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韩 大 明,刘 洋
(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哈尔滨 150040)
出租车使人们的生活效率提高,节奏加快,乘坐出租车已经是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1]。出租车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存在着乘客抢车、出租车空驶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达到节约时间、节约燃料的目的,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王立端等设计的出租车呼叫系统,乘客可以通过终端系统用个人交通卡呼叫出租车,通过终端机的定点安置来规定出租车上下点,按乘客叫车及出租车应答顺序对号候车乘车[1]。杜慧勇等设计的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能够对出租车定位、监控、调度指挥上,提高出租车的管理水平,减少运营成本。但装备此系统的出租车必须通过系统调度中心进行语言和数据通信,中心进行单呼、组呼或群呼[2]。王学慧等提出一种出租车呼叫方式,通过固定站点设置的呼叫装置发出需求信号,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空载出租车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响应,被选中的出租车相关信息反馈给站点的乘客。这种方式无需调度中心支持[3]。龚国友提出的智能化出租车呼叫系统,利用已拥有的无线通讯网络和GPS资源,建立一个专用平台。需要乘客到出租车站,把车站编号用手机发给呼叫中心,呼叫中心搜索最近的待客出租车,确认后将信息发给乘客[4]。周晓敏等开发了基于GPS的出租车呼叫与调度系统软件,乘客需要向出租车公司发出申请,公司通过搜素离乘客最近的空闲出租车,指定该车前往服务[5]。林巧莺研究了基于LBS和GIS的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该系统也是需要乘客向指挥系统发出请求,待用户确认后,指挥系统再向车载平台发出指令,车载平台接收到指令后方可为用户服务[6]。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各种成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把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建立虚拟的资源池,通过互联网对外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这就是所谓的“云计算”[7]。云计算的构成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
胡发明研究了云计算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提出基于云计算的ITS平台,解决了共享处理海量交通信息的难题[8]。石建军等认为交通信息云计算是一种高效采集和服务的概念,是实现交通行为控制的基础,提出了以云计算模式产生的个性化路径导航信息实现控制性路径诱导的方法[9]。曾凯等提出了智能交通云的概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10]。钱哨等认为智能交通云使ITS的建设可以避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具有开放性、规模性和创新性的特点[11],陈美如等提出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12]。
基于云计算的手机智能出租车呼叫系统,是建立在CommuteX.com的智能交通系统,以云计算的方式,采用卫星定位服务,以先进的社区服务理念,以手机作为服务终端,以较低的服务费用来吸引大量的用户,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双向的、动态的智能交通信息及其它商业信息。该系统可以实现出租车驾驶员与乘客的点对点直接联系,无需后台服务器的支持,快捷、方便。基于云计算的手机智能出租车呼叫系统的研究,能够建立我国大中小城市在云计算的方式下的出租车呼叫系统的联网管理,改变现有的出租车运营模式及管理办法,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创新性。
目前,我国虽然有出租车呼叫系统 (俗称电召车),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乘客需要呼叫出租车服务台,由调度台寻找空驶出租车,然后通知出租车与乘客联系完成服务。这种方式不仅时间长,又有很多的因素影响,而且利用率低。
基于云计算的手机智能出租车呼叫系统可以改变现有的出租车运行模式,乘客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搜寻距离自己最近的空驶出租车,并与愿意服务的出租车驾驶员直接取得联系,完成服务,避免了在服务平台的中转。这样的呼叫系统不仅可以节约呼叫时间、降低出租车的空驶率、提高运行效率,而且还可以节约出租车运行费用、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下雨、下雪、突发疾病、残障人士用出租车情况下,给乘客创造便利条件,同时也给出租车增加了服务功能。
(2)整个过程无需第三方参与。无需管理人员,由服务器代替人工协调和调度,大大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
(3)改变出租车寻客方式。从穿越街巷遛车方式,转为停车休息等待客户呼叫,大大节省燃油消耗,节能减排,更减少了司机疲劳驾驶的状况。
(4)改变现有的出租车管理方式。对重大事故提供防范措施,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管理依据。
(5)提供详尽位置记录。提供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保障,避免纠纷的发生。
2.2.1 可以提高出租车载客效率
目前,国内城市的出租车载客率普遍较低,原因是乘客和出租车不能及时、有效地联系,存在乘客抢车或者大量出租车等客、空驶的现象。在基于云计算的手机智能出租车呼叫系统里,乘客手机界面上能够显示一定范围内的空驶出租车,乘客可以通过手机直接向附近的所有空驶出租车发出信号,发出用车需求信号后能够得到驾驶员的及时回应,并确认用车服务。待乘客与某一空驶车辆确认服务关系以后,出租车驾驶员会根据用车信息到达约定地点,乘客可以提前到达等车地点等候出租车。由于网络、信号等因素的限制,会影响到服务的成功率,但智能出租车呼叫系统乘客与出租车驾驶员点对点确认服务成功率可以达到很高。因此,该智能系统一旦应用,乘客就可以提前与空驶出租车联系,然后到约定地点乘坐出租车,可以极大提高出租车载客效率,增加出租车驾驶员的收入。
2.2.2 能够为低碳生活和道路畅通做贡献
出租车在固定点等客或者在道路上无目标空驶,不仅增加燃油消耗量、降低成本,而且会增加尾气排放量,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如果基于云计算的手机智能出租车呼叫系统得以应用,就可以大大减少固定地点的出租车数量,降低汽车怠速时的排放污染;而且在道路上无目标空驶的出租车也会减少,既降低了燃油消耗,又可以减小道路负荷,减轻现有的道路拥堵状况,能够为低碳生活和城市道路畅通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提高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3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该智能系统运行成功以后,老百姓就可以在家通过手机上网搜寻附近的空驶出租车,与回应的出租车驾驶员预定等待地点,待服务确认以后根据出租车距离服务地点的远近决定出门时间。在等待地点可以根据预约的出租车牌号直接上车,避免了过去在路边等车、抢车、摆手叫车的现象,节约大量的出行时间,提高了时间利用率和出行效率,真正解决老百姓打车难的问题。
此外,对于出租车驾驶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行驶路线和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为呼叫的用户服务,可以避免过去在路上空驶找乘客的现象,以及因乘客与自己的行驶路线不同而拒载的现象,可以提高出租车驾驶员的信誉度和出租车行业的评价。减少空驶的机会,就可以做到节能减排,进而提高出租车驾驶员的经济收入和工作积极性。因此,该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2.2.4 将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该智能出租车呼叫系统的运行将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以哈尔滨市为例:出租车有30多万辆车,利用该项技术出租车可减少空驶里程三分之一,一台车每天行驶500km,每公里耗油0.65元计算,仅节能减排的费用每天就可以节省上百万元的资金。按照每台车年节约使用费用300元,仅出租车一项,产值就达1000多万元。与其他车辆加一起产值可达到1亿元。如果该项技术推向全国各大城市,每年的产值可达到几十亿、几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此外,该项技术也可以在其他领域和行业应用,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都非常广阔。
从智能出租车呼叫系统的研究现状来看,目前研究开发的系统都是用户发送信息到某一网络平台,由该平台与出租车联系,然后再与用户确认信息,最后完成接送任务,没有实现用户与出租车司机直接联系确认。但是,从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来看,基于云计算的手机智能出租车呼叫系统能够实现用户与出租车司机直接进行联系,可以提高出租车的载客效率,降低出租车空载率、节省时间、方便乘客,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智能交通管理和应用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实现最后的自主创新,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建立我国在云计算的方式下智能交通的联网管理的一个补充,改变现有的出行导航方式及管理办法,为中国的智能交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因此,在我国开发基于云计算的手机智能出租车呼叫系统是非常具有潜力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基于云计算的手机智能出租车呼叫系统能够解决我国城市出租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先进性、优越性以及很好的开发前景和价值,而且该系统的研究还可以对云计算在其他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
[1]王立端.默契对象轻松乘车出租车呼叫系统设计[J].生态经济,2006(1):130-133.
[2]杜慧勇.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科技论坛,2007(4):46.
[3]王学慧.出租车近距离自主呼叫系统设计[J].交通与计算机,2008,26(3):105-108.
[4]龚国友.智能化出租车呼叫系统对低碳经济的贡献[J].价值工程,2011(15):174-175.
[5]周晓敏.基于GPS的出租车呼叫与调度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21):4995-4997.
[6]林巧莺.基于LBS和GIS的出租车智能调度的系统[J].高师理科学刊,2009,29(5):44-46.
[7]郑煦晖.云计算在未来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2,(3):88-89.
[8]胡发明.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系统平台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1(6):56.
[9]石建军,李晓莉.交通信息云计算及其应用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11(2):179-184.
[10]曾 凯,颜金传.云计算及其在智能交通上的应用[J].现代电信科技,2011(5):45-51.
[11]钱 哨,张云鹏,黄少波.智能交通云: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系统[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11):168-171.
[12]陈美如,胡永举,巴兴强.快速公交与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J].森林工程,2009,25(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