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香, 凌 湄
(河北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它是属于意识形态性质的课程,而不是纯知识性的课程。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可以说,实践教学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式单一、方法陈旧、经费不足等问题日益凸现出来”[1],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展开。因此,在当前信息网络化条件下探索开展网络实践教学,将网络平台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而使要表达的观点和理论形象化、直观化,不失为一种较为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文章拟在分析网络实践教学内涵、特点和现状的基础上,对开展网络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及网络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进行探讨。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直观鲜活的案例、图像、情境等,激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参加多样性的社会活动,实现大学生认知社会、体验人生,由‘教化’到‘内化’、‘知’与‘行’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2]。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网络平台相融合而成的新的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虚拟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具有直观性。网络实践教学基于网络,是融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为一体的,所以它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枯燥的理论,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还可利用网络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发,产生学习兴趣。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具有虚拟性。网络的一大特点就是虚拟性,它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网络实践教学可以借网络之便,避开实践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在网络空间中大显身手。它不仅可以模拟、再现现实世界,而且可以创造出虚拟的世界,变现实世界的不可能为“虚拟可能”,从而扩展教学空间,丰富实践形式。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具有创新性。这主要表现在实践空间、实践形式及实践作业的提交等方面。借助于网络开展实践教学,超越了课堂、校园及社会的界限,拓展了实践空间;在形式上超越了讨论、参观、社会调查等常规模式,丰富了实践形式;此外,在作业的提交上同样具有创新性,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纸质化作业,而是可以“制作精美的幻灯片,也可以进行网站设计、制作网页、订制电子书、电子报,还可以制作视频等”[3]。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时空概念,造成了人的超现实性存在,使人的实践活动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虚拟实践。所谓虚拟实践是“主体能动地在虚拟空间使用数字化中介手段进行的一种超越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4]。这种实践超越了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超越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引发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改变,这无疑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的,面对新事物、新情况,必须加以解决,不仅仅从理论上进行阐述,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践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实践教学,以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在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仅包括课堂实践、社会实践,还应该包括网络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学生动态,充分把握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将网络实践教学与其他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全方位的实践教学。
1.网络实践教学有利于解决人力、物力、财力不足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一环,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学校领导在理论上都是高度重视的,但在操作上却受到人力、物力及财力的限制。尤其是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的招生数量惊人,即使是每门主干政治课程只组织一次全员的参观访问,那么参加的学生也将达到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如此庞大的数量,需要多少教师进行组织,各部门如何协调,还有经费的来源、学生的安全等问题,都无法解决。于是,各院校几乎采取的都是以“点”带“面”的方式,即挑选部分学生参加,从而使原本的“大众化实践”变成了一种“代表实践”,无法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去亲身体验实践教学所带来的心灵震撼和情感认同”[5],也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而网络实践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环境的限制,只需要构建网络实践资源平台,学生登陆校园网即可实现。这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及财力,并且做到了教学资源反复使用。
2.网络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 传统的实践教学,教师为主体,或是带领个别学生参观进行社会调查,或是组织课堂讨论,或是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暑期实践,学生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只能是被动接受。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将实践作业看成一种负担。网络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相应的栏目、场景去参加实践活动,教师只是发挥“配角”的作用。而且网络实践还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乐趣、获得信心,自觉主动地去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5]。可以说,没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就没有网络实践教学。
3.网络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网络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阻碍了教师的“奇思妙想”,使实践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网络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无论是图片、音像资料、亦或是情景模拟,甚至是网络游戏的开发,都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内容与教学资源有机融合。这既加深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又锻炼了教师的网络操作技能。并且,随着学生实践对象的扩展,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网络实践教学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采取何种形式需要依据教学内容而定,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这里仅介绍几种常用的形式,以探讨这一教学的运用。
所谓情感渲染法就是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实践教学基地或是其他展览的图片、音像等资料汇集在一起,给学生以巨大的视觉、听觉冲击,让每一个学生从情感上走进理论,感受理论产生的背景。可以选择建立专门的网站,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主要课程的不同,在图片、音像资料的收集上要有典型性、代表性、针对性。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以新闻报道、图片、话剧、先进报告会、电影等方式全方位地展示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先进集体的事迹,可以激发学生的共鸣,使之在情感上接受“诚信”,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上有一个榜样的引导。通过对马克思生平的介绍,西方媒体的“千年伟人、千年思想家”的评选等,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从而亲近马克思,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感渲染法适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4门主要课程。因此,构建网络资源平台,开展网络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避免实践活动重复浪费。
现象分析法主要是利用对典型事例的分析,从而让学生认识理论的巨大魅力。其具体方法是通过对典型现象的分析,让学生自己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揭示一定的规律性,使学生自己认识到理论的具体应用。它的主要特点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可以选择身边的事例,比如通过列举“九零后”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现象,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也就是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经过讨论、争议,最后会得出有主观、客观两个大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全面看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客观原因?学生经过分析会真正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观原因?学生经过分析会真正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也可以选择网络热点事例,如“微笑局长”、“黑龙江大桥倒塌事件”等,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关注背后反映的是什么?这些又在告诫我们什么?学生通过自我反思,体会理论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巨大指导作用,从而在理论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现象分析法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典型的、能够反映原理内容的事例,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尤为适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情境体验法是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创设虚拟情境,如虚拟法庭、虚拟招聘、虚拟社区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将知识具体内化到行动中,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生立志、树德、做人的真谛。有调查显示,“61%的同学表示自己曾玩过网络游戏,超过2/3的被调查的大学生都认为,网络游戏确实会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6]。所以,可以将网络游戏作为情境体验法的主阵地,开发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内容的具有梦幻般卡通形象的网络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可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义务,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目的在于让广大学生通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扮演角色中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渐渐认清自己,接受相应的道德规范[6],于“潜移默化”中养成一种习惯。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游戏的设置上还应该注意时间的安排,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通过这种虚拟行为,使学生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一种习惯,从而在行动上落实马克思主义。情境体验法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它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网络实践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实践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与实践主体的广泛性这一矛盾,在网络空间中简便、快捷而不失针对性地解决了实践教学问题,真正地做到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入脑入心、入每一个学生的行动中,从而全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但需注意的是,网络实践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现实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实践教学只是以特定的方式满足着大学生学习、成长和社会化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主体更快捷、更正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增强大学生主体的现实实践能力”[7]。但现实实践才是源泉与目的,并且也只有现实实践才是检验大学生虚拟实践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实践教学,最终还是要引导大学生回归到现实实践中。
[1]樊瑞晶,武显微.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基地模式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4):75-76.
[2]郑爱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97-98.
[3]刘会强.虚拟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的深度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1(5):36-39.
[4]赵秀文,金峰.浅析马克思主义视阈中虚拟实践的逻辑性构建[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1(5):35-37.
[5]杨家余.高校政治理论课实施网络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1(25):116-117.
[6]甘洁仪.关于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虚拟实践途径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5):165-167.
[7]路献琴.大学生虚拟实践回归现实实践的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