期工作“十二五”开工建设的决策部署,扑下身子,自我加压,凝心聚力,科学高效推进前期工作,使这一陕西水利人梦寐五十多年的愿望早日实现。
(1)明确任务抓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决定精神,积极落实实施意见,紧跟并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按照科学、负责、高效的要求,以确保“十二五”开工建设和力争“十三五”基本建成主体工程为目标,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批为主线,科学统筹安排好地质勘探、科研设计、对外交通、开工筹建准备、主体施工等各项工作。今年工作的重点是完成泥沙、岩溶、移民三大专题和项目建议书编制上报,开工建设对外交通道路工程,启动“四通一平”准备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全面推进前期工作,努力实现东庄水库工程建设的新进展、新突破。
(2)克难攻坚抓落实。扭住东庄水库泥沙和岩溶渗漏这两个重点和难点,组织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河海大学等科研机构积极进行联合攻关,利用先进手段开展物理化学联通、同位素示踪、水龄测定、三维渗漏、水岩作用模拟试验等五项措施,彻底查清区域水文地质,并形成科学结论,为确定坝址、开工建设对外交通道路提供支撑。组织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进一步开展水库及渭河下游冲淤特性、维持渭河健康生命研究,确保防洪减淤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给关中经济区供水,为实现我省经济翻番目标做贡献。
(3)确保质量抓落实。东庄水库规模宏大、效益显著,施工期长,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每项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省水利厅果断决策由黄河设计公司承担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同时由中国水利规划总院全程咨询把关,国内顶级院士、大师组成的技术顾问组定期会诊,科学高效地及时研究解决设计和建设中的技术难题,确保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全力推进前期和建设工作。
(4)落实责任抓落实。东庄水库建设投资大、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政策性强,建议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首、省级相关部门和地方党政领导为成员的省级指挥协调决策机构,在加强对东庄水库建设领导和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以及政策性难题的同时,全面落实计划、财政、水利、交通、土地、电力等相关省级部门和地方党政各级部门的责任。尽快组建东庄水库工程建设实施的具体办事机构,落实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充实人员,加强力量,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形成省市县乡村纵向到底、相关部门全部参与横向到边,方方面面责任全面落实到人,全社会共同推进东庄水库建设的良好格局,确保工程建设全面顺利开展。
(5)加强协同抓落实。积极主动做好省级相关部门、当地各级党政以及群众协调配合工作,确保征地和移民工作及早顺利开展和尽快完成,为工程开工建设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加强参与前期工作的设计、地勘、科研等单位的组织协调,努力做到各项工作的无缝对接、参与人员的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前期工作快速进展。进一步强化建设单位和设计、施工、监理以及科研外委等参建单位和人员的配合意识和协作精神,协同作战积极主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6)全力拼抢抓落实。按照“以干促批、以干促建”思路,在按程序完善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编制上报审批的同时,尽快提前开工对外交通道路、“四通一平”、导流洞、征地移民等多项准备工程,及早谋划主体工程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工作,全力拼抢制约主体施工的关键环节和主要节点,确保东庄水库“十二五”开工建设、“十三五”基本建成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