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观的基本思想和三大核心

2013-04-08 00:43安蓉泉
观察与思考 2013年12期
关键词:群众

□ 安蓉泉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史,是党依靠“群众路线”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奋斗史。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党的领袖人物有经典概括,党的文件也曾有历史总结。但发展到今天,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究竟有哪些丰富内容?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分析。综合党历届领袖的重要论述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群众观点的新发展,笔者理解党的群众观点主要是以下十个基本思想:1.历史活动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2.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发动群众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4.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5.“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观点。6.群众拥护、赞成和高兴与否,是衡量党的决策正确与否根本标准的观点。7.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要更多地注意解决好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的观点。8.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的观点。9.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10.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的观点。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人民日报》1990年3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重温十大群众观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党的群众观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在和平时期和改革开放的年代,党的群众观最大的发展,是对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兼顾各方利益”、“解决现实利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第二,十个基本思想大部分都属于世界观、立场和党性的要求,这说明掌握政权之后,解决好世界观、价值观问题,对于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更为重要和紧迫。第三,十个基本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以下“三观”: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在这个意义上,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就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路线指明了方向。

一、从唯物史观看,群众路线关系党执政基础的稳固

(一)群众观保证党取得政权并克服了建国初期的困难

毛泽东当年把我们党跟群众的关系比作“鱼和水”、“种子和土地”的关系,要求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做群众工作上。毛泽东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是千百万拥护我们的群众。所以,“没有人民支持就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两句话不应该分离。

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之后,党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支配的资源也增多了,科技手段等各种手段都提高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这种依存却没有任何改变。比如,我们为了发展工业化,当时实行了比较严格的工农业“剪刀差”,以此保证了建国后很快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如果没有几亿农民群众的支持,这是很难想象的。又如,我们搞“三线”建设,当时很多生活在大城市,像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和干部群众,在中央一声令下之后,奔赴西部条件相对艰苦的地区,在那里把一生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再如,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非常紧张,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存粮最短只有几天。在这危机的时刻,中央做出了精简人口、动员城里工作的人回到农村的决定。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这个任务很快就完成了,2000万人下乡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大移民。还如,抗美援朝开始后,杭州市委初步确定全市在半年时间内,捐献战斗机12架(工商界9架、工人2架、其他1架)。广大职工踊跃开展捐献“杭州工人号”飞机的活动。到1951年8月底,完成交款数16亿元以上。同时,杭州人民还向朝鲜难民捐赠了救济款33.8亿元及部分金饰品和银元。有近万人报名参加志愿军和军事干校,6022人被批准入伍。①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第二卷·上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121页。

1949年蒋介石离开大陆时曾说:“我把4亿人口吃饭的包袱甩给了共产党。”而今,大陆的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靠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调动民众的积极性,靠每年一号文件出台保护农民的积极性,靠一批像袁隆平院士那样的的科技人才的努力。国外不理解中国有“井喷式”发展的奥秘,十几亿人的落后国家,为什么能迅速地摆脱贫穷落后,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已经居于世界第二,这个中国力量迸发之谜谜底何在?就是因为党的正确主张,反映了群众的利益;党把制定政策和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结合起来,这就是中国力量迸发之谜。

(二)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实践党的群众观,三个发展时期遇到的情况各有不同。

民主革命时期因为有“自然限制”,不成为问题。严酷的生存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使得共产党人自然会紧紧依靠广大劳苦大众。如果离开群众的掩护、信息、粮食、兵源等方面的支持,党一天都不能生存。

计划经济时期因为“机会限制”,也不成为大问题。在那个特殊时期,由于国家把生产资料、交易机会、贸易价格、决策权力等控制较严,也由于那个年代同时是“政治挂帅”的年代,虽然党和国家工作人员也出过一些问题,但总体看,由于传统优良作风的延续和腐败机会较少,那时脱离群众的问题不那么突出。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落实群众观容易出现“大问题”。这个“过渡时期”有五个特征:一是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全和政府官员调控资源权力很大,使得“权钱交易”的机会增多;二是宪法法律权威不够、监管体制不健全、社会从众心理导致的全社会对权利的敬畏心理没有形成,权钱交易的“机会成本”不高;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地区、行业、系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贫富差异,容易诱发各类社会心理失衡和阶层利益冲突;四是一些政府官员执政能力较差或政绩观误导带来的决策失误和政策漏洞,常常加剧官民隔阂和社会矛盾;五是社会阶层加剧分化和兼顾多方利益呼声的提高,使得各级管理者引导民众、协调各方的难度空前增加了。

有几个“现象”摆在我们面前:第一,客观上,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一般是通过党代会、政治局会议的形式定下来的,党代会、政治局会议是党的会议,而与老百姓的总体意愿是否一致?第二,主观上,由于执政党处在执掌政权的地位,有时容易忽视第一个问题,以为老百姓一定会跟着我们走,一定会听我们的安排,其实不一定。

其实,各国政党有共同的执政规律:第一,政党在民众中获得认同的比例,与政党执政地位的巩固成正比。所以毛泽东说,什么是政治?把支持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自己的人弄的少少的,这就是政治。第二,政党表达民意的程度与政党自身在民众中的权威性成正比。第三,政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大小和政党获得民众的支持率成正比。第四,政党执政后权力制约与监督体制机制的完善程度和政党的执政效率与民心向背成正比。——这四条事实上讲的是一个问题:执政党对民意的把握、业绩的大小和自身形象,关系到民心向背和地位的稳定,因此,民心是执政党最重要的执政基础。

中东地区国家,如伊拉克、利比亚、埃及、叙利亚等,在美国唆使下,先后掀起“颜色革命”、民主革命,民众纷纷走上街头,高举反对执政党和现政府的旗帜和口号,要求更替政府,实行改革。执政党和掌握国家军队等机器的强势政府,也无可奈何地在一年甚至几个月时间内纷纷垮台,同时当年的执政党和政府高官受到法律和民众的审判。东欧巨变,苏联解体,长期执政的党和合法政府一夜之间被本国人民抛弃,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执政党和政府失去了民心,失去人民群众这个执政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当年取得政权除了自身努力外,国民党政府失了民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几十年了,如何不重蹈旧政权垮台的覆辙,不复制中东和东欧国家所谓“民主革命”,这是每个关心党的命运的人都应该从现实出发认真思考的。

(三)改革开放条件下贯彻群众观遇到了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已今非昔比。但今非昔比是说和“过去”比,是与“总体上”、“平均上”比。当具体到每一个公民和周围人及先进国家“横向”比时,由于多种原因,我们国家的行业差别、工作差别、贫富差别等,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了;本来我们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再让“先富带后富”,走向共同富裕,可目前却出现了一系列由于贫富差距拉大而导致的值得注意的社会动向和民心问题。我们可以说历史遗留问题要逐步解决、“共同富裕”要有个过程、社会矛盾正在逐步缓解……,这些“引导”群众本可以接受,但面对国家工作人员身上的“四风”及腐败现象,他们很难接受;加上一些地方工作作风欠佳,处理措施失当,影响到了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创新体制机制,只有在众多被服务者的批评、帮助和压力下,党员干部重视民意基础、关注民众情绪、破解民生难题的意识和动力才能真正提高。

群众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只有在健全的制度约束、健康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才能在各级管理者头脑中真正落地生根。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没有完结之前,落实党的群众观,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育,努力提高各级管理者的执政能力。就政治建设而言,需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现代化国家的治理经验,按照毛泽东60多年前关于防止“人亡政息”的“民主”大思路,按照邓小平40多年前著名的“8·18”讲话的精神,推动党和国家各级管理制度的改革。1.拓宽人民群众在各级管理事务中的参与、监督渠道。杭州坚持多年的人民建议征集制度、重大决策征求市民意见制度、市长信访联络员制度、人民满意不满意评议制度等,都是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2.把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监督的各项制度法律化,即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防止总是出现因为领导人的更替使得好的制度“人走政息”的情况。3.把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监督的各项制度完善化,解决一些制度原则好落实难的问题,如提高公开性落实知情权、提高细节性推动操作化、强化监督主体的力量和权威增强约束力等。4.加强和改进对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教育训诫方式,加大对党内优秀分子的社会传播力度,努力营造各级管理者常怀理想、敬佩先贤、平和待人的健康心理。5.进一步提高党和国家各级纪律、监察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努力营造各级管理者对权利敬畏、对地位感恩、对事业珍惜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从价值观看,群众路线关系党和国家制度改革的指向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街上采访市民群众“你幸福吗”,曾引来一些非议,因为这种问法不适合老百姓心理。同理媒体上说我们是“人民共和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如果有人去问市民“你感觉到当家做主吗”?回答可能也会让人失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已经预见到了这个问题。

(一)现代民主制度的来源和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担心

西方文明的传统是两个,一个是古希腊精神,另一个是基督教精神。古希腊精神的核心就是古雅典民主精神。雅典民主制是一种独特而开启人类社会新纪元的直接民主制,人民并非选举代表,而是直接参与对立法和行政议案的投票。古希腊民主开世界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主权在民”、“权力制约”(城邦公民集体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等政治体制。但这种民主最后消亡了,因为直接民主制惟有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中才有可操作性。近代以来,由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商品繁盛,政务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明显增加,管理国家社会事务越来越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古代城邦的简单直接民主制没有办法延续下去了,代议制民主应运而生。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前,对这种“代议制”的国家制度是十分厌恶和排斥的,有过很多批评。马克思曾经细致描述了国家废除军队、国家消亡的情景,“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恩格斯甚至说,“国家再好也不过是在争取阶级统治的斗争中获胜的无产阶级所继承下来的一个祸害;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也将同公社一样,不得不立即尽量除去这个祸害的最坏方面,直到在新的自由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能力把这全部国家废物抛掉。”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对国家政权那么反感呢?因为代议制的国家政权,在它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意味着权力的所有者和执掌者之间的某种分离,意味着出现权力向少数人利益倾斜的危险性。

当然,巴黎公社的政权创建实践使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的政权形态有了新的认识。马克思晚年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他认为,即使当工人阶级通过普选权的斗争取得政权,也不意味着工人阶级会继续沿用资产阶级的代议民主,巴黎公社才是 “工人阶级政府”的实现形式,是工人阶级找到的在革命胜利时把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办法,超越资产阶级的民主代议制(普选制,低薪制——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工人掌权,随时撤换)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巴黎公社的重要启示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创建符合本阶级领导需要的国家政权形式,“代议制”是存在很大的脱离被代表人利益的风险的。

(二)“代议制”伴生权力异化问题的解决还在摸索之中

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218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理论根源,都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国家制度的深刻分析。

执政党怎样解决好“代议制”固有的从“代表人民”异化为“脱离人民”国家制度的痼疾?我们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办法。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执政者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从尊崇“群众路线”出发去探询。

(三)在保证现行党和国家制度优势前提下,需要研究三个潜在的重大问题

在具备集中力量办大事、效率很高、没有西方国家“政党分赃”问题的同时,现行党和国家制度存在至少三个潜在的问题:

——在保证党和国家权威的同时,怎样防止党和政府领导人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由于地方司法机关的领导人还是由地方党委提名的,必然受到地方的制约。因此,打招呼、“打擦边球”的情况就难免。为什么党内很多问题只有领导人要求了才开始整治?如果领导人忙于其他工作,暂时没有再提及,是不是这种“高压态势”就会又停了下来?

——在保证党和国家权威的同时,怎样防止党和政府领导人用自己的意志代替人民的意志?比如一些地方上项目,虽然经过了“专家论证”的程序,但存在专家发言经常被打断、选择“喜欢的”专家、给熟悉的专家“打招呼”等问题,结果是“程序”走了,“主意”还是老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好,领导干部虽然也是好意,也很辛苦,但容易伤了民众感情,容易导致老百姓不买账。

——在保证党和国家权威的同时,怎样防止党和政府领导人“官官相护”,粉饰太平,使党内问题久拖不决、愈演愈烈。“把权力关进笼子”,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其实“权力是一种腐蚀剂,要用权力制约权力”讲了很多年了,但依然出现了北京的张百发、上海的陈良宇、重庆的薄熙来等,一方面,其本身行为都没有“关在笼子里”,薄熙来居然可以让一个直辖市的副市长兼公安局长每天到自己家里“站一脚”,可以扇这位市委常委的耳光,可以不通知公安部就直接免掉王立军的局长职务,因为没有人能约束他;另一方面,查办这些高官,还不是“制度的笼子”直接约束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制约权力的笼子还留有“大洞”,这就是现在很多人要和领导人建立一种利益关系的深层原因,这些人就是要造成“一根绳上的蚂蚱”的态势,因此就有了“保护伞”。

三、从执政观看,群众路线关系各级领导工作的服务指向和工作效能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是个立场、态度和感情问题,不仅是个工作方法问题,还是个执政能力问题。

现在我们一些干部觉得工作很辛苦,甚至觉得很“委屈”:做了那么多事情,群众不理解,还“到处告状”,“当干部越来越难了”。这些都是站在干部自身立场上的感觉。这就需要换位思考,换到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群众在问,你们了解我们的想法吗?你们能把我们这么多人的不同想法兼顾好吗?你们有这个能力吗?——再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不会调查研究掌握实情,能不能宣传群众动员群众,能不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已成为新形势下衡量党员干部能力的“试金石”。由于不少地区缺乏程序化的意见表达机制,不能准确把握和有效解决群众的需求,做了一些“上马时群众不理解、施工中群众不接受、完工了群众还在提意见”的事情,甚至一些城市出现了“硬上”的项目被市民游行“逼下马”的事情,使党委和政府形象大受损伤,教训值得深思和警醒!

比如,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是一种基本的工作能力。应该说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工作总体上是好的,大量的调查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不愿意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满足于听汇报,不愿意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调研;有的领导干部自认为比群众水平高,看不起群众,在调研过程中,不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的领导干部习惯“走马观花”,不愿“下马观花”;有的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存在嫌贫爱富的思想,只愿意到发达地区去调研,不愿意到贫穷落后的地区调研;有的领导干部习惯早打招呼,让地方和基层早作准备,对于地界迎送等形式主义乐此不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调查研究的成效,不利于掌握实情,不利于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往往会贻误党的事业,必须加以改进。改进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要掌握调查研究的一般规律:掌握好确定调查主题,研究制订调研方案,事先搜集分析资料,实地认真调研,撰写调查报告等五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对待,才能保证调研质量。五个环节每一个都很重要。比如制订调研方案,涉及到邀请哪些人参加、哪些人陪同、在哪里开座谈会、怎样创造宽松的座谈氛围等,这些都直接决定着我们调查研究是不是能了解到真实情况,调研的质量怎么样。二要在调研中要讲真话,道实情,把决策意图、工作中的困难实事求是地讲给群众听。问计于民,鼓励群众把真实意见和实际困难说出来。三要创造了解实情的环境。轻装简从,敢于直逼敏感问题,善于深化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群众路线,经典的概括就四句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899页。这四句话,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工作效能的一大法宝。前两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告诉各级领导干部:共产党人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八千万共产党人不是“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群众动员的程度怎么样?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热情高不高?是决定我们工作效能高不高的根本标尺。只有运用手中的政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对得起帮助我们“打下江山”的人民,也才能在人民的继续支持下,又好又快地实现好我们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愿望。后两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意思是:第一,党员干部作为执政者为民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宾馆、饭店服务员的“具体服务”,由于分工不同,党员干部客观上是相对“超脱”于普通群众的,很多时间在办公室里、会议桌前研究工作,这种“领导式的服务”,需要重视掌握一个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就是要注意“从群众中来”,注意细致了解各方群众的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样我们决策时才能“心中有数”,决策实施的后果才能“心中有底”。第二,做到“从群众中来”,还只是完成了领导工作的第一步。因为群众是分阶层的,来自群众的意见是多样化的,需要集中提炼;因为把从群众中集中、提炼后形成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才有了向群众说明说服的机会,从而有机会使群众明白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切身利益的;因为再回到群众中去,也才有机会发现我们集中了的意见可能还不符合部分群众需要,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和及时修正我们的决策,使我们的动员工作更加有说服力,从而又好又快地实现我们的执政意图。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立足群众需求,坐实“文化自信”
多让群众咧嘴笑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