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前沿研究(专题讨论)

2013-04-08 16:16包庆德
关键词:荒野生产力哲学

特约主持人:包庆德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70)

主持人语:放眼世界,环境保护运动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时代潮流。而生态哲学正是当今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哲学界从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进程,面向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现实,展望人类生存发展的文明前景等一系列活动中提升出来的当代哲学新形态。

以往文明形态基本集中在社会领域,与技术因素密切关联主要用来指谓社会生产力水平,像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诸文明形态就客观地反映了这一点。就是说,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文明形态主要的、也是首要的基本特征。因此生产力系统演化的历史揭示是寻找文明时代特征的最为有效的线索。这里有必要重申,由于生态哲学思维方式的深度缺失,以往对文明成果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考量标准和评判逻辑,存在着严重单向度价值取向和过于简单化历史时弊——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于其中并由此须臾不能离开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何,不在文明和生产力评价系统之内,而统统在其评价系统之外。由此强化作为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精华的生态哲学之研究,可谓适时、必要甚至紧迫。

在笔者看来,解读生态文明,如果撇开人类发展观及其价值取向,就可能无法有效表征其时代结构特征与现实实践品格。因为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一般而言,从发展的历时性维度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就是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新阶段,以及以往包括所有文明阶段蕴涵的生态文明因素在内的所有的积极成果;从发展的共时性维度讲,生态文明则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相对并渗透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生态化转向之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学科建设与研究维度审视,需要人类生态文明思想资源的不断累积和挖掘整理。为此本期“生态哲学前沿研究”专栏推出三篇相关专题文章。三篇文章的前两篇聚焦奈斯的深生态学。深生态学以追求“生态整体主义”本体论为世界观原则,以生态现象学为方法论依据,以对工业社会造成环境危机根源的深度追问为认识论维度,以人类仅仅作为大地居住者之一,资源使用要以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等一系列全新理念为价值论目标,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与强调人的价值的生态智慧,以生态和谐平衡为己任并成为深生态学核心价值体系,并形成“顺应自然”的开放资源保护策略、“非暴力”的激进生态抵制策略、“地方性社区”的前卫绿色政治策略和“追求简朴”的深层个人生活策略。深生态学的出现是生态意识形态由传统浅层向现代深层转换的时代标志。三篇文章的后一篇关注哲学的荒野走向。当代哲学的荒野转向,使荒野价值被重现并以一种全新的生态哲学维度给予重新诠释。荒野的价值突出地体现在生态伦理层面上的重新评估,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实践更是目前人类社会应该而且必须倡导的道德义务。哲学荒野转向也会以一种全新的价值评判被引进和确证,引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新思路。三篇文章所论及的生态哲学前沿问题本身,对以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前提和自然基础的忽视甚至遮蔽之解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价值。

猜你喜欢
荒野生产力哲学
菱的哲学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