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应用及护理

2013-04-07 23:04孔令超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24期
关键词:心源性球囊休克

孔令超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常州 213003)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应用及护理

孔令超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常州 213003)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l)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9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进行IABP循环支持治疗。结果29例应用IABP的患者好转25例,因恶性心律失常、肺栓塞、猝死、二尖瓣腱索断裂原因导致死亡4例。结论IABP治疗尽早施行,有明显的循环支持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及减少了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l)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多数患者在发病后出现休克趋势,住院病死率在80%以上[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机械辅助循环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AMI患者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得到广泛应用,病死率有所下降[2]。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应用IABP技术治疗的29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观察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使用IABP的29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8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64.8岁。心功能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标准分为Ⅲ~Ⅳ级。其中急性下壁心梗7例占24.1%,急性下后壁加右室心梗12例占41.4%,急性广泛前壁心梗9例占31%,急性右室心梗1例占3.5%。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均为三支病变,均达到IABP的使用指征,辅助使用时间3~21 d。

1.2 方法 29例患者均采用40ccIABP球囊导管,在床边胸片指引下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经皮穿刺右股动脉,置入球囊导管至胸主动脉处,使导管顶端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将导管与气囊反搏泵连接、启动并妥善固定,反搏比例从1∶1开始,待病情好转后,逐步调整到1∶2、1∶4、1∶8,直至撤机。

1.3 结果 本组29例患者使用IABP循环支持时间为3~21 d,25例患者显示有良好效果(有效率达86.2%)后到心胸外科行搭桥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3.8%),死亡原因分别为在IABP持续支持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一例;因患肢制动时间过长,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一例;因排便用力导致猝死一例;因二尖瓣腱索断裂导致死亡一例。

2 护理

2.1 绝对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 行IABP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加用充气式床垫,取平卧位,抬高床头15°,置管侧肢体弯曲不超过30°[3]。采取正确体位,是保证IABP反搏效果的关键之一。

2.1.1 生活护理 每日分别予口腔、鼻腔、会阴部护理2次,床上擦浴可视病情及季节而定,每周1~2次,并应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2.1.2 饮食护理 可给予高蛋白富含营养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肠内、外及静脉营养治疗,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2.1.3 适当活动,避免压疮发生 鼓励患者在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每2 h翻身1次,翻身幅度不宜过大,躯体与患侧肢体成一条直线,避免屈曲受压,适当按摩和被动肢体活动。

2.1.4 便秘的护理 根据报道,有40.0%~72.9%的AMI患者伴有便秘[4]。因此,应加强防止便秘和不可用力排便的宣传教育,指导正确排便以及应用果导、开塞露等缓泻剂,达到有效护理。

2.2 严密观察病情及辅助循环的效果 行IABP的患者,置于CCU监护病房,持续监测心电、血压、Sp O2及反搏压。体温每4 h监测1次,每1 h记录生命体征。心率维持在90~110次/min[5],15~30 min评估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IABP的治疗反应,监测动脉压力波形的变化,每4 h调整零点,保证监测压力的准确性。了解患者胸闷、胸痛症状缓解的情况及用药后反应。严格记录24 h出入液量,以指导临床静脉补液。完整记录操作过程和各项系数,熟悉IABP各预警系统,如有报警,应立即报告查找原因并尽快排除故障,避免IABP停止工作而影响循环或血栓形成。

2.3 IABP导管的护理 患者穿刺侧肢体处于伸直位,穿刺处盖以无菌透明的伤口敷料,以便于观察伤口情况。延续部分可用弹力绷带沿大腿纵向固定,不影响监测观察及患者活动为宜。防止导管移位、滑脱、扭曲或管道牵拉过紧造成IABP停止工作。更换床单后,应确定导管位置是否正确,必要时以床边胸片确认。对烦躁病人,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用约束带行保护性约束。

2.4 抗凝治疗护理 IABP使用过程中,常采用肝素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形成[6]。应遵医嘱予肝素500~1 000 U/h的速度持续微量泵入,以保持全身肝素化[7]。每2~4 h/次监测凝血功能,防止出血。同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以及牙龈、鼻腔有无出血和黑便等情况发生,如有出血倾向,及时汇报医生,根据医嘱调整肝素用量,达到既能抗凝又不出血的目的。

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约有10%~15%的患者应用IABP后出现并发症,如肢体缺血、栓塞、感染及球囊破裂等,卧床期间,肢体制动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特别是腓肠肌部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导致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痛等症状和体征[8]。指导患者每2 h自行活动患侧脚趾一次,约2~5 min。每小时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变化,扪及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与健侧比较。避免IABP停止工作超过30 min,如超过30 min,应静脉推注肝素稀释液,防止血栓形成。如观察到气囊导管内有鲜血时,提示气囊破裂,导致反搏波形消失,必须立即停止反搏并更换气囊导管[9]。严格无菌操作是避免感染的关键,穿刺处敷料应隔日换药,如有污染,应随时更换,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0]。病情稳定后,尽快拔管,以减少感染机会。

2.6 拔管的护理 当球囊反搏比例调至1∶4时,提示病情稳定,可考虑停用IABP,拔管前,停用肝素6~8 h,ACT降至200 s以下,严密观察24 h,再行拔管。拔管后,压迫穿刺处20~30 min,再用弹力绷带及1 kg沙袋加压包扎,嘱其患侧肢体继续制动12 h,卧床24 h。拔管后局部无出血、红肿,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皮肤温度、颜色正常,说明拔管成功。

2.7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方法在认知上存在不足而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抑郁等负性情绪,往往会造成治疗、护理上不配合,所以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良好的语言交谈技巧[11],以提高沟通效率。

3 小结

心源性休克是AMI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为30%~90%,单纯药物治疗,长期生存率为10%~15%。随着IABP广泛应用,尽早施行IABP循环支持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为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专业、精心的护理,减少了并发症及意外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施行IABP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更高,应规范IABP术后护理,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是提高IABP抢救成功率的又一关键环节。

[1]Reede G S,Gersh B J.Modern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arrent Problem Cardiol,1993,18(2):81-156.

[2]黄体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246-250.

[3]王京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58.

[4]刘艳艳,谭小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便秘的护理干预对策[J].中华临床医药,2003,3(7):89.

[5]单萍,许燕飞.1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的监护[J].上海护理,2003,3(2):97.

[6]张海泳,沈玉枝,王贵芝,等.38例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并发症的观察护理[J].护理研究,2001,15(3):157-158.

[7]林丽霞.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护理——附8例报告[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1998,4(4):274-275.

[8]甘俊丽.深静脉血栓转向门诊治疗[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6):293.

[9]王晓晶.主动脉球囊反搏用于重症心源性休克患者1例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04,25(1):74-75.

[10]朱刚.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27例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27(2):180-181.

[11]史瑞芬.护理人际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6):485-487.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rdiogenic shock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Nursing

R472,R542.2+2

B

1002-6975(2013)24-2250-02

孔令超(1973-),女,辽宁沈阳,大专,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2013-06-24)

·小经验·

猜你喜欢
心源性球囊休克
脑有病,“根”在心——关于心源性脑栓塞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勘 误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损伤的影响
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观察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