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刍议

2013-04-07 08:19:16曾文辉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学生干部

曾文辉

(湘南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湖南 郴州 423000)

一 人本理念的基本理论

(一)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内核

人本理念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缘起。在中国,以人为本思潮最早是从春秋时期的齐国政治家、哲学家管仲提出“以人为本”这一执政思想开始的。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管仲认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权修》)管仲以树木树人的不同收获形象的说明了人的地位的重要。以人为本思潮中最杰出的代表孔子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仁者爱人的思想;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思想,表现了对人的关怀的人道主义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思想,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提出了富民、教民的主张。而墨子的“兼爱”思想、杨朱的“轻物重生”思想、孟子的“民为贵”思想、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思想、庄子为使受苦人摆脱苦难处境而为他们设计的精神乐园、荀子的“节用裕民”思想等,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以人为本思潮。

这些古代思想家、哲学家的观点虽然各有不同,却都提出了人为贵的观点,认识到了人的主体与至尊地位;重视对人的美好心灵的发掘,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作用和破坏作用。在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的思潮中,人被看作人而非神。提出了要兼顾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兼顾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要实现对理想人格与人生完美性的追求;要重视人的生命,做到尊重个性、尊重个性合理欲求,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体现在教育领域,则是以“修身”、“成人”为目标,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有教无类”,受教育的对象应该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尤其重视人格的完整。在教育方法上,则提出了极具影响力的因材施教。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主要观点

在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的思想源于欧洲。最初,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为了与中世纪的“神本主义”相对抗,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概念,用来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传统理念,宣扬天赋人权和人性的解放。后来,这种思想被哲学家特别是被费尔巴哈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便产生了人本主义的社会历史观。[1]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己”。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以人为本则是马克思理论的本质要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以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戈尔德斯坦,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或人本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的心理学的新思潮。它继承了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传统。主张以人性作为衡量历史和现实的准则,重视个人的价值,维护个人的尊严和权利,解放个性,使个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发展,实现现实中的个人幸福。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应用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在教育上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与人格完整。

由以上对比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都主张要尊重个体,重视个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完整,使个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发展;在教育领域,都注重因材施教,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将人本理念有效地应用到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中,对于促进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则是显而易见的。

二 以人本理念重新定义的高校学生干部

狭义的说,高校学生干部指的在院校、系部、班级、党团、社团等各级学生组织内担任具体职务的学生。各级学生干部的选拔一般是通过组织推荐、他人推荐、自荐竞选、群众投票等方式产生。在选拔学生干部的标准,通常都是共同意义上为老师、学生所认可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是选拔学生干部所考虑的首要因素。

本文依据人本理念所定义的高校学生干部,涵盖的范围则更为广泛。不仅包括在各级学生组织内有固定的、明确职务的学生,还包括没有明确职务、在各种学生活动中实际参与、组织活动的学生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老师、学生接触较多、在学生中实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学生。

在各级学生组织中有明确职务的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纽带,更是传达学校管理者各项任务的桥梁和贯彻落实各项工作的骨干。毋庸置疑,这部分学生干部是构成的学生干部群体的核心及主干力量。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在某一方面具备相当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参加学生组织,没有在学生组织中担任任何职务。这些人,有的被不同的老师尤其是辅导员所倚重,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有的只是对某些类型的活动感兴趣,积极参与、组织这些活动。这部分学生,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所发挥的影响力,也应被视为学生干部。

三 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灵活应用

(一)重视个人价值,引导高校学生干部正确认识自我

高校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拥有完整人格的人,使得学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和价值的人。这是教育的目标,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因此,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做人,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就成为高校的教育目标。

依据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各种组织期待着人们成为某种典型的‘机构人’,这给个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个人似乎应该成为组织中的一分子,应该使他的个性完全适合组织的需要,应该成为‘适应良好’的人,以便能够与自己周围那些‘适应良好’的人相处”[2]157。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判断力和价值观,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学生干部在其同龄人中由于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所处的地位,时常会得到周围人不同程度的认可和称赞,这使得他们有可能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他们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人和事,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他们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又有可能使他们过低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老师、同学、亲朋好友和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又有可能使得他们为了成为“适应良好”的人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因此,培养高校学生干部,首先就要尊重学生干部的独立价值,引导学生干部正确认识自我。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但学生的自我认同最终是靠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尊重学生干部的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性格。

(二)因材施教,重视高校学生干部的个性发展

生命个体是千差万别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的素质方面,人和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素质方面完全相同的人。引导、激励、帮助高校学生干部走上适合其个性发展的道路,就需要重视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就需要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干部,都必然有着他独特的个性,有他自己的长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学习成绩不应该成为评判学生干部合适与否的主要因素。高校学生干部在其同龄人中能够脱颖而出担当学生领导者的角色,必然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善于学习,有些人组织、协调能力强,有些人性格随和,亲和力强,有些人意志坚定、处事果敢,有些人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如果强迫所有的学生干部都按照规定好的统一的目标行动,强迫他们遵循相同的方式方法,强制他们接受某种划定范围的知识,实际上就是排斥了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因此,培养高校学生干部,就要充分认识到人和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会自由思想、独立思考,在学习、工作中,让学生干部学会学习、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干部学会在学习、工作中,依据自己的独特个性,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工作方法,促进学习干部的个性发展。

(三)搭建平台,创造高校学生干部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个好的集体必须要有一支素质好、能独立工作的干部队伍,集体才有活力,才会发展。因此,要选拔出优秀、合适的学生干部队伍。要将因岗设人和因人设岗相结合,为学生干部创造锻炼、发展的机遇。

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作为学生,其首要任务是学习。学生从事任何工作、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学习各种能力,学习的能力、思维的能力、与人和谐相处、与人协作、团队领导、组织策划、语言表达、应急处理等等多方面的能力。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其共同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自我价值,拓宽成才渠道。

在院校、系部、班级、党团、社团等各级学生组织内担任具体职务的学生,通常有着明确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不同的学生干部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也千差万别。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兴趣出发,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拔出最适合的学生干部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职匹配。对于没有具体学生职务,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学生管理,或积极参与、组织某类型的活动,或在某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在学生中有较大影响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特长,由他们去组织、策划相关类型的活动,做到因岗设人和因人设岗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要给予学生干部高度的信任,信任其具备相应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用人不疑”。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其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尚在学习探索之中,是需要指导的,要放手让学生开展工作,尊重、理解学生,充分放权。

因此,培养学生干部,就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干部有具有创新的潜能,进步的潜能,发展的潜能;就要为学生干部创造锻炼的机会,搭建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施展才华的舞台。

(四)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马克思理论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把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紧紧联系起来。要以学生干部的个人价值、人格尊严为本,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要给学生干部更多的自由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实践中去锻炼他们的能力,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机会,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学生自身追求进步和发展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内在动力,要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这种内在动力,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中,要让学生干部学会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干部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

[1]陈海燕,要兴磊.关于“以人为本”问题的研究综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11).

[2][美]卡尔·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高校学生干部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心理学报(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