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诚慧/文
中心—外围理论是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1949年5月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递交的《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报告中提出的。时至今日,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目前欧盟危机中的诸多政治经济现象仍具有指导意义。借助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对近期危机中欧盟的新动向做一番梳理。
中心—外围理论认为,由于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世界发生和传播中的不平衡性,世界经济被分为两个部分,即“大的工业中心”(发达国家)和“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格局下,外围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与中心国家出口的制成品相比,存在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趋势,因而两者在国际分工和国家贸易上所得的利益是不平等的。
这种中心—外围的格局不但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特定区域内部。20世纪60年代,中心—外围理论的概念被引入区域经济学。按照这种理论观点,任何区域系统内,资源、市场、技术和环境等区域分布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外围(落后地区)相对于中心(发达地区)的区域性差异是很难自然消除的。但是,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区际人口的迁移能够对生产要素的流向产生影响,并且随着市场的扩大、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乡互动的加快,中心与外围的界限会逐步消失,最终通过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推动区域经济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自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以来,欧盟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逐步提高了地区的一体化程度,内部成员国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进步,并且通过凝聚集体的力量,实现了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更多的诉求。然而,这种良好的趋势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出现了停滞甚至逆转。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地区一体化组织,在经济危机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欧盟既无法在内部逐渐消除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异,也未能在外部实现国际贸易的公平互利。中心—外围的格局在欧盟的内部和外部的政治经济生活中依然清晰地保留着。
欧盟整体的发展并不能掩盖欧盟内部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在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平稳上升的情况下,这种不平衡并不会带来隐患。但是一旦经济出现衰退,对有限经济资源的激烈争夺就会引起对欧盟体制的质疑进而危及欧盟的存续。在这种情况下,中心国家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的利益,就需要利用欧盟本身的一些制度框架迫使外围国家接受不利的条件,使得欧盟内部的地区差异不断加大。这具体表现在:
第一,中心国家紧紧掌控着欧盟体系的制度工具,不会容忍领导权分散、旁落于外围国家。欧盟成立的基础在于德法的和解,因而在欧盟的发展历程中自然形成了德法主导的局面。作为欧盟内部的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德法占据了利益格局中的优先地位,并且按照经济力量决定政治地位的思维习惯为欧盟内其他国家排定等级位置。
在建立欧元区之初,为了维护在经济和货币联盟中的核心地位,德国政府放弃了马克,并要求欧盟其余国家的中央银行按照德意志联邦银行的模式改建并接受德国的经济、金融和货币体制,以及德国提出的保证货币联盟的正常运转的制裁程序。此外,德国还要求按德意志联邦银行模式建立欧洲中央银行,提议以法兰克福作为欧洲中央银行行址。这些要求都变成了现实。
塞浦路斯议会2013年4月30日以微弱多数批准了塞浦路斯政府与欧元集团达成的100亿欧元救助协议。当天,抗议者在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议会外举行示威,要求议会不要通过救助协议。
2013年初,在欧元集团主席继任者人选问题上,西班牙财政大臣的提名遭到了德法的联合反对。在欧元区内部,欧元集团主席、欧洲央行行长、欧盟委员会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是解决欧盟经济危机的 “三驾马车”。在德法看来,欧元集团主席应该由经济运转状况良好的债权国家担任,而不是像西班牙这样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最终,在德法的坚持下,欧元集团主席由荷兰财长迪塞布洛姆接任。对于这一结果,西班牙表示强烈反对,但是德国乐于看到在应对债务危机方面与其保持同步的荷兰政府官员上任,法国也认可让这位与总统奥朗德同属社会民主党系的人士引领欧元集团,西班牙的反对无济于事。
第二,在摆脱经济危机的发展思路上,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存在着重大分歧。2013年3月14日,欧盟春季峰会上出现了“促进增长”与“财政紧缩”的激烈争论。在惨淡的经济现状下,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国家力主以“经济增长”为重,放松“财政紧缩”的镣铐,认为加大政府投入、提高低迷的就业率才是摆脱危机的正确道路。然而,北欧国家如德国、芬兰、比利时等保持着较为平稳的经济状况,希望欧盟继续贯彻“财政紧缩”的大方向,优化经济结构,缩减政府开支。默克尔甚至表示,财政紧缩和提高经济增长并不对立。
两大观点的对立凸显出欧盟内部南北差异在不断加大。事实上,希腊、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国的经济竞争力一直低于德国等北方国家,欧元区的建立并未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反而使其更加恶化,“这是欧元体系出现问题的原因”(格林斯潘)。德国、荷兰等北方国家拥有较高的储蓄率,通货膨胀水平相对较低,而南欧国家储蓄率普遍较低。统一使用欧元后,德国弃用马克采用汇率相对较低的欧元,出口大幅受益,竞争力变得更强。但希腊、意大利等国加入欧元区后无法再通过货币贬值保持竞争力,加之欧元汇率相对较高导致其单位产出成本上升,竞争力大大受挫。
2013年初,欧盟委员会在《就业与社会发展2012年度报告》中指出,持续多年的经济危机和2012年出现的经济衰退使欧洲的失业率攀升至11%,创近20年来新高。其中,希腊、西班牙、塞浦路斯、爱沙尼亚和爱尔兰等国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出现下滑,而德国、波兰、法国等北欧国家由于就业市场和福利体制相对运行良好,家庭可支配收入反而有所上升,两者间的差异更加突出。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所说:“在欧盟国家内部,好的成员经济活力是差的成员经济活力的两倍。”
第三,在应对危机的措施中,中心国家更多依据国家经济规模、地缘政治等因素加以区别对待。目前解决塞浦路斯危机的方案就体现出利益着眼点的问题。塞浦路斯是一个人口只有100万的小国, GDP约为175亿欧元,仅占欧元区GDP总量的0.2%,但该国位居欧亚地理要冲,并拥有可观的天然气资源和发达的离岸金融业务,银行业资产规模约为GDP的8倍。受2012年希腊债务危机的波及,塞浦路斯银行业损失惨重,政府不得不向欧盟申请救援100亿欧元。相较于欧盟对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等重灾国的救援,塞浦路斯所需规模虽然不大,但是考虑到塞浦路斯同俄罗斯关系极为密切,欧盟担心对塞救援的最终获益者是俄罗斯,因此向塞浦路斯政府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救援条件,要求塞浦路斯银行向储户征收存款税,从中筹集58亿欧元才能获得欧盟的救助。这一条件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弹,迫使国会最终否决了存款税。然而欧盟仍然态度强硬地向塞浦路斯下最后通牒。可见背后的政治因素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考虑。
第四,在接纳新成员的问题上,中心国家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经济利益问题。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新成员国廉价劳动力加重了老成员国的就业压力;成员国越多,整合起来就越困难,较为富裕的老成员国的责任压力就越大。自2007年欧盟接纳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之后,欧盟扩张的脚步明显放缓。加入欧盟之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很长时间内也没有取得申根地位,这等于限制了新老成员国之间人员的自由流动。
几年前欧洲经济危机开始显现时,德法等国就认为,向中东欧国家敞开门户有欠考虑,新的成员国拖累了老成员,所以要暂缓对待申请入盟的国家。克罗地亚经过六年的艰难谈判,终于获准在2013年7月1日加入欧盟,成为欧盟内第28个成员国。黑山、马其顿及塞尔维亚已经获得欧盟候选国的地位,但是鉴于巴尔干地区国家错综复杂的历史及现实问题,欧盟扩张必将是一个艰辛过程。
目前欧盟27个成员国中只有17个国家使用欧元,而且个别国家在希腊债务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曾经考虑退出欧元区,这引发了人们对于欧元体系的质疑。目前欧盟已经批准拉脱维亚2014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元区。拉脱维亚是2012年欧盟内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虽然经济规模不大,但是它的加入能够起到提振欧元区内市场信心的作用。在英国与欧元若即若离、南欧国家债务缠身的情况下,德法需要有更多欧盟国家加入使用欧元的队伍,放射出欧元体系正常运转的积极信号。
自由贸易原则是指,经济当局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使经济体内外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展开自由竞争与交易。欧盟作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本应践行自由贸易的原则,促进世界贸易的开展。但是危机当前,欧盟更多采取了谋求自身贸易利益最大化的措施,落入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窠臼中,这不仅不利于维护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欧洲经济的复苏进程,导致双输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第一,欧盟谋求与美国建立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体现出欧美共同主导世界经济的意图。近日,欧盟与美国准备敲定关于正式启动欧美自贸协定谈判的联合评估报告,这份协定完成就意味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将就此形成。一方面,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促进欧洲和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融合,提高大西洋两岸的产业效率和效益,将创造更多的贸易、投资和就业机会及巨大的经济收益。欧洲和北美也将“重新树立起在世界经济中明确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会妨碍公正开放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欧美两大集团一旦联合起来,不管其开放度如何,都会在客观上形成与多边贸易体制对峙甚至凌驾于其上的局面,削弱多边贸易体制的职能和威信。
第二,欧盟频繁利用WTO的一些规则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霸权。从欧共体与中国正式建立关系起至今,欧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8年,欧盟在对华贸易中已经出现了1700亿欧元的逆差。在欧盟经济陷入低迷、失业高企的情况下,欧盟着眼于短期利益,希望通过反倾销税和高标准技术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减少中国产品的流入,这是最近几年欧洲与中国的贸易纠纷持续增多的根本原因。
2012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及金额高达1300多亿元人民币,是迄今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直接影响中国近40万人的就业。调查将在2013年6月初做出初裁。事实上,这种反倾销税的手段即便不被裁定为对WTO救济措施的滥用,最终也会对欧盟本身的太阳能产业带来重大打击,严重违背了国际贸易“双赢”的原则。在技术壁垒方面,欧洲国家对进口产品制定极其细密的标准和要求。这类技术型贸易壁垒明确针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受到欧盟立法的保护,实施手法隐蔽,很难被视为简单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中国出口企业只有选择加大技术投入或是干脆放弃欧洲市场。
总体来说,欧盟成立的初衷是建立一个团结与合作的平台,但是中心与外围的关系在经济危机的困境之下陷入了僵化。不采取合适的方法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欧盟整体的发展是难寻出路的。在这个过程中,欧盟也无法成为求同存异的典范,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维护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