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分析

2013-04-07 18:44:43王新玲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中脑丘脑瞳孔

王新玲

(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CT室,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分析

王新玲

(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CT室,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MRI检查资料。结果:眩晕、呕吐起病13例,意识障碍12例,瞳孔不等大12例,眼外肌麻痹13例.不全或完全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13例。CT或MRI发现后循环区多灶性脑梗死。结论:基底动脉尖及其分支供血区域大,梗死后表现为多病灶症状,CT可除外出血病变.MRI是明确诊断的最佳检查方法。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梗死;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由Caplan[1]于1980年首次提出,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交叉部位急性血循环障碍所致的2个或2个以上供应区域发生缺血病变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笔者回顾性分析了15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5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期TOBS患者,符合1999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男9例,女5例;年龄45-80岁,平均62.5岁;发病后2 h~1d入院10例,3d后入院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例,高血脂6例,房颤4例,糖尿病3例,长期嗜烟酒6例。眩晕、呕吐13例。意识障碍12例(其中昏迷者9例),瞳孔不等大12例,眼睑下垂及眼球运动障碍13例,视物变形2例,瞳孔异常9例,复视3例,同向性偏盲1例,不全或完全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13例,共济运动失调5例,并发肺部感染6例,消化道出血2例。

2 影像学改变

均行CT检查,3例先行CT后行MRI检查,结果发现单或双侧丘脑、内囊后肢、颞叶、枕叶、小脑、中脑多发性梗死灶10例,丘脑、内囊后肢、颞枕叶梗死3例,中脑桥脑、丘脑梗死2例。CT发现丘脑、颞叶梗死,MR检查显示丘脑、基底节、颞叶、枕叶、中脑、小脑多发性梗死3例。

3 结 果

经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活血化瘀,2例经阿替普酶溶栓、脑保护剂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显著进步8例,进步5例,死亡及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各1例。2例溶栓均好转,其中1例住院时间很长恢复不够理想。

4 讨 论

TOBS是基底动脉尖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累及基底动脉顶端2 cm范围以内为中心的组成“干”字形结构的5条血管,包括左、右大脑后动脉和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如果该区域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则出现供血区域内包括丘脑、中脑、小脑上部、枕叶、丘脑下部、桥脑上部、颞叶内侧等幕上及幕下结构多发性梗死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要病因为脑栓塞,栓子来源于心脏和基底动脉近心端的硬化斑块,其次为脑血栓形成,另外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炎、动脉瘤也可引起TOBS。危险因素与脑卒中相似,高血压10例(66.7%)、高血脂6例(40.0%)、糖尿病3例(20.0%)、长期烟酒史6例(40.0%)。由于供应脑干首端的血管多为深穿支或终末支,并直接从大血管发出,易造成血管损伤,故中脑、丘脑的梗死发生率高,缺血症状常见而突出。本组出现意识障碍12例(其中昏迷9例),究其原因多为因缺血影响到中脑及丘脑的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所致。除上述原因外,尚须考虑存在脑血管痉挛因素。因患者突然昏迷后多在6h~2d意识障碍改善,6例完全清醒,2例由昏迷转为嗜睡,仅2例持续昏迷,另1例发病时嗜睡2d后清醒。意识障碍短时间内改善与脑缺血急性期的脑血管痉挛解除,血循环改善有关。本组出现单侧瞳孔扩大、光反应消失9例,眼睑下垂及眼球运动部份障碍13例(单眼运动受限5侧,双眼运动受限8例),眼征的出现主要因缺血影响中脑的动眼神经核团(包括E-W核)有关。眼内外肌麻痹是TOBAS的突出表现,且恢复缓慢或不良,出院时仅3例瞳孔恢复正常大小,5例眼睑下垂及眼球运动部分改善。

13例出现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其中完全性偏瘫3例,轻偏瘫(肌力2~4级)10例,有1例68岁女性患者初为右侧上、下肢肌力0级,5h后右侧肢体活动恢复,但出现左上、下肢肌力2~3级,2天后增至4级。其余8例有6例出院时肌力改善,2例无变化。本组肢瘫的发生率高、程度重、恢复差,均与其他文献报道不同[3],可能与病情重,以内囊、中脑损害为主有关。起病以眩晕、呕吐13例,体检发现共济失调5例,水平、旋转眼震3例。眩晕、呕吐为主征及共济运动失调是该综合征又一突出特征,此点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4,5]。

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提供诊断的重要依据,以其扫描快捷、经济等特点,能够密切结合临床特征显示较多病灶,对幕上病灶显示尚好,但对脑干、小脑显示欠佳,发病24h内阳性率低。对于CT检查阴性,或显示病灶与临床症状、体征不符对应加做MRI检查.以明确诊断。总结分析有几点值得注意:虽然发病时昏迷深,但恢复快;瞳孔扩大与偏瘫位于同侧,经治疗意识很快改善而瞳孔,肢瘫改变不明显;有条件时行CT或MRI检查可除外脑出血。

本组有3例同时存在颞叶外侧、内囊后肢后部梗死,提示基底动脉尖供血区梗死可同时合并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此与脑部前、后循环系统均存在脑血管病发病基础及易患因素有关。

临床遇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老年人,突然发生眩晕、呕吐、意识障碍,眼内、外肌麻痹,肢体瘫痪及感觉障碍等后循环区多病灶表现时应考虑TOBAS可能,应及时行CT或MRI检查,有条件行DSA检查。

[1]Caplan LR.Top of basilar syndrome[J].Neurology,1980,30(1):72-79.

[2]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3]盂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218-226.

[4]Lson-Marlin M,Gracia-Naya M.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Clinico-radiological aspects of2 patients[J].Rev Neural,1999,28:698-701.

[5]王会喜,白宏英,高敬平,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早期临床与影像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1):48-49.

Objective:To assess theclinical and neuroimage features of the top of the bisilarartery syndrome (TOBS).Methods:To analysethe CT andMRI clinicalfindingsin the top of the bisilarartery syndrome retrospectively.Results:The early symptoms with ventigo and vomiting were 13cases,disturbance conscious12 cases,dissymmetrieal pupils12 cases,palsy of extre-ocular muscle 13 cases,finding multi-foci cerebral infarct at circulationarea in CT、MRI.Conclusion:When multi-foci symptoms were found after cerebral infarct and blood supply expanded,it could be diagnosed by CT.but using MRI could make accurate diagnosis,and it was the best way to examine.

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cerebral infarct;imaging

R445

B

1004-2814(2013)10-861-02

2013-05-20

猜你喜欢
中脑丘脑瞳孔
“天眼”的“瞳孔保健师”
军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0-31 08:42:40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人丘脑断面解剖及磁共振图像三维重建
瞳孔里的太阳
青年歌声(2018年2期)2018-10-20 02:02:50
瞳孔
电针“百会”“足三里”穴对IBS 模型大鼠行为及丘脑中CGRP mRNA 表达的影响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麻醉过程中脑电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瞳孔
学苑教育(2015年16期)2015-08-15 00:53:16
胸科手术中脑血氧含量下降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