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爽,林 江
(1.沈阳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2.中国南方航空公司 北方分公司,辽宁 沈阳 110043)
20世纪50年代,英国发起了工业考古运动。它重在强调对近250年来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物质性的工业遗产和遗物的记录与保护。这场工业考古运动引起了人们对那些承载着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的遗存——工业遗产——的重视,也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其中美国西雅图煤气厂、英国铁桥峡谷以及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都是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成功典范,后两者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起步相对较晚,直至20世纪后期,随着国外对工业遗产科学认识的传入,我国对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和民族性才开始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闻名国内外的北京798艺术区、上海苏州河艺术仓库区、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等,都是我国对工业遗产开发利用成功的范例。2006年4 月18 日,中国文物局在无锡召开了中国首届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使工业遗产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中国文化遗产的大雅之堂。
辽宁素有“东方鲁尔”“新中国的装备部”等响亮称号,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从文化创意视角对这些工业遗产加以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留住辽宁丰厚的文化底蕴,弘扬辽宁人拼搏向上的时代精神,还可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使其成为辽宁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强辽宁的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
有共和国“工业长子”称号的辽宁,是新中国最早建设的国家重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这些遗产反映了辽宁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凝聚了工业时代的工人精神,也是反映辽宁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目前我省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如2009年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定为全国首个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但直至2011年在全国第三次文化普查工作中,才首次将工业遗产列入文物普查范围。之前由于人们对于传统工业认识有失偏颇,导致我省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被拆毁,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如始建于1936年的沈阳冶炼厂即被作为污染和落后的象征于2004年3月被拆除。由此可见,我省对于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使得我省的工业遗产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第一,品牌不鲜明,地域特色不突出。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之一,拥有一大批知名度极高的工业遗产。但目前我省在对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品牌意识淡溥,对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没能彰显辽宁的地域特色,导致资源优势没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二,创意元素注入较少,开发利用平铺直叙。目前我省对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基本是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其形式不外乎实地参观、场景再现、实物展示、图片展览、静态雕塑等。这固然极大地推进了我省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但过于传统,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对于后继产品的开发也相对滞后,产品缺乏系列化与连续性。
第三,文化视角相对狭窄,工业文化传承后劲不足。对于工业遗产,人们将目光过多地集中在器物层面的展示上,对于其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却关注不够,尤其没能充分发挥工业遗产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没能给子孙后代营造一个良好的传承工业文化、继承工人阶级艰苦创业精神的社会环境,使我们的时代唯独稀缺富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创意产业、创意工业、创意经济等,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于1998年提出,以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为理念。
将文化创意产业与辽宁工业遗产开发利用联系起来,从文化创意的视角探寻辽宁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新思路,既能满足人们对于工业遗产自身所蕴含的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又能充分拓展辽宁工业遗产的发展空间,对于实现工业遗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协调发展,提升辽宁各城市的城市魅力,凸显先进工业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激励和启示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被称为“东方鲁尔”的辽宁,曾经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业绩,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中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工业文明底蕴,而且承载着工业时代拼搏向上的工人精神,将这些工业遗产加以“创造性”地科学利用,既能推动工业遗产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传承传统产业工人伟大的历史贡献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使工业遗产凝聚的工业文明和人文价值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扬。
文化产业作为一国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软实力”的核心是有吸引力的价值观[2]。辽宁的工业遗产见证了辽宁工业文明的发展,传承着辽宁先进的工业文化,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对辽宁工业遗产加以利用,充分发挥其吸引力和文化感召力,对于创建有地方特色的辽宁区域文化,提高辽宁在精神层次上的文化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工业遗产利用的成功经验表明,将工业遗产自身蕴含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价值加以转换升级,不仅能够弘扬辽宁地域文化,提升辽宁的城市魅力和品位,也为实现新时期辽宁老工业基地转型、探求辽宁城市新型发展道路与辽宁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辽宁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也是反映辽宁工业文明的主要载体。随着人们对遗产旅游、工业旅游关注度的不断升高,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将工业遗产、创意产业、旅游开发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辽宁区域和资源优势,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完美结合,对于提升辽宁老工业基地城市形象,传承老工业基地先进工业文明,弘扬辽宁产业工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推动辽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开发工业遗产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基础之上,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效益。当局部经济利益与整体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就应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安排,在整合辽宁工业遗产资源基础上,制定整体规划,在有效保护工业遗产资源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相关行政部门应认真进行认定和开发工作,严格限制对工业遗产进行擅自拆除、改建等行为,尽快制定开发利用工业遗产的标准,引用多元化的创意方式,将闲置的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积极探索辽宁工业遗产创意利用的新途径。
一个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必然具有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而旅游形象的塑造也是打造知名旅游品牌的先决条件。因此,定位形象,塑造品牌,是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辽宁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这些遗产用它们独特的魅力为辽宁营造出一种无形的工业文化氛围,成为辽宁地区的一个文化标志。目前,辽宁工业遗产旅游主要涉及工业遗产的历史遗迹、工业遗产作业景观和工业遗产体验娱乐等方面。在设计旅游形象时既要抓住历史遗迹参与体验等要素,也要注重挖掘这些工业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3]。由此,在定位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形象时,可以“领略工业长子风采,感悟百年工业文明”为主线,以“忆辽宁”为品牌,整合辽宁工业遗产,进行创意开发,变废为宝,通过参观、体验等方式向人们展示辽宁悠久的工业历史与崭新的现代文明,也让游客在感受工业历史气息的同时,了解辽宁老工业基地创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
人们的每次旅游活动,都是一次深入的体验过程。辽宁工业遗产承载着先进的文化力量,因此,在开发设计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过程中,要创新体验理念,注重给游客打造一场全新的体验过程[4]。首先,可以利用工业遗产本身蕴含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特点,通过对工业遗产进行创意开发,营造一个具有浓厚学习氛围又别开生面的学习环境,让广大青少年在轻松自在的游览过程中,亲身感受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寓教于乐,不仅让孩子、也让家长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什么是工业文明,以此来弥补当今社会教育对先进工业文化的缺失,也让孩子从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创下了共和国无数个第一,在这些第一的背后,有着无数劳动者的辛勤奉献。利用废旧厂房重现昔日的情景,可以让“白发苍苍”的老人通过“情景再现”去找寻当年的激情与辉煌,进而充分展现辽宁的工业魅力。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辽宁全省各地相继确认了160多处工业遗产,其中许多工业遗产历经百年,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不仅印证了辽宁悠久的工业历史,也承载着辽宁人勇于担当、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因此,辽宁在开发利用这些工业遗产时,一定要挖掘这些遗产中最能触动人们文化认同和引起时代共鸣的文化因子[5]。在新中国蒸蒸日上的建设大潮中,辽宁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业明星”。老英雄孟泰成为钢铁斗志和坚强意志的象征,走在时间前面的鞍钢青年工人王崇伦,先后多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工程师尉凤英以及当代雷锋郭明义,他们都无愧为时代的先锋,也是辽宁厚重工业文化中耀眼的明星。他们以对国家的无比热爱,对工作的忘我投入,让辽宁人一次次领衔科技创新,一次次引领社会道德新风尚,将这些动态的时代精神与静态的工业遗产结合起来,辽宁的工业遗产必然会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成为辽宁旅游发展新的亮点。
[1] 刘玉红,陈志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提升辽宁竞争软实力[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1-3.
[2] 刘抚英,邹涛,栗德祥.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考察研究[J].世界建筑,2007(7):120-123.
[3] 张雪晶,徐璐,李华敏.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旅游业发展:资源开发与品牌塑造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6-129.
[4] 邹统钎.创意旅游经典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39-142.
[5] 顾江,梁君,郭新茹.文化产业经典命题100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