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级在职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61)
针刀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26例
李增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级在职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61)
颈性眩晕是指因颈椎本身或颈椎局部血管、肌肉、韧带、神经等器质或功能性病变引起的眩晕,轻者头晕目眩,伴有呕吐,重者如坐车船,站立不稳,甚者跌仆损伤。我们用针刀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共26例,为住院部及门诊患者,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标准[1]。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龄45 岁,病程3个月~11年。均无针刀治疗禁忌症。
针刀松解:第一次小T松解术。患者取俯卧低头位,充分暴露颈部皮肤,按针刀操作四部规程,首先定点取C1~3棘突点、后上项线上枕外隆突点及向两侧分别旁开2.5cm、5cm点作为针刀进针点,用记号笔标记,常规消毒、铺洞巾,用1%利多卡因局麻,使用汉章1型4号针刀在标记点进针刀,针刀直达骨面,行纵疏横剥、铲剥刀法后出针刀,指压止血3min,创可贴覆盖针眼。治疗中有轻微痛感,治疗结束后颈托固定颈部,静滴克林霉素3天预防感染。针刀3天1次,第2次松解肩胛提肌。患者取俯卧低头位,充分暴露颈部皮肤,按针刀操作四部规程,首先定点取C1~4横突点、两肩胛骨内上角作为针刀进针点,用记号笔标记,常规消毒、铺洞巾,1%利多卡因局麻,使用汉章1型4号针刀在标记点进针刀,针刀直达骨面,行纵疏横剥、铲剥刀法后出针刀,指压止血3min,创可贴覆盖针眼。治疗中有轻微痛感,治疗结束后颈托固定颈部,静滴克林霉素3天预防感染。
中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2g,茯苓12g,甘草10g,陈皮10g,大枣7个,生姜5g。肩痛者加姜黄15g,手麻者加葛根20g,头痛者加川芎10g、羌活12g。水煎取汁,去渣,每次服200mL,1日3次。
痊愈:症状消失,正常生活工作。显效:症状减轻,偶有眩晕。有效:症状轻微改善,易发作。无效:症状无变化。
痊愈5例(19.23%),显效10例(38.46%),有效5例(19.23%),无效6例(23.08%),总有效率76.92%。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是由于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根据解剖结构[3],椎动脉的行程可分为4段,第1段(椎前段)自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起始部至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止。第2段(椎骨段或横突段)穿行于各个横突孔部分,椎动脉在前,神经根在后。第3段(鬟椎段)位于枕下三角,穿鬟椎横突孔后椎动脉呈锐角向后,并围绕鬟椎上关节面后外侧向内,经鬟椎侧块后方的椎动脉沟,向前内穿鬟枕后膜入颅。第4段(颅内段)因与本病关系不大不做详述。
椎枕肌(椎动脉第3段)枕肌挛缩后压迫椎动脉,从而引起椎动脉的临床表现,而小T 松解术松解椎枕肌(头后大小直肌、头上下鬟斜肌)。第2次松解肩胛提肌,根据弓弦力学系统及网眼理论,针刀的松解能破坏病变处的粘连、瘢痕、挛缩,从而解除椎动脉所受压迫,配合松解肩胛提肌,更能进一步松解椎动脉周围的软组织。
本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多属风痰上扰之证。半夏白术天麻汤补脾燥湿,化痰熄风,《脾胃论》谓:“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为定风草,独不为风所动也……”
针刀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内外同治,可提高疗效。
[参考方献]
[1]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8.
[2]吴绪平,张天民.针刀医学临床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84.
[3]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311.
R246.153
B
1004-2814(2013)07-560-02
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