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教育维度探讨

2013-04-08 00:42:07黄月细徐海波
关键词:殖民公民香港

黄月细,徐海波

(深圳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价值观的形成既起着传播、灌输的作用,也担负着引导、提升的职能。香港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香港经济、政治的发展紧密相关,也与香港本土的教育密切相关。最近,香港国民教育风波引发的大讨论,实质上反映了香港核心价值观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一、香港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核心价值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对事物进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进行评价时所依据的标准和尺度,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在思想上获得一致性、产生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力量,它也是文化的核心部分,集中体现国家、地区和民族所秉持的价值取向、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等。它既是过去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香港既有来自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又保留了原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的特色。中西文化融合交汇,形成了香港特有的核心价值观。殖民政府一开始就将香港定位为自由贸易港,把香港作为其海外攫取巨额利润的工具,这就决定了殖民政府比较重视香港的商业发展。殖民政府根据其统治和香港政治架构的需要,在香港倡导重商、自由、法治等西方价值观。同时,殖民政府鼓励港人进行工商业和经贸活动,这些都培养了香港重商的思想观念。与重商观念相适应,殖民政府给予港人高度的经济自由权,港英政府只从政策法律上做出必要的规定,港人可以从事法律允许的各种经贸活动。经过多年发展,香港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上最自由的贸易区之一。重商、自由贸易对香港飞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使香港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香港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融中西方价值观、传统与现代价值观为一体的核心价值观,即包括重商、自由、民主、法治、多元、包容、公平、稳定、敬业、和谐、诚信等内容的核心价值观。然而,这些价值观并不是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机械组合,而是经过香港人转化和创造,凝练成带有浓厚香港本土意识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出了香港人的精气神。回归后,香港核心价值观在保持原有精髓的基础上,逐渐体现出原来缺失的民族、国家意识。这些价值观得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教育因素,主要体现为英国殖民政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贯彻的“亲英去中”的教育宗旨,在殖民时期推行的“疏离式”“子民教育”的政策;过渡期前后港英当局推行的德育和公民教育政策;回归后特区政府推行的“爱国、爱港、一国两制”的教育。这些价值观及教育政策的变迁,对今天香港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殖民时期的“子民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所谓“子民”教育,是指港英政府通过英语教育灌输和强化宗主国的宗教、哲学、道德、艺术、政治、文化、制度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内容;意在培养香港学生对殖民文化的“认同”,造就大英帝国的忠诚子民的教育。香港殖民地时期,港英政府透过立法、行政等手段对香港教育体系实行严厉的全方位管制,禁止学校和教师进行政治活动,禁止学校讲授、教育、宣传任何政治性内容,审核课程和教科书,控制学校科目和课程教材,颁布官方通告、指引和条例,等等。

英国殖民早期(1840-1911),香港经历了从教会势力掌管教育到港英政府培植殖民教育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民间私塾教育由盛转衰。在这期间,无论是教会学校推行的宗教教育,还是官立学校推行的世俗教育,都致力于培养亲英势力,以维护英国在香港的殖民利益。尤其是以第一所官立学校——中央书院于1862年的诞生为标志,殖民教育政策正式推行,这“为随后的发展与演变奠下了务实及功利的教育目标,同时培养一些通晓英语的精英分子也成为港英政府教育政策的取向”。[1]同时,港英政府通过加大教育的投入,实行经费资助等手段来影响该时期学校的发展,确立“重英轻中”的政策,淡化宗教教育的影响,培养实用精英。

英国殖民中期(1912-1942),是香港殖民教育的发展时期,也是香港政府开始重视教育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香港开埠,但香港政府实际重视教育,却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的。从1841年到1912年的60多年,教育处在无政府状态中。”[2]在这期间,教育行政机构不断健全,一系列教育法例开始出台。由于迫于国内辛亥革命压力,港英政府对“重英轻中”的教育政策进行调整,开始奉行“中英并重”办学方针。不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是英文课多而中文课少。同时,港府依旧重视“精英教育”,忽视“平民教育”,由此也留下了不少教育的弊端。

英国殖民中后期(1946-1979),是香港教育的重建和昌盛时期。为了适应二战后新形势发展需求,香港逐步建立起了以智力投资为主导、适应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香港政府在40年代开设公民科,并且采用国内公民教材,开始推行小学阶段的公民教育,从小学开始着手培养合格公民。同时,由于战后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香港梦”成为激励很多港人奋发向上的动力,但也就在这一时期,由于新中国教育废除了学校公民科,香港教育当局于1950年重编了《香港公民》教材,自此到1997年,香港小学的德育与大陆失去了联系。而这一时期香港的公民教育也成为“无国民性”的公民教育。这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港人国民身份认同缺失的问题。

英国占据香港的150多年时间里,“以西方文化作为自己文化意识代表的英国殖民者,通过香港殖民政府推行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借助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威势,通过大量英文书院和专上学院所奉行的英式教育制度和英语教学,通过举办英国文学讲座,资助交响乐、芭蕾舞、现代剧等西方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扩展英国精神文化的影响,希冀西方文化成为香港社会的主流文化。”[3]由此,香港教育基本上成为巩固英国殖民统治的服务工具,教育以英式为蓝本,传播西方文化,具有深厚的殖民色彩。有学者指出,这种殖民教育实质是一种无民族、无政治的“疏离式的子民教育。”[4]

所谓“疏离”教育,是指港英政府在教育中淡化、回避政治、国家、民族观念的教育,蓄意以社会代替国家;偏重经济教育,强化殖民主义,鼓励学生漠视自身的族群、民族、国家等问题。实行重英轻中的“无国籍”教育,排斥甚至取消中文教育和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公民教育的缺失和边缘化,使香港成为一个“无根”的社会,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香港人,只有居民意识而无公民意识,缺乏对祖国和民族的认知、认同和归属感。加上内地和香港在社会制度、经济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学校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独居一隅的长期割裂与疏离教育造成了香港人对祖国的陌生感,教育在情感和心理上造成的鸿沟形成了两地民众之间的疏离感。

总的来说,香港回归以前的教育尽管可以细分为四个阶段,但总体特征是一样,即以殖民教育为主导,呈现非政治化、非民族化、殖民化、去中国化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殖民教育也可称为大英帝国的“子民教育”,由殖民政府主导在教育中大力推行有利于殖民统治的政策,大力灌输和培育重商、自由、法治、公平等西方的价值观念和对宗主国的忠诚意识,而极力企图消除香港人对祖国的依恋和认同。然而,英国殖民政府的这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措施的实行,更多地是想培养更多的亲英精英,更好地操纵香港为英国服务,把香港变成为其赚钱的工具,加上香港远离英国本土,其殖民地身份决定了香港人并不能完全享受英国国民待遇,也就难以从英国寻找到坚实的依靠。因此,虽然殖民教育成功地将其意识形态灌输到了香港人的意识中,但香港人在其特殊的经历中并不是简单地移植英国观念,而是在殖民地的经济、政治体制构架下,面对自身艰难的生存境遇奋力拼搏,延续吃苦耐劳、团结和谐、众志成城的中国传统美德,从而形成了融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价值为一体且具有香港本土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香港社会特殊发展历史的综合结果,反过来又深深影响着香港的发展。

三、过渡期以来的“公民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香港正式进入过渡时期(1980-1997)。期间,港英政府一改过去抑制公民教育、去中国化的教育政策,开始推行所谓“还政于民”。1985年,港英政府颁布了学校教育中引入公民教育内容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简称八五指引),香港公民教育向着正常轨道发展。因此,香港公民教育经历了起步阶段;回归前后的正规化、制度化发展和21世纪的纵深推进等过程。其教育内容也从以往偏重经济和简单的政治知识向“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国际”方向转变,其中,国家认同教育成为重要内容。

80年代以来,香港德育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就有了较大革新,逐渐将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作为教育首要目标。1981年教育署颁布了《学校德育指引》,对中小学德育宗旨和目标作了明确规定。1984年,港英政府在其政制发展白皮书中首次运用了“公民教育”一词。1985年8月,为了适应香港政治改革的需要,港英政府颁发《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简称“八五指引”,成为全港中小学校公民教育的纲领文件。《八五指引》对于香港公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以教育行政部门规章的形式确立了公民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学校改变一贯忽视公民教育的倾向;其次,它提出了公民教育实质上是政治教育的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统治学校教育的政治禁令;第三,它制定了从幼稚园到大学预科公民教育大纲,为香港公民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序列化、制度化的轨道奠定良好基础[5]。《八五指引》标志着香港真正的公民教育开始起步,但它的出台是为了配合港英政府代议制改革的需要,公民教育照样未能摆脱殖民教育的弊端,“无民族”、“无政治”依然是香港教育的显著特征。

为适应香港回归的需要,1996 年,香港教育署颁发了修订后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即《九六指引》,它在香港公民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九六指引》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将建立国民归属感摆在了公民教育的首位。它清晰而明确的提出了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认识个人作为公民与家庭、邻里、地区社会、民族国家以至世界的关系,培养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对香港及中国产生归属感,并为改善社会、国家及世界做出贡献;使学生认识本港社会的特色,有了解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与法治精神的重要,并在生活中实践出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素质及解决问题的技能,使他们能用客观的态度去分析社会及政治问题,并能做出合理的判断。”[6]《九六指引》成为现今香港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孵化基础,奠定了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未来走向,为香港顺利回归、人心所向产生了积极影响。

1997年香港回归是香港公民教育根本性变革的拐点。香港回归的现实在公民教育中得到明确体现。97回归以后,香港的“公民教育”与香港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关系表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教育宗旨和目标进一步明确。香港公民教育提出明确的教育目标:要让学生对祖国有广泛而全面的认识,提升自身作为中国人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承担精神,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精神,为香港和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教育内容有所调整。香港政府建立了从幼稚园到专上教育各个阶段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并进行了有效衔接。幼稚园阶段主要是认识自我、家庭、学校、交通,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家庭、学校、社区,中学和大学阶段侧重对个人、个人与社群、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关系的教育。虽然各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不同,但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成为贯穿其中的主线。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任职后明确指出,公民教育要加紧推行培养青年对国家的情感。“主权回归后我们必须加紧公民教育,让青年人加深对中国、中国文化和历史、‘一国两制’的概念和《基本法》的认识,培养青年人对国家的感情和关注,感到自己与祖国息息相关,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并随时愿意为中华民族的福祉做出贡献。”[7]

第三,课程设置发生变化。1998年9月,公民教育科成为初中的独立科目,后来又扩展到小学和高中,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2001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发表《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推行新的课程改革,公民教育被列在四个关键项目之首。该文件将国民身份认同与贡献国家社会列为七个学校课程宗旨之一,并力促中小学生培养“坚毅、尊重别人、责任感、公民身份认同、承担精神”五种价值观;在实践层面上,香港教育部门和民间机构一直以来都采取直接举办或间接资助的方式积极帮助广大师生到内地参观交流、访问体验,让师生亲历祖国、升华两地之间的血脉亲情。

第四,教育力量不断壮大。除了特区政府成立的专门教育机构开展公民教育活动外,社会各界组成的不同组织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香港公民教育的发展。1997年,教育统筹局成为推动香港公民教育发展的官方机构,其成立伊始就提出了“下一代能够加深对国家的了解及国民身份的认同”的殷切希望,并将之贯彻到不同时期的课程改革教育文件中。教育统筹局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包括增拨国民教育经费、开展师资培训、组织制作教学资源、组织举办教学活动、推行伙伴合作、设立专门研究计划等推动香港公民教育的快速发展[8]。此外,在特区政府和教育统筹局的支持下,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及其主持的香港市民教育中心、香港国民教育促进会也成为目前香港国民教育中的两大民间力量。2001年成立的国民教育中心以致力推动香港国情教育、国民身份认同为使命,通过公民教育日常、外务交流活动来实践自身宗旨。2006年成立的香港国民教育促进会以推动公民教育、提高国民意识为宗旨,致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教育工作。政府与民间力量的通力合作、合力并举,为香港公民教育能够根植香港、稳健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从“子民教育”到公民教育的转变和发展,对香港核心价值观的萌芽、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孵化和推动作用。过渡期以前,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灌输占据上风,推动着港人“重商、自由、法治、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回归以来,随着“一国两制”的落实和公民教育的开展,国家观念、民族意识逐渐渗透进港人价值观念中,在增进港人的国民身份认同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相信,随着香港与内地关系的日益密切和香港公民教育的深入发展,香港人的国家观念和国民身份认同将会越来越强烈,国家、民族认同也必将成为香港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1]方 骏,熊贤君.香港教育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5.

[2]方 骏,熊贤君.香港教育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68.

[3]方 骏,熊贤君.香港教育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2.

[4]黄洁贞.香港学校公民教育及其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2).

[5]张鸿燕.香港公民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新视野,2008,(5):85.

[6]冯增俊.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66.

[7]董建华.公民教育将加紧推行培养青年对国家情感[N].文汇报,1997-07-04.

[8]徐士强.我是中国人——香港回归以来国民教育发展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22.

猜你喜欢
殖民公民香港
论公民美育
殖民岂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香港之旅
军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
展与拍
收藏与投资(2017年6期)2017-05-30 11:30:13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香港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7:23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