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理想——论鲁迅和周作人对儿童的爱

2013-04-08 08:54:59杨子雪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周作人鲁迅儿童

杨子雪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五四”时期出现“儿童崇拜”狂潮,鲁迅和周作人都受了这股狂潮影响,他们从一个共同点出发,结果走向不同方向。鲁迅对儿童采取不逃避、不掩饰态度,在歌颂的同时也“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鲁迅真实的写照;周作人从理论和理想出发,在虚构儿童世界寻找精神的平衡、心灵的慰藉。

一 儿童:鲁迅和周作人共同的爱

周氏兄弟最大共同点就是对儿童的爱,虽然爱的方式不同,但他们的爱都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一)爱的绽放

鲁迅对儿童的爱体现在生活细节中,就连买房子时也是为孩子着想,尽管这些孩子是侄子侄女们。他对许寿裳说:“我取空地很宽大,宜儿童的游玩。”许寿裳回答:“诚然,简直可以开运动会。”“鲁迅那时并无子息,而其两弟作人和建人都有子女,他钟爱侄儿们,视同自己的所出,处处实行他的儿童本位的教育。”[1]鲁迅为儿童做的事,是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正因为如此,鲁迅也获得儿童的爱戴。据说,在有关于鲁迅葬礼的回忆文章中,曾有人写这样的一个片段:葬礼当天,有位七八岁的小男孩,一瘸一拐地走到鲁迅遗体前,站着不肯走,鞠躬再鞠躬[2]。或许大家会有疑问,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懂得这些呢?如果了解现实生活中鲁迅对儿童的爱和帮助,这个小男孩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他爱鲁迅,也正如鲁迅爱他一样。

而在周作人大量散文诗歌中,读者也能感受到他对儿童的热爱。赵景深曾说过:“作人的诗里,有一大半写着小孩子……他爱以小孩作意象也就可以知道他是如何爱小孩子的。”[3]确实如此,即使在监狱里周作人还完成了《儿童杂事诗》(七十二首)。钱理群也赞叹“周作人以八十岁垂老翁,表现出如许纯真的‘童痴’状态,是令人惊叹的。”[4]在现实生活中,周作人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他不干涉、不反对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允许孩子们在庭院里养小动物、做游戏等。他在《小孩的委屈》中写到:“日常无理的呵斥,无理的命令,以至无理的爱抚,不知无形中怎样的损伤了他们柔嫩的感情,破坏了他们甜美的梦,在将来的性格上发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可以看出周作人对待孩子,就像呵护一朵娇嫩的花朵,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周氏兄弟不但爱儿童的本质相同,而且在儿童教育观的论述方面也是相似的。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的许多观点,周作人在《人的文学》和《祖先崇拜》里也有阐述。例如,对于儿童,鲁迅认为“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①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以下注释用同一版本。。周作人的观点是:“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认他是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②周作人:《艺术与生活》,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3页。以下注释用同一版本。可见,周氏兄弟对封建家庭把儿童当作“小成人”表示一致的批判。还有鲁迅认为“自然界的安排,虽不免也有缺点,但结合长幼的方法,却并无错误。他并不用‘恩’,却给予生物以一种天性,我们称他为‘爱’。”③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第138页。周作人在《祖先崇拜》里有“但究竟是一体的关系,有天性之爱,互相联系住,所以发生一种终身的亲善的情谊。至于恩这个字,实是无从说起。”④周作人:《谈虎集》,第5页。从以上可以看出,周氏兄弟关于儿童的“爱”与“恩”方面他们是有一致看法的。

不但如此,就连儿童应该看什么样的书籍,周氏兄弟也有一致看法,都提倡要给孩子看属于他们自己的书籍,对此,他们连说话的语气都是相似的,鲁迅说:“对于童话,近来是连文武官员都有高见了;有的说是猫狗不应该会说话,称作先生,失了人类的体统……”⑤鲁迅:《〈勇敢的约翰〉校后记》《鲁迅全集》第8卷,第353页。周作人也有讽刺:“某教授生怕儿童读了童话便要‘猫化狗化’,因为童话里有猫狗说话……”⑥周作人:《谈虎集》,第97页。

(二)周氏兄弟对儿童的爱都源自于“赤子之心”

更有趣味的是,鲁迅和周作人都是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尽管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尽相同,但他们有时都会用儿童般的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就是鲁迅所说的“赤子之心”。或许在别人认为他们是多么痛苦难熬的时候,他们依然能带着痛苦的心灵去发现生活的乐趣。对于鲁迅,陈丹青有句话说得很好“他(指鲁迅)好玩了一生一世,结果大家把他看成是个很凶、很苦,一天到晚发脾气的人。”⑦周作人:《谈虎集》,第97页。其实,在某些时候,周作人也是如此。就拿周氏兄弟对“老鼠成亲”的态度为例,鲁迅在《狗·猫·鼠》这篇文章里详细地写他儿时为了看“老鼠成亲”,半夜不睡,等待着穿“红衫绿裤”的老鼠仪仗队从床下出来。可以想象,中年的鲁迅下笔写这些可爱的老鼠时,他的嘴角或许正抿着一丝发自心底的微笑。无独有偶,周作人也写过“老鼠成亲”,不过他是写成儿童诗:“老鼠今朝也做亲,灯笼火把闹盈门。新娘照例红衣袴,翘起胡须十许根。”⑧周作人:《儿童生活诗补》,《老虎桥杂诗》,第68页。周作人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南京老虎桥狱中,可见这是怎样的一种豁达心态。周氏兄弟对待一只小老鼠都能如此生趣盎然。他们相似的儿童观正是他们心灵深处对人生的哲思。

二 爱的不同指向

也许是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的原因,鲁迅和周作人在儿童观这条道路上渐渐走向不同方向。

(一)鲁迅与直面现实的儿童之爱

鲁迅对儿童的爱出发点是“幼者本位”,内含着社会改革方面的思考,儿童观是鲁迅立人思想基础。在他早期思想中,他认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⑨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第142页。鲁迅爱儿童是用整个生命去付出。因为儿童是逐渐发展的生命,老一辈是逐渐枯萎的生命。自然界中也是老的生命为新的生命做出牺牲,枯叶为嫩芽的成长,心甘情愿腐烂自己。鲁迅也确确实实为儿童做了许多事,付出了许多心血。并且他特别关注儿童教育,他曾为儿童教育写了一系列文章。鲁迅曾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①鲁迅:《我们怎样教育儿童》,《鲁迅全集》第5卷,第205页。鲁迅从现实出发,关注现实中儿童成长。有赞美,也有批判,正因为如此,他的爱是直面现实。所以鲁迅笔下经常出现麻木的、呆滞的、愚昧的儿童,但也有可爱的儿童形象,例如《社戏》里的阿发、双喜等。

(二)周作人与理想的儿童之爱

周作人对儿童的爱是从理论和理想出发,想还儿童一个原本应属于他们的儿童世界。这个儿童世界不受世俗生活污染,是一个干净美好的儿童乐园,在那里有一切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精神和物质方面条件。周作人把儿童与诗歌联系起来,被诗歌过滤过的儿童,失去了他们复杂的社会性,留下纯真美好的自然性。但他这时爱儿童的心理,已经不是完全单纯出自于爱儿童本身这件事,儿童已经成为他的精神寄托。周作人有一个很浪漫的想法:“很希望于儿童童话以外,有美而健全的儿童剧本出现于中国,使他们得在院子里树阴下或唱或读,或扮演浪漫的故事,正当地享受他们应得的悦乐。”②周作人:《儿童剧》,《自己的园地》,第104页。单看这一句话,就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愉悦,然而这对于当时的环境,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因为现实和鲁迅都告诉我们,在当时中国儿童的情形是:“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转得大了,都昏天暗地的在社会上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③鲁迅:《随感录二十五》,《鲁迅全集》第1卷,第320页。

周作人笔下儿童越来越纯洁、美好,到了晚年时期,他甚至到古诗里去寻找古代儿童。他借杜牧之口说:“试问共谁争岁月,儿童笑指鬓如霜。”他羡慕“幼安豪气倾侪辈,却有闲情念小童。应是贪馋有同意,溪头呆看剥莲蓬。”④周作人:《老虎桥杂诗》,第63-64页。并且,周作人提倡顺应儿童,理解儿童,甚至迎合儿童。这种观点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一味顺从、迎合,过分强调儿童个性,会娇纵儿童,毕竟儿童还不完全具有独立分辨是非好坏能力。

(三)爱的较量

曾有研究者质疑:“在鲁迅的笔下则不然,儿童会骂人、会害人、甚至会吃人……很难想象在爱孩子的鲁迅心里,儿童真的是那样一幅狰狞面孔。同样的,周作人的‘理想’儿童,也许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是‘真实’的存在着的儿童。”[5]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质疑,那么,鲁迅和周作人笔下的儿童到底谁的更真实呢?其实,鲁迅笔下的儿童并不都是“一副狰狞面孔”,在《〈看图识字〉》里他写道:“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⑤鲁迅:《看图识字》,《鲁迅全集》第6卷,第37页。还有《过客》里那个小女孩是很乐观、善良可爱的,双喜是聪明的,阿发是憨厚的……可见鲁迅笔下儿童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发自内心的看法。

其实,周作人笔下的儿童也能证明鲁迅对儿童的描写不是凭空捏造的,如周作人于1921年写的诗歌《小孩》:

我看见小孩,∕每引起我的贪欲,∕想要做富翁了。∕我看见小孩,∕又每引起我的嗔恚,∕令我向往种种主义的人了。∕我看见小孩,∕又每引起我的悲哀,∕洒下我多少心里的眼泪。∕阿,你们可爱的不幸者,∕不能得到应得的幸福的小人们!⑥周作人:《过去的生命》,第25页。

很显然,这里的小孩没有天真无邪,更不是快乐的小天使,他们是“可爱的不幸者”,尽管周作人在“不幸者”前面加了个修饰词“可爱的”,也无法掩饰他们憔悴与悲惨的遭遇,无法改变他们悲哀的命运。但是周作人的性格使他必须寻求一种心灵的平静,想象中的“儿童世界”是最平静的港湾。于是又有了这样的诗句:“小孩呵,小孩呵,∕我对你们祈祷了。∕你们是我的赎罪者。∕请赎我的罪吧,∕还有我所未能赎的先人的罪。”⑦周作人:《过去的生命》,第32页。

周作人希望通过“儿童”以达到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环境的内在平衡。但鲁迅则不同,他敢于面对现实,敢于面对自己痛苦的心灵,他解决痛苦的方法不是逃避,而是进行绝望的反抗。

鲁迅对儿童倾注了太多的爱,夏志清把这种“爱”称之为“温情主义”,并且认为鲁迅“希望下等阶级和年轻的一代会更好,更不自私……他自己造成的温情主义使他不够资格跻身于世界名讽刺家——从贺拉斯(Horace)、本·琼森(Ben Jonson)到赫胥黎(Aldous Huxley)——之列。这些名家对于老幼贫富一视同仁。”[6]也许正是因为鲁迅不能“一视同仁”,而是爱憎分明,至情至性,他才会比其他作家更可爱,更丰富,更能留给读者耐人寻味的思考。同时,也让读者从不同侧面去了解一个复杂的鲁迅。正如钱理群所说的“审视内心、凛然独坐的鲁迅,促膝谈心、欣然、蔼然的鲁迅,与文章中披甲上阵、横刀跃马的鲁迅,都同样具有真实性,是鲁迅思想、性格的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显现,夸大任何一面,失去任何一面,都会支解鲁迅的形象。”[7]鲁迅的喜怒悲哀全表现于脸上,他很真实,所以他做不到“一视同仁”。但是周作人作品中极少出现两种悬殊较大的儿童,在他心中,或许正和魏连殳一样,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

尽管鲁迅和周作人对儿童爱的方向、爱的内容不同。鲁迅立足于现实,关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喜怒悲哀、成长教育过程;周作人从理论和理想出发,给读者展示了儿童美好自然一面。他们共同为中国儿童的发现及肯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许寿裳.鲁迅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2]陈丹青.笑谈大先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赵景深.周作人的诗[N].虹纹季刊,1922-09-11.

[4]钱理群.周作人正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5]刘冰.周作人早期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05.

[6]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周作人鲁迅儿童
乾荣子对周作人创作之影响考察
文学与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21:38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周作人之死
北广人物(2017年45期)2017-11-27 02:07:01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周作人住在后面
爱你(2014年11期)2014-11-15 06:51:15
周作人、鲁迅与李慈铭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