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朝晖 刘宇松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Lakoff & Johnson在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先提到隐喻理论,该理论重点强调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使用概念隐喻是潜意识的[1]。语言与文化深受隐喻理论的影响。人类语言与思维中普遍存在隐喻,并善于在母语中使用新颖生动和形象贴切概念隐喻,然而学生的英语表达空洞直白和简单平淡,若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融入概念隐喻,强调语言知识的积累、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隐喻语言能力与隐喻思维能力,将提升英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与词汇教学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
隐喻是常用来表达其概念系统的重要认知手段,人们往往用熟知的具体的事物来认知陌生的抽象的概念;Lakoff与Johnson在1980年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书中,以概念隐喻方式探究了隐喻的认知理论,认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由语言隐喻(linguistic metaphor)体现出来的,思维隐喻的外在表现方式是语言隐喻,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连贯性、多样性、概念性等特征。
Lakoff与Johnson基于始源域角度,把英语中常见的概念隐喻概括为三类:第一类,空间隐喻(spatial metaphors),人们常把非空间的抽象概念(情绪、数量或地位等)以空间方位(前后、上下或深浅等)来表述,如The price of the car must be up next year. 句中up可理解为价格上涨,如When the cute boy is down, he remains silent.句中down意为情绪低落,英语中空间隐喻的运用比比皆是;第二类,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人们生存的方式是物质的,所以大家常习惯用具体的物质、容器或实体来认知模糊或抽象的情感、思想、状态、观念等无形概念,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是实体隐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如She was soon out of sight.(她很快消失在视野之外),人们把视觉、触觉和听觉看成容器,在范围之外,就在容器外面,反之亦然,又如This bottle of milk is out of date.(这瓶牛奶过期了),句中把时间看成是有边界的容器,在时间范围之外就在容器外面,日常英语中实体隐喻的句子不胜枚举,也易理解,都源于人们具体的、熟悉的和基本的经验;第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将描述一种概念的各类词语来讨论另一概念,即两种概念相叠加,通过一种概念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结构,如Don’t waste my time.(别浪费我的时间),To choose time is to save time.(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省时间),To save time is to lengthen life.(节省时间就是延长生命),我们不难发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含有 Time is limited.(时间是有限的)或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概念,所以在理解与使用时都很自如。
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The Icy Defender一文中[2],以篇章的概念隐喻分析法剖析全文,标题The Icy Defender(冰雪卫士)作为一个概念隐喻贯穿全文,文中多次出现对俄罗斯寒冬的描述,如But he was not prepared for the devastating enemy that met him in Moscow—the raw ,bitter, bleak Russian winter.(但拿破仑没料到,在莫斯科他会遭遇到劲敌---俄罗斯阴冷凄苦的冬天);The Russian winter again came to the aid of the soviet soldiers.(俄罗斯的严冬助了苏维埃士兵一臂之力);We shall let the Russian winter fight the war for us.(且让俄罗斯的寒冬为我们战斗吧);October arrived with heavy rains.‘General Mud’ slowed down the movement of the Germans’ lightning attack.(十月,天气变冷,开始下雨,泥泞的路况使德军放慢了脚步);Snow, ice, and freezing temperatures took their toll on both invading armies. (冰雪和极低的气温使两支侵略军付出惨重的代价)等,通读全文,归纳围绕概念隐喻The Icy Defender的语句,就不难理解文章主题For the Russian people, the winter was an icy defender.(对俄罗斯人民而言,严冬是他们的冰雪卫士),此隐喻表达非常贴切、生动与形象,借助概念隐喻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宏观阅读技巧与语篇理解。
英语写作时,常出现表达直白、词汇搭配错误或缺乏洋味等缺陷。把概念隐喻渗透到写作教学中则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3]。源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倾向于抽象思维。概念隐喻PLACE/TIME IS AN OBSERVER.经常体现在句子表达中,如 Monday morning found the little girl still ill.和1978 saw great changes in the policy of economy.都把时间看成一个观察者,如果倾向于形象思维的汉民族对英语中的这一概念隐喻理解有所了解,在写作时学生也会习惯使用此类表达。同时,由于英汉文化差异,造成汉英语言表达不同的例子也俯首可拾,牛在中国农村是主要的负重动物,所以有牛饮,壮如牛,犟如牛,力大如牛,气喘如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等表达;在英国人养牛主要是给人们提供牛奶、牛肉与牛排,马则是英国农村主要的负重动物,有关horse的词组很多,如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work like a horse(做牛做马般地干活),talk horse(吹牛),Don’t spur a willing horse.(快马毋须再着鞭,意指对自觉努力的人不必督促),Never swap horses while crossing the stream.(渡到河中别换马,意指紧要关头不宜变更计划),eat like a horse(吃得很多),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带马到河边容易,逼马饮水难;喻意是好建议尽可以提,但不能强迫别人照着做)等,文化差异导致隐喻体系不同,从而影响英汉语言表述不同[4]。写作教学中,教师渗透概念隐喻帮助学生领会英语中的概念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但孤立地记忆词汇效果不佳,若将词汇学习与概念隐喻相结合是完美的教学手段。方法一,以概念隐喻将单词按不同系列来记忆,可优化效果,如以act(n.行为,v.举动)为例,从单词概念意义出发结合词缀意义,可习得其派生的大部分词:actable(能行的),action(行动),actionless(不采取行动的),activate(使活动起来),active(积极的),activism(激进主义),activist(激进主义分子),activity(活动),actor(男演员),actress(女演员)等,学生根据熟知的概念与词缀相联系猜出陌生单词的意义,产生源域与目的域两者间的投射,以此来认知新概念。方法二,教师针对不同句子的表达归纳一些概念隐喻,让学生领会,从而理解不同语境中词汇的内涵意义,如从概念隐喻LOVE IS WAR.就很容易理解Over the years the boy has been fighting for the beautiful girl.的句子意义,根据概念隐喻KNOWLEDGE IS LIGHT.就对She is completely in the dark about music.句子含义一目了然。把概念隐喻贯穿于词汇教学,不仅加深词汇了解与记忆,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一样,应该作为英语教学的重点, 训练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关键[5]。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隐喻无处不在,然后把隐喻思维的习惯融入到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词汇教学等各环节。基于隐喻形式的角度, 教师要让学生领悟隐喻是日常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是语境冲突或语义偏离。基于隐喻内容机制的角度,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喻体中可能存在的跨文化差别以及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基于隐喻功能的角度,教师须让学生认识到隐喻是语言的一部分,它除了具有构词、构篇、构句的语言学功能。总之,培养学生隐喻语言能力,能有效促进外语教学。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是使用英语而不是研究英语,而且,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能够提高读写说等能力,但事实上,学生使用概念隐喻的频率较低,他们更愿用熟悉的句子,简单的词汇或背熟的框架去套用,表达缺乏美感与深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隐喻能力,鼓励学生使用概念隐喻,通过教师全心投入,学生积极配合,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Lakoff,G.&Johnson,M. Metaphor We Live By [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193-218.
[2]李荫华,王德明,夏国佐,等.全新版大学英语(第四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6.
[3]牟之渝.概念隐喻与语言模因的共性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4):84-88.
[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09-133.
[5]王寅,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