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2013-04-08 00:43韩振亮
观察与思考 2013年12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韩振亮

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 韩振亮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首创者和其内涵的诠释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根基的奠基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的创立者;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提出者和伟大践行者;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进。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我们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回顾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更加深切地感到,毛泽东作为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历史贡献,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传承毛泽东所开创的这一事业和他所指明的道路,对于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首创者和其内涵的诠释者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这里还有一个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满足中国需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而言,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毛泽东不仅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还结合具体实践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表现形式。

通观党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中国共产党内,是毛泽东首先举起“反对本本主义”的旗帜,最早注重从理论和实践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探讨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1930年初,毛泽东针对党内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思潮,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的战斗檄文。他在文章中大声疾呼:“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15、111-112页。“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15、111-112页。毛泽东反对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而是“本本主义”,他尖锐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15、111-112页。八年后的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又是毛泽东最早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指出了明确方向。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另一个方面是“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所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中国的特点,是指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等特点,包括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特点。这些特点的综合,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中国实际”或“中国特性”,即“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或“中国的具体的环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强调要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经过调查研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去指导中国革命。

所谓“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毛泽东认为,就是“对革命实践的一切问题,或重大问题,加以考察,使之上升到理论”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3、817、813页。,就是要把中国革命中的丰富的实际经验升华为理论,充实、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什么叫“理论”?毛泽东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3、817、813页。毛泽东深感于当时缺少与中国革命实际发展相匹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现状,他说:“按照中国革命运动的丰富内容来说,理论战线就非常之不相称,二者比较起来,理论方面就显得非常之落后。一般地说来,我们的理论还不能够和革命实践相平行,更不去说理论应该跑到实践的前面去。我们还没有把丰富的实际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3、817、813页。

可见,毛泽东所诠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的两个方面: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并使之作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即“结合”的问题;二是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气派和特点,即“创新”的问题。把基本内涵的两个方面归结起来,就是毛泽东后来所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还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他在《论新阶段》中强调,马克思主义要“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也要用中国的民族的形式表现、表达出来。毛泽东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707页。所以毛泽东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⑩《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707页。总之,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要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这一结合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二、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根基的奠基者

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必须排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干扰。毛泽东以一个哲学家的眼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哲学论证,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根基。

首先,毛泽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在我国革命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就必须要与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然而,我们党内在长时间内没能搞清这个问题,没能作出具有说服力的科学回答。20世纪30年代初,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等错误思潮在我们党内极其盛行,使我国革命由此遭受重大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于1937年先后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著作从哲学高度科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要中国化。在《实践论》一文中,毛泽东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逻辑起点,指出理论对于实践具有依赖性,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毛泽东强调:“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296、311页。在毛泽东看来,实践是第一位的,而理论是第二位的。毛泽东进一步全面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能动性飞跃的认识发展过程,得出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296、311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的结论。在《矛盾论》一文中,毛泽东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为逻辑起点,科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要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强调:“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296、311页。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实际运用,必须要与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告诫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反对教条主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从辩证法角度看,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实践论》和《矛盾论》是统一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最终的结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样,毛泽东就从哲学高度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论基础。

其次,毛泽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而且还是思想路线的问题。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话语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此后,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科学界定,从思想路线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并将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党性的高度,还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作为校训。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论基础一起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根基。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重大贡献。

再次,毛泽东开辟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也是毛泽东极为关注的问题。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学风问题。

中国共产党历史表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历来有一个学风问题。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强调,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把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提高到关系革命成败的高度。在《改造我们的学习》和《整顿党的作风》报告中,毛泽东尖锐地批评了那种对国际、国内各方面情况不作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的主观主义作风,明确指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那么,什么叫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认为:“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页。这里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去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射中国革命之的。另一方面,还必须研究在中国革命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成为理论,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看来,只有理论,而不去研究实际状况,不去研究怎样使理论切合实际,是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同样,只有实际工作经验,而不把经验上升成为系统的理论,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也算不得是理论联系实际。只有“从实践中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来,产生新的理论”②《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

总之,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转变成为具体行动的指南;另一方面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实现理论创新;并经过调查研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全部内涵,就是毛泽东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也是他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成功之路。

三、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的创立者

毛泽东自1938年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和任务后,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旗帜,在具体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这一命题的认识。毛泽东是全党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率。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毛泽东开始集中主要精力,致力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在1936年至1940年短短的近5年时间里,毛泽东先后发表了《矛盾论》、《实践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和著作,构建了完整而又系统的中国革命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树立了光辉典范。

毛泽东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胜利地进行了三项伟大的事业:一是经过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二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我国几千年历史上的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三是在旧中国的一片废墟上,基本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三项伟业是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与三项伟业相联系的是,毛泽东的理论创造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三条道路上:

第一,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和成功范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物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第二,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阐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及时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化三改”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上都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三,初步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初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要理论成果。例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的思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以及在所有制、生产和流通方面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等理论成果。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观点。例如,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三个世界划分”、永远不称霸等重要思想。这些都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当然,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提出的许多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思想观点,有的还不够成熟,有的处于萌芽状态,有的未能付诸实施,有的没能坚持下去。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实事求是地肯定,毛泽东在探索中所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确实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四、毛泽东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提出者和伟大践行者

从 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到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取向上来说,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20 年。在探索中,毛泽东紧紧地围绕着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寻找一条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1956 年,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大规模建设任务提上日程的时候,毛泽东就以苏联为鉴戒,提出现在要进行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再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吴冷西曾清晰地回忆了他聆听毛泽东关于这个问题的两次谈话。一次毛泽东说:“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①吴冷西:《忆毛主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另一次毛泽东说:“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②吴冷西:《忆毛主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1956年8至9月,在中共八大会议期间及其前后,毛泽东多次重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在毛泽东看来,通过艰难曲折的斗争最终实现民主革命胜利并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现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要进行“第二次结合”,而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毛泽东又是自觉地按照他自己指出的道路实践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第一人,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率。

事实上,中共“八大”之后,直至毛泽东去世,进入晚年时期的毛泽东都一直在苦苦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先后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思想。这是毛泽东艰辛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晶。这如同第一次结合一样,毛泽东对“第二次结合”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

平心而论,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已有良好开端。如果探索成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就应该从那时算起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主要是由于毛泽东晚年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有较长一段时间解决得不好,没能与时俱进地推动他一直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出现了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严重失误,使得我们未能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当时并没有能够变成历史现实。不过,一切有良知的人都应该承认,毛泽东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无论取得的成功还是经历的挫折,都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作了重要准备。

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认识我们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战略意义,通过对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学习和比较,更多的获取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继续完成毛泽东提出的实行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课题。

五、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并没有结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是在实践中树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明确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原则,这个成果为后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沿着毛泽东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毛泽东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因为时代主题和实践任务的重大变化,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有些内容,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但是它的很多内容在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些方面没有过时的问题,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联系。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既包括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理论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思想,也包括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这其中特别是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事业仍然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毛泽东带领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中形成的那些重要思想成果,是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不仅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最新实践的经验,而且也包括改革开放之前历史实践的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成果既继承了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成果,又以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为基础发展了这些重要思想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全面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根本之点,而且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中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整体超越。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是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二者前后相继,紧密联系。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毛泽东思想来说是与时俱进的,这个“进”,主要就体现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一种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到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随着时代在前进。毛泽东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正如邓小平深刻指出的:“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8-149页。我们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宋雪玲

作者韩振亮,男,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杭州 310005)。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
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刀山火海咱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