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起敏
(上海电力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0)
最近,在上海,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走向,似乎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到底是继续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的教学还是进行所称的学术英语(Academic English)教学?两种观点激烈碰撞,甚至出现了某种教学 “必然消亡”,或者将某种教学比喻成为 “大学英语掘墓人” 等现象,让广大大学英语教师深感不安,不知所措。那么,大学英语究竟怎么了?始于2003年,作为教育部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重要组成部分,已为期整整10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究竟走到了何处?现在又将怎么继续下去?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需要辩证地看待。黄源深等著名教授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说到: 高考恢复以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我国三十几年对外改革开放成功的背后实际上还站着无数辛勤耕耘在各类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 “文化大革命” 后,百废待兴,如果没有他们默默无闻地从ABC起步教会了一批又一批懂英语的各类人才,打开国门改革开放,走向世界都将是一句空话!
当然,在成绩面前,也应看到目前大学英语确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正是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改变这些地方。归纳而言,目前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所谓的 “五不满意” 说。
一曰学生不满意。笔者碰到过这样一位学生: 他拿着一本厚厚的英语练习题册来问其中的一道选择题。笔者告诉他答案应该是A,他答道: 不对啊,老师,书后答案是B。笔者一惊,难道自己错了。仔细看题应该是A,便坚持了。那学生第二天过来说: 答案应该是A,是他故意说B。问其原因,原来是他对现在一味地应试做题的大学英语教学很失望,他故意这样来考验老师,想说明光靠做题学英语是没用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碰到有教师真的改口说: “噢,我看错了,答案是B。” 看得出,这位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很不满,且有一定代表性。
二曰领导不满意。笔者有幸随学校教务处领导一起赴市里开过一次会,亲耳听到有关领导说: 大学英语教学非改革不可了。在所有高校课程中,大学英语是学分最多、 时间最长的课程之一,但英语学习效率却最低。显然,领导对大学英语教学也不满意。
三曰用人单位不满意。我校最近为电力系统培训出国人员外语,这批人大都30~40岁。不少都是近十年或二十年在高校学习过英语的大学生,他们一边参加培训,一边在感叹当年没有学好英语,空有了一张四、 六级证书。电厂也在伤脑筋,要出高价给他们员工补习英语,感到很无奈。可见,一线用人单位对大学英语教学也不满意。
其四,大学英语教师自己不满意。
其五,学生家长也不满意,他们把孩子送到港澳地区,或者送出国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想让孩子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可以学习英语。这不能不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失败。
有此五不满意,大学英语教学真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教育部最近提出: 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王守仁在最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组织的一次大学英语研讨会上传达了这一观点。
那么,什么才是 “科学的” 的大学英语教学观?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认清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真实需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重点是前两点,尤其在于第二点。
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观,首先是要认清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目前官方对大学英语课程最全面、 最权威的文件,2004年首次公布,2007年修改。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2007版如此描述: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 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1]。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1)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说明大学英语不是可有可无的; 2)三项主要教学内容: 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学习策略; 3)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不是单纯的由每周若干课时组成的一门课,而是由综合英语类、 语言技能类、 语言应用类、 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的一个教学体系,自然也包括教学手段在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7年版与2004年版在大学英语课程性质方面基本上没什么大的修改,最重要、 最醒目的修改是2007年版明确表示: 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1]。
王守仁在大学英语研讨会上解释 “工具性” 是要求与专业相结合。对此,笔者非常赞同。因为大学英语作为非外语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应该为专业服务,才不枉各专业将其列在培养方案中,且在专业课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占用约10%的学时比例。 “人文性” 是指作为现代大学生,外语(尤其是国际公认的英语)能力是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是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 世界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所必须。
性质得以明确,还要了解需求。这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问题,一般认为已经解决了; 或者说是教学主管部门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大学英语设想了一个需求。束定芳曾这样描述人们对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理解: 让学生学点英语而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于一些学校校长和教务处长,大学英语教学的管理就是看学生四、 六级考试的通过率[2]。实际上,前面所述的 “五不满意”,归根到底就是对大学英语课程的需求不清楚,从而导致所有相关人士都觉得自己想要的没能实现,因而不满。
2007年版官方认定的需求是: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 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 学习英语是交际需要,而且是学习、 工作、 社会交往三方面的交际需要。工作需要又与专业有关,后文要专门谈这个问题。 “学习交际需要” 是2007年版新加上去的,笔者认为是面对现实的正确表述。据统计,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真正需要英语的不到50%,在社交中需要英语的比例更低,而继续学习需求却随着不断升温的出国热日益明显。
(2)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大学英语毕竟只是一门课程,课时有限。英语学习不可能完全靠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堂只能起到引领作用,所谓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确实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求。
(3) 提高综合文化素质需求。这一说法相对抽象些。因为不学英语,文化素质也是可以提高的。
综上,学习、 工作、 社会交往三方面需求,似乎很清楚,但实际上很模糊。学习需求,是什么样的学习需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满足这种继续学习的需求?最近不断被讨论的学术英语,旨在帮助学生具有专业学习能力。但问题依然存在,大学英语学习更适合通用英语还是学术英语,通识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是关注个性化学习需求还是专业学习需求?
在过去10年中,教学改革的重点转为以听说为先,似乎是为社会交往所需。但对于工作需求,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者、 教师、 甚至学生自己也很难真正知道学生今后工作中会有什么样的英语需求。
上海电力学院的余樟亚老师最近做过一个行业英语需求调研[3],笔者很受启发。调研发现,作为行业特色比较明显的高校,上海电力学院每年平均大概有30%左右的学生进入电力系统,其中有的专业可达到80%以上,但是这些进入系统的学生所学的英语却无法满足行业需要。可见需求调研是必需的。通过网络查阅发现,此类需求分析的文章不少,但大多是关于对需求分析理论(特别是国外研究成果)的引介和阐述、 重要性的强调、 需求分析方法的介绍以及用需求分析理论评述某些英语课程等方面。极少数的需求调研实例,也主要集中在对英语学习者自身感受到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到岗后对英语需求的主观感受上,而完全基于具体行业对英语的客观需求调研实例几乎没有。然而,不了解行业英语需求,来谈为社会交际、 为工作需要进行英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了。
该调研针对电力能源行业对英语的需求状况,包括下列三类信息: 1)行业岗位招聘对英语的需求; 2)行业岗位工作对英语的需求; 3)行业岗位培训对英语的需求。这三类信息实际上包含了从 “进入行业—岗位工作—业内提高” 整个行业活动过程中对英语能力的目标情景需求,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启示。
调研发现: 就岗位招聘英语需求而言,国内电力能源行业岗位招聘均对英语有一定要求,其中有引进设备和涉外项目的企业对英语要求更高,除西藏之外全国所有省级电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英语要求均是大学英语四级425分以上。事实上,电力能源行业在招聘时对英语的需求,在其他行业也程度不同地存在。另外,就岗位能力英语需求而言,调研的相关大型电力能源企业员工岗位能力结构对外语(主要是英语)有明确要求。调研报告中具体规定了与各岗位相对应的9级外语要求,其 “员工岗位能力结构外语能力等级表” 对英语能力描述的详细程度甚至不亚于学校的教学大纲[3]。
最低的外语1级的要求是: 粗浅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词典或其他工具大致读懂简单的专业文档; 能看懂本岗位常用进口设备上外文铭牌和操作指示。
外语5级的要求是: 能独立阅读外语文档,参阅国外专业资料; 能翻译本专业的技术资料、 专业说明书; 能用外语进行简单交流; 至少独立完整地翻译过一套设备的技术文档与说明书。
最高的外语9级要求: 精通一门外语,能与外籍专家讨论艰深的专业问题,并自由地表达思想; 能在同行会议中充当翻译; 能够应对纯外语工作环境; 在无翻译的情况下至少技术性出访一次; 至少独立进行过一次技术性谈判和参与过一次技术性交流会议。
此外,对岗位英语培训需求,全国电力能源企业都在开展各种类型、 各个层次的外语培训活动,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电力能源系统对外语人才不断提高的需求,培养员工具备对外交流能力,能够承担对外服务任务以及对外进行技术与学术交流,重点提高学员对行业英语的听说、 阅读、 翻译、 写作能力,这些任务实际上如果大学英语采用一些行业英语语料也是可以承担的。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的英语培训也是弥补员工在学校期间英语学习的不足(尤其是听力与口语)。
该调研得出的几个相关结论:
(1) 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依然是用人单位招聘时采用的决定性依据;
(2) 特殊岗位需求仅靠基础英语教学远远不够;
(3) 行业岗位英语要求描述可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
(4) 在现阶段,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依然是大学英语所需要的;
(5) 从员工自身发展角度补充实用性英语教学内容。
总体而言,鉴于不同学校、 不同行业背景及其不同需求,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认为在目前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教学尚不宜用ESP取代EGP,但改革 “一刀切” 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及 “四、 六级考试” 导向下的纯通用英语的教学内容,从EGP向ESP逐渐过渡或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若上述基于需求分析的这种趋势判断是正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第三个要点便是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成败的关键。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外语教学的成绩不可否认,这要归功于在一线辛勤教学的广大外语教师。当历史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同样要靠教师来完成这一使命。
目前来看,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不少棘手的问题。首先,是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归属问题。夏纪梅[4]撰文指出: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英语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师发展,都脱离了学科建设,这在高等院校里是很难体面地生存的。由此而产生的校本认同、 学者认同以及学生认同问题接踵而至,不是被学术边缘化,就是被学科看不起。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始终有低人一等、 无学科依托、 学术身份不明、 不知如何发展的问题。” 改变这种局面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部分,甚至是先决条件,因为没有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体——大学英语教师的积极性,教学改革就难以进行。
其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涉及到团队和个体两个层面。团队层面主要是优化结构。目前各高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均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不高、 职称层次不高、 女教师(尤其是40岁以下女教师)比例过高等情况。该如何进行优化?很多专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王守仁[5]从1)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2)开发课程,建设小组; 3)按需进人,微调到位; 4)提升学历,不失时机等4个方面开出改善大学英语师资团队结构的处方,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关于大学英语师资队伍个体层面的建设,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过一项 “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现在有4种类型的大学英语教师: “探索者”、 “奋斗者”、 “安于现状者” 和 “消沉者”[5]。这实际上关系到教师的职业责任意识及个人奋斗意识。我们应该创造条件鼓励 “探索者” 和 “奋斗者”,激励 “安于现状者” 和 “消沉者”。
任何教学都可以进行效果评估。最近对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的取舍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在此判断: 不会取消,但会改革。据说大学英语教学综合评估体系会是: 1+N。这里的1代表全国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N则是各类专项英语考试。显然,这将会改变一考独大的局面。体现王守仁在研讨会上所说的: 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内容多类型,评估手段多样化。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改革的趋势很明确: 教育部要求在以往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基础上,制订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新的指南明确大学英语课程的服务意识是: 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院系专业需要,服务于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很明显,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满足的三类服务需求。可以预计,一个全新的、 更加注重实际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会产生,并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我们应该为能成为这一体系建设中的一员感到骄傲,并承担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23.
[2] 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目标语方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 87-89.
[3] 余樟亚.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2 (5): 88-96.
[4] 夏纪梅.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难点与出路[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 (2): 6-8.
[5] 王守仁.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J].外语界,2012 (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