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莉 周文娟 胡玉洁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腰腿痛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各异[1]。传统治疗方法往往强调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而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在解除突出物对周围组织压迫的同时,更强调椎间盘持续负压下恢复椎间盘自身的营养状态。这是一种全新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新方法,目前全球市场上投入使用近2000台设备,但国内相关应用报道较少,其治疗相关的护理配合报道更少。我科于2012年9~12月对收治的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DRX9000治疗并配合精心的护理,未发生体位护理不当导致的突发性腰痛,现将护理配合经验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18~68 岁,平均(51.28+3.73)岁。其中腰4~5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15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间歇性跛行,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
1.2 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方法 询问患者病史、进行专科体检排除禁忌证,按要求给患者穿戴专用束缚带后上机。根据操作步骤测量体重,取平卧位,使患者腰部彻底放松。每日行脊柱减压1次,每周5次,20次为1个疗程,在4~6周内完成。首次牵引力为患者体重的一半减4.5 kg,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感受按2.3~4.5 kg的幅度逐渐递增,最大牵引力不超过患者体重的50%+11.4 kg,每次治疗约30min。脊柱减压治疗后行腰部冰敷10min,中频治疗15min。治疗间歇期需佩戴医用腰围,最初的2周限制活动,多休息,避免疲劳、负重,遵医嘱对于症状改善明显的患者指导进行腰背肌力量锻炼。
本组患者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34例,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得以明显缓解;良8例,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得以明显改善;可2例,治疗后症状和体征部分得以缓解和改善;差3例,最终选择手术治疗。无1例发生突发性腰痛。
3.1 治疗前准备 (1)患者准备。对患者进行X线、心电图、血尿常规检查并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排除椎间盘脱出、游离,脊柱不稳、滑脱、峡部裂、侧隐窝狭窄,腰椎结核或转移性癌,严重骨质疏松;高血压病、冠心病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外周神经感觉功能障碍及妊娠等禁忌证。(2)心理准备。由于该治疗是新开展的技术,患者存在思想顾虑较多,负性情绪可以降低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2]。因此护士需详细讲解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治疗的目的、步骤及方法,消除患者的疑虑,树立积极配合治疗的信心。(3)环境准备。室温调节至22~24℃,湿度40%~60%,使患者感觉舒适。(4)物品准备。一套干净的病员服,一双舒适的拖鞋,一个合适患者的医用腰围。治疗前脊柱减压系统、一次性冰袋、中频治疗仪,设备处于功能状态,确保治疗正常进行。
3.2 治疗中护理配合 (1)患者进入治疗室后,2名护士对患者进行身份核对,确保患者信息无误。护理人员需详细讲解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相关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协助更换病员服,患者治疗时的着装要求轻薄舒适,无皮带、金属等硬性饰物。(2)护士为患者穿戴胸带及腰腹带,操作者严格按照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手册规范操作,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体重、治疗进度选择正确的牵引力。(3)治疗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实施人文关怀举措,治疗开始后不断询问患者的感受,重视患者的体验,适当调整腰部气囊充气程度、牵引力度。(4)随着季节的变化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使患者在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获得舒适护理。如有不适,立即调整,严重者立即停止,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3.3 治疗后护理配合 (1)每次治疗结束,操作者准备撤去下肢托垫时,护士要帮助患者抬起双下肢,再缓慢撤除下肢托垫。这是因为治疗刚结束时,患者腰部肌肉极度松弛,以至于很多患者无法自己抬起双下肢,如果此时不给予患者帮助,有的患者会因为肌肉拉伤而出现突发性腰痛。(2)当患者治疗结束,为保护患者,护士需帮助患者正确佩戴腰围后再下机,避免体位不当而导致突发性腰痛。(3)治疗结束后需要腰部冰敷10min,中频治疗15min,目的是尽快恢复腰部肌肉的张力。由于此阶段需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佩戴医用腰围,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宣教,使患者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配合,切实做好卧床休息时体位护理,翻身时呈轴线,避免脊柱扭曲。(4)住院期间护士需帮助卧床患者落实基础护理,保持口腔、皮肤、床单元清洁,使患者舒适。制订个体化饮食方案,一般可选择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鸡蛋、鱼、瘦肉、排骨、土豆、番茄、豆角、冬瓜等,避免辛辣刺激及油炸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多饮水、进食蔬菜、水果、蜂蜜等预防便秘。(5)治疗3周后如病情允许,患者可遵医嘱下床开始适量活动,但应避免负重和劳累。护士需指导患者取正确体位,如保持腰椎正确姿势,坐姿应选择高而有靠背的椅子,避免久坐久站,不要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避免弯腰拾物,教会患者日常生活正确姿势,如拾物、坐、站、行、走。康复锻炼时请遵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遵医嘱行踝泵运动增加股四头肌运动,每日各3组,每组30min。(6)治疗结束后,护士指导患者继续保持正确体位,平时应佩戴医用腰围,卧床时可摘除。避免重体力劳动,控制体重,防止肥胖,出院后定期复查,有不适时就随诊。对于症状改善明显的患者,可遵医嘱进行4~6周的腰背肌力量训练以加强椎旁肌肉。
长期腰腿痛严重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近年来随着医学及工程技术的发展,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DRX9000成为一种有效治疗下腰痛的新突破[3]。20世纪末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天局NASN发现在执行航天任务的失重状态下,宇航员的腰背疼痛得到了缓解,还发现在执行任务期间椎间盘高度实际上有明显增加。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技术核心是模拟太空中的肌肉状态,利用一种智能化:13次/s的自身反馈系统随时调节治疗方案[4],通过对病变椎间盘采用定位减压的方法来治疗椎间盘疾病。通过增加椎间盘高度、椎间盘内持续处于高负压状态(最多可达-150~-200 mmHg),使椎间盘和周围组织自然修复,无需手术而有效治疗下腰痛是通过椎间盘及小关节减压,即通过减压和体位以卸载负荷,具有无创无痛、安全有效、舒适准确、智能科学的优势。因此在治疗前、中、后期为患者实施侧重点不同的护理配合,及早向患者讲解康复保健和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体位是巩固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1]青祖宏,刘 杨,张 洁,等.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DRX9000治疗50岁以上腰椎间盘病变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0,32(2):186 -187.
[2]李玉英,杨思燕.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心理失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4,19(15):49 -50.
[3]青祖宏,刘 明,高 巍,等.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DRX9000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初步报告[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1,6(3):31-32.
[4]高晓平.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技术[J].颈腰痛杂志,2012,33(1):48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