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凝聚力视阈下的当代国家政治认同

2013-04-07 22:43胡映兰
关键词:认同感凝聚力公民

聂 舟,胡映兰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6)

民族凝聚力视阈下的当代国家政治认同

聂 舟,胡映兰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目前世界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提升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对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要理清政治认同和国家凝聚力二者的相互关系,才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凝聚力是推动中华民族整体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才能建构多民族国家意识,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政治认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在国际上,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意味着我们须承受更多的国际责任与压力。在国内背景下,我国至今仍未实现统一,疆独、藏独等民族分裂分子活跃异常。因而,增强民族国家凝聚力对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意义深远。

一、政治认同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民族国家的建构与发展需要民众普遍的政治认同 一个民族国家的建立,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民族国家的建构和进一步发展都是克服一次次危机的结果,其中认同性危机便是建立民族国家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一个国家内的人民、地区上的政治团体必须认为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否则便会发生认同性危机”。[1]其次,国家要让民众有效参与政治权利的分配,充分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和表达利益要求的机会。一个国家凝聚力的政治基础在于公民对所属国家的政治认同,即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依靠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以色列为例,犹太人自2世纪以来,不断流离失所,历经磨难,但终于在1948年建立了一个犹太人国家,并在短短60余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说明犹太人强烈的政治认同与其高度的民族国家凝聚力在民族国家的建构与发展中发挥着的巨大作用。

(二)当代中国正处在发展转型期,需要民众高度的政治认同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2](P119)当前最大的现实情况是,中国社会正处于整体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期间既是利益纷争突出时期,也是意识形态领域活跃和发展时期。特别是我国正进入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和攻坚阶段,全球化趋势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各种挑战,统一进程会受到各种阻扰,现代化进程会经历更多挫折;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在国际社会上也会受到各种指责和怀疑。在种种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就更加需要增强中华各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需要民众高度的政治认同以及广泛的政治参与热情,坚持四项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认同危机要求加深对政治认同观的研究 凝聚力是维系民族长盛不衰、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莫测,不同国家、不同制度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变化,人们在思考增强凝聚力的同时,对共同利益、社会理想、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等进行选择,逐渐形成多数人认可的政治理念,从而达到政治上的认同。认同上的失落与冲突,是全世界所面临的共通现象。目前,全球化造成的原有国界及旧有结构的消弥,全球化导致的跨国迁徙也重塑了原有的社会及政治结构,因此,对原有的根源及认同自然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如利比亚政治危机、叙利亚政治危机等,虽然有大国势力的介入,但同时也体现出国家凝聚力的涣散以及民众对本国政治参与热情低靡、认同度降低等。

二、政治认同与国家凝聚力的关系梳理

国家凝聚力的提升与政治认同感的增强之间是一种同质异构的关系,即两者的结构不同,但其内在本质一致。具体表现在:

(一)政治认同感的增强是国家凝聚力提升的基础 政治认同中最核心的就是公民对国家政治的认可度与满意度。每一个民族国家的建构与发展史上都会度过多个不同的危机,其中既有分配性危机,也有参与性危机和认同性危机,在克服这些危机时,也就克服了合法性危机。只有在克服这些危机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推进民族国家凝聚力建设。国家凝聚力是在国力强盛、国民生活富足及其地位提升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凝聚力离不开公民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凝聚力主要体现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对民众的吸引与感召,并最终表现为民众对执政党与政府权威的认同。只有国家域内的民众和团体紧紧团结在现实政权的领导下,国家才能富强繁荣,才能和平崛起。“专制国之政治在于上,共和国之政治在乎民”,[3]民众对政治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世俗政权的政治认同感是构成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如果不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将会极大地腐蚀和消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凝聚力。

(二)国家凝聚力的提升是政治认同感增强的重要标志 政治认同感的提升意味着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一政治权利对其自身及所属生活区域所行驶的某些权利 (立法、司法、行政等)是可以接受的,因而愿意承担某种义务。特定的个体和群体认可现实国家政权的存在,并甘愿承担国家赋予其的某些义务,这就说明该政权在全国境内具有普遍的合法性,有着世俗的权威,而且政府的法令能渗透到全国上下,国内各民族支持该政权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意味着一国在某种程度上已具有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国民的政治认同感得到增强。一国的国家凝聚力既要通过增强国家硬实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解决好各方矛盾,提升社会民主和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又要通过增强政治文明和法律、道德等方面的软实力来维护国家凝聚力。国家凝聚力的增强不仅仅表现为国家实力的增强、国家政治的清明、执政理念的升华,而且还表现在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感以及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政治认同的增强是国家凝聚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同样,国家凝聚力的提升是政治认同感增强的重要标志。

(三)在增强政治认同感的实践中提升国家凝聚力 增强政治认同感的实践,可以称之为政治参与的过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与国家、政府活动有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的扩大、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普遍的国家意识,以及人权的广泛实现,都是政治领域内政治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民众广泛地自下而上地参与到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政治行为,实现国家意识、政治意识的增强以及政治认同感的提升。而增强政治认同,提升国家凝聚力决不能单靠发展经济,还要重视政治文明建设,推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的合法性和管治能力,密切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保障公民能有效行使自身的权力,实现好和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只有逐步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国家的凝聚力才能得到增强和发展。

三、建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凝聚力是推动中华民族整体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但是近年来我国边疆地区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疆独、藏独势力猖獗,分裂祖国的阴谋从未停止,因此应当抓紧建构多民族国家意识,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

(一)完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 政治参与是公民表达自己利益要求的方式,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框架相对完整,但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进程还有待大力推进,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亟需改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完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公民广泛参与政治和政治体系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公民表达利益要求的同时会深入地了解一国现实的发展阶段、发展状态;政府机构在倾听民生诉求的同时,也会更多地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两者不断接触,最终可以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历史证明,政治参与在促进政治民主、政治稳定以及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完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才能更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提升我国的国家凝聚力。

(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必然会存在不适应国家发展和不利于政治稳定的因素。一个国家的发展、国家凝聚力的增强,需要一种良好的政治体制来保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6]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按照预定的目标不断推进深化的过程。建设高效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首先要实现党政分开,实现权力的进一步下放,杜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腐败问题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5](P313)其次,要改变过去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适应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要高效运行,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制度。再次,要发展人民民主,巩固群众基础,增强国家的向心力。总之,要通过改革,达到国家的政治稳定,提升国家凝聚力,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

(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 一定的政治主体如特定的个体或群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就是政治意识,政治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政治行为,在构建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感的同时必须抓紧实现政治意识或者国家意识的社会化。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以其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成为我们的主心骨,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要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使国民形成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从而形成政治认同感,提升国家凝聚力。

总之,只有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国家才能从根本上繁荣富强,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在国际上才会有大所为。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温家宝.在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答记者问[EB/OL].http://news.xinhuaet.com,2012-3-1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日报,2007-10-25.

〔责任编辑 赵晓洁〕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Cohesion

NIE Zhou,HU Ying-la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410006)

Peace and development are the themes of our era,but the present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is still facing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Enhancing the citizens'political identity and promoting national cohesion have profound meaning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the state and development.Therefore,we have to clear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cohesion,so as to improve the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Our country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national cohesion as the inner strength promot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Only by constantly improving citize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ystem,reforming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ocialization,canwe construct many national consciousness,enhance people's political sense of identity and national cohesion,and finally achieve the country's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political identity;cohesion;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socialization

D616

A

1674-0882(2013)03-0013-03

2013-04-05

聂 舟(1989-),男,湖南湘阳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湖映兰(1962-),女,湖南湘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毛泽东思想概论等。

猜你喜欢
认同感凝聚力公民
论公民美育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