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治文 石 然
第一阶段:毛泽东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发展
毛泽东很早就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深痛于心。他从小在读书中发现小说里没有一个主人公是农民。这些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①[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09页。。1910年4月长沙饥民暴动更是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五四运动以后,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逐步形成科学的社会理想。1919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学生之工作》,第一次描绘了他设想的“模范新村”:创造新学校,实行新教育,让学生在农村半工半读;再由这些新学生,创造新家庭,把若干新家庭和合在一起,就可创造一种新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设立公共育儿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厂,公共剧院,公共病院,公园,博物馆等等;以后,把这些一个个的新社会连成一片,国家便可以逐渐地从根本上改造成一个大的理想的新村。②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2页。后来毛泽东根据社会主义俄国的认识提出“自治共和国”的设想。毛泽东把俄国社会理解成“民众自治”的社会。在他看来,“俄国的政治全是俄国的工人农民在那里办理”。③毛泽东:《释疑》,长沙《大公报》1920年9月27日。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设想湖南带头率先建立“湖南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废除军阀统治,建立以民为主的真政府。自办银行,自治实业,自搞教育,健全县、乡自治机关,成立工会、农会、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等等。④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自治模式”失败后,毛泽东很快就得出:“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新路,另造环境一法。”⑤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9-70页。他已经充分意识到,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获取政权才能为理想社会的建立创造根本前提。
第二阶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成型及其实践
通过革命夺取政权,推动理想社会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的不懈追求。与此同时,毛泽东不失时机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建设的探索,标志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成型。
土地革命时期,为了改善工人生活,苏区制定了劳动法、八小时工作制、最低限度工资标准、社会保险制度、国家失业津贴制度和工人监督生产制度,并组织起强有力的工会。毛泽东说:“所有这些,都是工人们在国民党政权下所丝毫不能得到的,然而在苏维埃政权则意味这些政策的实行乃是自己的最大的责任。”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4页。苏区还解除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自由的一切障碍,群众参与社会管理;解放妇女,建立新社会婚姻制度;实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推进广泛地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建立各级卫生组织,开展医疗卫生运动等。苏区旧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由此产生了根本变革。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毛泽东提出,“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耕牛、农具、种子、肥料、水利、牧草、农贷、移民、开荒、改良农作法、妇女劳动、二流子劳动、按家计划、合作社、变工队、运输队、纺织业、畜牧业、盐业等等重要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一方面的工作是每个在农村工作的共产党员的第一位工作。”②《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在毛泽东的指导下,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社会管理体制也有重大创新。以精兵简政为标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三三制”民主制度体现出很大优越性。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各解放区有许多灾民、难民、失业者和半失业者,亟待救济……救济之法,除政府所设各项办法外,主要应依靠群众互助去解决。此种互助救济,应由党政鼓励群众组织之。”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6页。解放区进行了以土地改革为标志的社会改革。全国人民即将迎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
第三阶段: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有益探索和偏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论十大关系》这篇著作,从“大社会”着眼,科学论述了如何处理我国社会的十个重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那一头,都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教育。”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至31页。;从“小社会”入手,强调努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一定要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民生:“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48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著作内容涉及社会矛盾学说、社会工作方针、社会管理方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此后毛泽东又提出著名的“六有政治局面”⑥“六有政治局面”是指毛泽东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 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参见《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 1958年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还提出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性改革社会管理体制的思想。
毛泽东晚年在探索中也出现了严重偏离。一是偏离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⑦《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75页。。二是在此影响下又偏离了正常的社会调节秩序,提出“我们的民主传统今天是一个很大的发展,以后要把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这种形式传下去。这种形式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民主”。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68页。三是偏离了社会发展阶段和科学社会管理体制。1958年人民公社作为新的社会组织出现。毛泽东说,“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公。地多,人大,生产规模大,各种事业大。政社是合一的。搞公共食堂,取消自留地,鸡、鸭、屋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这些将来也不存在了。粮食多了,可以搞供给制,还是按劳付酬。工资按各尽所能发给个人,不交给家长,青年、妇女都高兴,这个对解放个性有很大好处。”“不论城乡,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加共产主义思想。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也有共产主义的萌芽。学校、工厂、街道都可以搞人民公社。”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第四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96页。实践证明人民公社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除人民公社之外,我国社会管理实行高度行政化的单位制,偏离了毛泽东指导群众团体管理社会的思想。四是过分重视公平忽视效率。毛泽东认为,“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而这些制度,“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页。。严重忽视效率使得人民生活始终维持在低水平。
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学说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毛泽东探索实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科学的总结。
第一,社会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人类社会在矛盾中进步,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宏观上,和谐社会是社会形态各层次和谐互动的状态,即社会基本矛盾和谐互动的进程。微观上,和谐社会是社会内部各阶层各方面人民内部矛盾统筹、协调、化解的社会状态。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论述了矛盾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分析了人类社会领域内的矛盾观。毛泽东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他还初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一些对抗性矛盾会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的阐释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性质,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205页。。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及其主题,毛泽东认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社会的两类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生活的主题。特别是,他详尽地阐述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性质及其解决方法。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及其性质,毛泽东提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的一个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205页。关于矛盾的解决方法,毛泽东提出以民主的方法,以“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第二,社会改革与社会建设思想
毛泽东在新政权建设思想中已经涉及到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形成了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以改善劳动群众生活为重点的、以建立新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和培育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为标志的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思想。
毛泽东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思想的核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总体地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为了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具体地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建设思想体现在毛泽东新政权建设的各方面。红军建立伊始,毛泽东就把“极为公正”作为“共党主张”向群众宣传。红军第四军布告中写道,“饭可充饥,药能医病,共党主张,极为公正。地主田地,农民收种,债不要还,租不要送。增加工钱,老板担任,八时工作,恰好相称。”①《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毛泽东以其正确的阶级阶层分析,制定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法律和各项政策。新型劳动法、八(十)小时工作制、最低限度工资标准、社会保险制度、国家失业津贴制度、土地革命和新型土地法,以累进税代替高利贷和苛捐杂税,及社会主义时期全面地社会改革、缩小城乡区域差别等,都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
毛泽东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思想的重点是改善劳动群众生活。可以说,他对于劳动群众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密切的利益问题给予了无微不至地关注。毛泽东提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6-137页。;“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6-137页。; “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等等。毛泽东的社会建设实践体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方面面,在各时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毛泽东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思想的基础是建立新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后,毛泽东就领导党和人民开始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毛泽东指出:“苏区土地革命的威力,扫荡了一切封建的残迹,千百万农民群众从长期的黑暗中惊醒起来,夺取了地主阶级的全部土地财产,没收了富农的好田,废除了高利贷,取消了苛捐杂税,打到了一切与革命为敌的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农民群众第一次从地狱中出来,取得了主人翁资格,这就是苏维埃政权下与国民党政权下农村状态的根本区别。”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4页。以土地革命为代表的社会变革,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一种新式的官兵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和人际关系,在社会变革中建立起来。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建立,形成新型的社会基础”⑥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第二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的社会转折,广大劳动群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再次发生根本变革,原有的剥削阶级阶层人员成为了自食其力地劳动者,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同志关系普遍确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提出,“在共产党人方面,我们要给这些合作者创造有利的条件,要同他们建立同志式的良好的共同工作关系,要团结他们一起奋斗”。⑦《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276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建设的一切成果,都是在新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取得的。
毛泽东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思想的标志是建立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在毛泽东看来,个性解放是新社会区别于旧社会的鲜明特征。他提出,“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⑧《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415、416页。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新社会是创造性个性充分解放的新社会。因此,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就要求要“使人民有了个性、自由和人格”⑨《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415、416页。,“在我们党领导的解放区,不仅社会上的人都有人格、独立性和自由,而且在我们党的教育下,更发展了他们的人格、独立性和自由”。⑩《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415、416页。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再次肯定“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 基于这样的肯定,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甚至提出,“我们可不可以让人家办个公开唱反调的刊物?不妨公开唱反调。” 毛泽东希望“中国应当是辩证法发展的国家” 。因此,他提出,“采取现
11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7页。
12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291页。在的方针,文学意识、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就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209页。当然充满活力的社会也要保持安定有序。人民群众也要“有效地进行生产、进行学习和有秩序地过生活”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209页。。这就需要有政府必要的行政命令,也运用民主的、讨论的、批评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因此,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6-457页。。
第三,社会管理体制及其创新思想
以往观点认为,毛泽东头脑中没有现代社会管理理念。事实上毛泽东曾经对社会管理体制及其创新做出过积极探索,突出特点是指导推动群众团体管理社会的思想,和依靠群众首创精神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
首先,指导推动群众团体管理社会的思想。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推动群众团体,主要的是工会和贫农团。要使工会动员它的会员群众都加入经济战线上来。贫农团是动员群众发展合作社、购买公债的一个有力的基础,区政府和乡政府要用大力去领导它”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在减租斗争中应当成立农民团体,或改造农民团体。政府应当站在执行减租法令和调节东佃利益的立场上。”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0页。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救济之法,除政府所设各项办法外,主要应依靠群众互助去解决。此种互助救济,应由党政鼓励群众组织之。”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6页。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继续提出,人民群众“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⑦《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7页。;“是不是要把一切人一切事都由政府包下来呢?当然不是。许多人,许多事,可以由社会团体想办法,可以由群众直接想办法,他们是能够想出很多好的办法来的。而这也就包括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之内,我们应当指导社会团体和各地群众这样做。”⑧《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365页。
其次,依靠群众首创精神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毛泽东特别强调,一定要改革苏联模式的社会管理制度。“规章制度从苏联搬来了一大批,如搬苏联的警卫制度,害死人,限制了负责同志的活动,前呼后拥,不许参观,不许上馆子,不许上街买鞋。”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365页。对此,毛泽东又提出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改革政府政策规章制度。毛泽东对此有着大量论述,比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政府各部门所指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八年来积累起来的规章制度许多还是不适用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积极性和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必须加以修改或者废除”⑩《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即是在多快好省地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下,在群众觉悟提高的基础上,允许并且鼓励群众的那些打破限制生产力发展的规章制度的创举” ;“发现那里有些什么规章制度已经限制了群众积极性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根据那里的实际情况,通过基层党委和群众的鸣放辩论,保存现有规章制度中的合理部分,修改或者废除其中的不合理部分,并且拟定一些新的适合需要的规章制度,在这个单位实行,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单位试行”。
第四,社会工作方法的系统理论
毛泽东创立的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的社会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社会工作的优良传统。1957年,毛泽东正式把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两种方法合在一起提出,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形成“六有”政治局面的方法:“总题目是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和正确地处理敌我矛盾。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在《总结经验,教育干部》一文中,毛泽
11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354页。
13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6-457页。东再次提出“一定要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贯彻群众路线。”①《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
首先,调查研究的方法。毛泽东指出,“对于中国各个社会阶级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具体的了解,真正好的领导是不会有的。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9页。“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列宁、斯大林也同样作了许多调查。中国革命也需要作调查研究工作,首先就要了解中国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可惜很多同志常是主观主义,自以为是,完全不重视调查研究工作。”“ 我们的调查工作,是要有耐心地、有步骤地去作,不要性急。我自己认识农村,就是经过好几年的工夫的。”③《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还专门探讨了七项调查技术问题,即开调查会做讨论式调查;依据调查内容充分选取合适地调查对象;按照能力选取足够的调查样本;事先准备调查纲目;负责人亲身出马;深入了解一个地方或一个问题;自己做记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郑重指出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之风。“去做调查,就是要使自己心里有底,没有底是不能行动的。了解情况,要用眼睛看,要用口问,要用手记。谈话的时候还要会谈,不然就会受骗。要看群众是不是面有菜色,群众的粮食究竟是很缺,还是够,还是很够,这是看得出来的。”④《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
其次,群众路线的方法。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必须使人感到人们互相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给他的。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页。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就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官僚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怠工现象,二是命令主义。毛泽东认为,命令主义虽然能使社会工作取得暂时上形式上的进展,但由于脱离了群众,总会出问题。要说服不要压服,压服的结局只能导致压而不服。总之,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之一,是毛泽东亲手创立的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
第一,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古代社会虽有不少“理想国”智慧,但阶级对立的社会不可能实现这些设想。资本主义社会“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3页。,即便是标榜“福利社会”,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和谐。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描绘的“乌托邦”也只能停留在想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只能建立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在旧中国,虽然国民党政府曾经对社会建设进行了某些积极探索,但由于其政权的腐朽落后,不可能改变充满压迫奴役的社会状况。毛泽东曾经做过社会改良的尝试,但失败的教训使他马上认识到必须“另辟新路,另造环境一法”。这条“新路”,就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正如胡锦涛同志说:“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3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第二,取得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成为了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学说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社会基本状况,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建设探索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毛泽东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科学规律,创立了社会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形成了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以改善劳动群众生活为重点的、以建立新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和培育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为标志的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思想;探索了指导推动群众团体管理社会的思想和依靠群众首创精神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开创了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的社会工作方法。这一系列正确认识,内容涵盖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党史上第一次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这一课题,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确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4页。
第三,取得了一系列社会建设的重要成就,展现了人民幸福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④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为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不懈奋斗,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的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旧中国不合理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各阶层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旧社会娼、毒、赌等社会痼疾基本扫除。新婚姻家庭制度建立。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工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也都有了很大发展。就业岗位大幅增加,到1957年中国已经用现代就业方式基本解决了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⑤唐军、吴力子:《中国经验1978—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建设实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到1957年已经实现全国县县有医院,乡乡有诊所,共有病床位29.5万张,全国共有中西医生共计54.7万人,医疗水平有所提高。⑥《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19页。以《劳动保险条例》为代表的新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使得我国人民的平均福利达到了相对较高水平。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有着显著提高。这一系列社会建设的重大成就无不展现出人民幸福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当然,毛泽东晚年逐渐偏离了他关于和谐社会的正确思想,带来了重大挫折甚至灾难性后果。毛泽东为纠正偏离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提出要纠正“共产风”,永远不许“一平二调”,反对“两个平均主义”等等。这些经验教训也成为了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