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树,董希斌,吴金卓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40)
东北林业大学“道路工程”课程追溯于1952年。1952年成立的东北林学院设立了林学和森林工业两个专业。后者主要以木材收获、加工利用为主,分木材采运、木材利用两个专业方向。在木材采运专业方向中,设立了为木材生产服务的道路工程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后来,几经变迁,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完善,实验室建设也得到逐步发展,出版了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材,培养了一大批我国森林工程学科骨干。2001年,全国森林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杭州召开会议,研究森林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会议研究决定,将原来的“林道网”、“林区道路设计”和“路基路面”3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即“道路工程”。本课程除作为森林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外,还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同时,东北林业大学公共课“林业概论”中含“道路工程”,为全校非林专业开设。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已经逐步完善。2011年,本课程获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重点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课程建设小组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材建设、实践环节建设、考核改革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等7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道路工程重点课程建设所做的一些工作进行总结,希望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有关重点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是重点课程建设的核心。“道路工程”重点课程教学团队共有5人组成,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从学历结构来看,任课教师全部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出站博士后2名。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1名,40~50岁1名,30~40岁2名,年龄结构合理。从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看,团队中的教师大都具有十年以上的教学经历与科研经历,主讲过不同类型课程,发表过10余篇教学研究论文,4项教学研究项目,100余篇科研论文,获得过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及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同时,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合理的培养计划,采取“一对一”、“传、帮、带”的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之,本课程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现已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术互补、研究领域齐全,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道路工程”课程与多门学科联系密切,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它涉及测量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弹性力学、水文学以及公路勘测设计等,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紧紧围绕森林工程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以路线选线与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学生在路线选线和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与施工内容等方面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根据国家颁布的关于路线选线与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建设新规范和新标准,精简理论阐述和公式推导,删减与林区道路有关的陈旧内容,增加新技术、新工艺,重新构建教学内容[1]。
在教学内容上,构建了由道路总体设计与踏勘、道路设计理论基础、道路路线设计、路基工程、路面工程以及道路施工与养护等6部分组成的教学内容新体系。在路线选线部分,结合东北的气候特点,强调在多年冻土地区选线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在道路设计理论基础部分,增加了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内容。在路线设计部分,增加了城市道路的交叉口设计内容,包括平面和立体交叉口设计。在路基工程部分,将路基的排水、防护和加固设计合并为一章内容来介绍,强调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在路基横断面面积计算一节中,介绍了应用数字的求积仪法对其进行计算。在路面工程部分,主要介绍了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在沥青路面设计中,重点讲述了沥青及矿料的选择,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合理配置,先进的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结合东北地区路面设计特点,介绍了冻土地区路面抗滑、防冻和低温开裂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结构的设计原理和特点。
在道路工程教学活动中,密切联系林业生产实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从绪论部分开始就给学生播放大量实际道路工程的图片,以及道路施工的施工实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道路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在讲述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设计时,让学生结合东北的季节性冰冻地区气候特点,分析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设计中重点考虑的几个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办法。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沟通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以及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要求给本课程上课的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来提出本节课不懂或大家认为比较难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在结束每次课堂教学时,授课老师都会给学生留课后思考题,有利于巩固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后,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习和研究时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建立了师生之间畅通有效的联系,并把这种联系机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教学手段方面,在道路工程课程教学中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通过动画,视频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形象地展示道路的施工过程,既生动又形象,学生可直观地、立体地和动态地学习所学知识,可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通过对道路的如何选线、设计、施工等过程进行视频演示,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学习到道路施工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讲授沥青混凝土路面部分内容时,将各种沥青路面设计方案、施工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教学用视频和录像的方式给学生讲授,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复杂的教学内容,以及了解当前国内外在路面施工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本课程现在采用的是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林区道路工程”[3]。该教材由我校多位资深的教授编写,于2003年出版。同时,该教材被批准为21世纪教学改革规划教材。鉴于该教材教学内容包括林区道路工程相关内容,随着公路工程技术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教材部分内容已经相对滞后了。因此,有必要根据交通部规定的新标准、新规范以及路基路面设计与施工新技术重新编写教材,以保持本课程的优势与特色[4]。目前,根据这些新增内容编写了5万字的补充教材。同时增加了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路面排水设计以及高速公路方面的相关内容。今后,将追踪森林工程学科发展前沿,不断完善、补充教材的不足。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结合世界森林工程类教学同步的前沿性教材,编写大量与教材相配套的课件、习题和案例,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辅助教材,及时修订教学计划,编写实验指导书。
“道路工程”作为森林工程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特别强调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重点建设了道路工程实验室,本实验室是“森林持续经营与环境微生物工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森林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目前能够开出的实验项目有:沥青混合料稳定度实验,路面平整度测定实验以及路面摩擦系数测定等实验。在实验内容方面,课程小组适当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项目,增加和充实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增加学生对实验项目的选择范围,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倡导实验全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拥有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建设以黑龙江省带岭实验局、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等4个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增加本课程课外实习时间,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能将道路工程中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有助于提高道路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
考评应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前对于道路工程课程学生考核评定分为平时成绩、课堂测试、实验操作以及期末考试相结合,避免了一次考核定成绩存在的偶然性、随意性的问题。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成绩,这样在平时可调动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测试主要是针对本门课程的基础和重点内容,通过平时的测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实验成绩根据学生对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纪律以及实验报告四方面综合评定。依据教学目的,全面覆盖教材的知识点,保证试题考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形成“道路工程”课程的考试大纲[5]。本课程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试题库。通过试题库的建设,有助于实现教考分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稳定考试命题水准,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帮助学生灵活地掌握课程知识。同时,对试题库不断地进行修订、调整和充实。
运用网络教学手段。为了便于学生了解道路发展趋势,掌握道路现状及相应的施工技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将授课内容和模拟考核内容与校园计算机联网,将教学大纲、授课方案、课后习题、助学系统、参考文献目录及多媒体课件等在网上公开,并开设网络学习论坛,将直接辅导和网络交流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同时,本门课程在教学时进行了录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另一方面,同学们在课后的时候可以通过观看录像的形式来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目前,本课程的教学网站已经建立,相关的资料与录像已经上传至校园网络。今后,将对所有上网的教学文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使之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逐步在网络课程中增加学科前沿的阅读材料,特别是增加一些英文经典文献,使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和深度,增加相关网站的连接,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
“道路工程”被批准为校级重点课程以来,根据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指导思想和建设规划要求,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材建设、实践环节建设、考核改革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等7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建设。通过对授课学生的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综合评价得分为90.5,教学效果优秀,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0.84,与以往成绩相比提高了大约6%。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通过重点课程建设使道路工程这门课在教学质量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改善以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本课程与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今后将会进一步努力,加大建设力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道路工程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去。
】
[1]宋云连.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建设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92 -94.
[2]张彩利,李宁利,马士宾,等.《道路工程材料》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8):123 -124.
[3]许恒勤,张 泱.林区道路工程[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4]曹学君,赵延斌,童望宇,等.生物分离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跃上新台阶[J].化工高等教育,2006(2):32-34.
[5]李耀翔,董希斌.《道路工程》课程试题库的建设研究[J].森林工程,2012,28(3):88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