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县动物疫病防治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3-04-07 14:47刘芳美高明堂王晓静山东省垦利县畜牧局2575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3年10期
关键词:兽医养殖户养殖场

刘芳美 高明堂 王晓静 (山东省垦利县畜牧局 257500)

调查报告

垦利县动物疫病防治情况的调查报告

刘芳美 高明堂 王晓静 (山东省垦利县畜牧局 257500)

1 垦利县动物疫病防治的现状

1.1 动物疫病的发生情况 2011年,全县共发生动物疾病826起,其中牛病58起,猪病209起,禽病523起,羊病36起,发病动物8396头(只),其中发病牛71头,猪627头,禽7620只,羊78只,死亡数量牛、猪、禽和羊分别为6头、32头、420只、13只。病种有乳房炎、感冒、肠炎、寄生虫、大肠杆菌、腹泻、营养不良等,没有发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

1.2 发病原因 本县养殖场发病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点:(1)养殖方式落后,防控基础薄弱。从调查的结果看,在发病的养殖场区中,散养户占到了83%,规模养殖户占12%,全进全出、封闭饲养的场区仅为5%。散养畜禽的发病率达到73%,死亡率达到24%,规模户的发病率仅为18%,死亡率为5%。规模养殖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远远低于散养户。可以看出养殖场区的规划设计、饲养管理模式等生产方式对防范动物疫病有着很大的基础性作用。本县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养殖户,仍以分散零星的方式为主,这种分散的养殖方式,使动物疫病传播成为潜在可能。(2)养殖户预防措施不力,增加了动物疫病发生机率。经调查,80%以上的养殖户在预防措施上不得力,疫苗使用方法不当、消毒方法不对,偏重个体治疗忽视群体的预防、存在侥幸心理等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些因素增加了动物感染疾病的机会。(3)疾病传入。在发病的养殖场(户)中,从外源引入疾病的占到了43%。养殖户从外场或外地购买猪苗、饲料或车辆的出入带入了大量病菌,引发疾病。(4)隐性病源得不到根除,引发新的感染。曾经发生过疾病的养殖场,有近30%因留有隐性感染者或带菌个体,导致新进的群体也被感染发病,产生连续性发病。

2 疾病防控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2.1 开展情况 (1)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建设。2006年对全县的兽医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现了公益性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分离,成立了动物疫病防治监控中心,属公益性事业单位,与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公室,分别承担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组织、技术支持工作和动物卫生的检疫监督工作。动物疫病防治监控中心在各镇(街道)设置防控所,负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业务指导,实现动物疫病的统一管理。对一般性动物疫病交给兽医技术服务机构防治,它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靠技术和服务质量生存,实行灵活的市场化管理。目前,全县共有兽医院、动物诊疗所等动物诊疗机构39家,其中14家已通过GSP认证。全县从业兽医人员218人,具有执业兽医师资格证4人,取得兽医技术资格证的5人,乡村兽医107人。(2)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防疫体系、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等5个项目,充实更新了动物疫病检测设施设备,动物监督设施设备和乡镇防控所的基础设施,成功实施了农业部规定病种的净化计划,并被山东省列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3)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建设。形成了“疫病分类对待,疫情分级管理,管理机构为主和社会力量配合”的防控机制。根据危害性大小,将动物疫病划分为重大动物疫病和一般性动物疫病两大类。根据发病范围,将疫情分成三级、二级和一级三个等级进行管理。对重大动物疫病和疫情处置,由动物疫病防治监控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公室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采取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一般性动物疫病以群众或兽医技术服务机构自控为主。两种机构的分工协作,既体现了政府的管理职能又充分发挥了社会力量的灵活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一年两次集中免疫,常年不断,坚持开展疫情监测,对可疑性病例或突发事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处置。2011年全县共使用禽流感、口蹄疫等各类疫苗182.7万ml(头份),免疫牛17347头次,羊51598只次,猪522136头次,家禽458786羽次,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禽流感的应免率全部达到100%,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3%以上,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96%以上。(4)加大政策的奖励扶持力度,巩固防控基础。先后实施了养殖场区标准化建设项目和示范场区建设项目,加大对养殖场改造提升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养殖模式的转变,加强巩固防控基础。2011年全县共发放各类奖励资金380万元,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区4个,国家级示范场区2个,省级示范场区3个。加大了畜牧发展规划建设力度,与青岛农业大学签订了畜牧发展规划战略协议,力促畜牧业向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发展,增强疫病防范能力。

2.2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存的困难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涉及畜牧生产、疫病技术研究、行政管理三个领域,具有技术性、公益性和行政管理性特点。当前,本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1)落后的养殖模式与疫病防控形势不相适应。本县零星分散的单户养殖方式仍普遍存在,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和存栏畜禽量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部分养殖场尽管已经在存栏数量上达到规模化,在场区设计、饲喂方式、管理规范、疫病防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和缺陷,还没有实现养殖模式的根本转变,与疫病防控的形势不相适应。(2)从业人员的素质要素与防控需要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养殖户对疫病认识上的偏差。动物疫病的防治包括预防和治疗两部分,预防是根本,治疗是辅助性手段。大部分的养殖户把重点放在发病动物的治疗上,忽视了对同群动物的保护,导致引发大群发病。事实上,杜绝所有动物个体不发病或治愈所有发病动物是不科学也不现实的,采取预防措施保护其他动物不受传染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养殖户认识上的偏差,往往造成免疫、消毒、淘汰隔离等防范措施不到位,给动物疫病的防控带来很大的隐患。(3)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技术研究滞后和从业人员缺少培训。现在的病菌变异非常快,对技术的更新速度要求高,本县缺少有实力的科研机构,技术研究相对滞后。在从业人员素质方面,缺少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服务供给能力相对较弱,难以适应防控形势的需要。

3 提高动物疫病防制水平的措施

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有三个必要的关键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阻断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动物疫病就不能流行。需从三个环节为契入点,提高动物疫病的防治水平。(1)促进养殖模式的转变,提高疫病防控的综合水平。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具有全进全出、场区规划合理、管理精细等特点,各项预防措施能够落实到位,非常有利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畜禽免受感染,符合“预防为主”的原则,是提高动物疫病防治水平的关键和基础性工作。加大对畜牧业发展规划的建设力度,通过优惠政策驱动和资金扶持,提升养殖场区的标准化建设进度,促进养殖模式的转变。(2)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发展技术服务体系。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研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的新技术、新方法,并推广使用,为防控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3)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加强对饲养生产人员、兽医技术服务机构和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为防控疫病提供人力保障。(4)加强应急管理。应急处置是控制和消除传染源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从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更新储备物资、保障信息畅通、强化监测预警、建立扑杀补偿机制等方面,完善对动物疫情的应急管理,提高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

S851.33

A

1007-1733(2013)10-0067-02

2013–04–03)

猜你喜欢
兽医养殖户养殖场
旗开得胜!5亩养出过万斤金刚虾,虾中60元抓虾!养殖户:有信心养
我是兽医志愿者
牛年开盘鱼价创新高,养殖户如何避免“有鱼价没鱼卖”的尴尬?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平凡人物·平凡故事:年底了,养殖户喜迎丰收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规模化养殖场猪的繁殖障碍发生原因与防制
新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新要求
烈日炎炎养殖场如何防暑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