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勋
(成功大学 历史系,台湾 台南 701)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三大砥柱,影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层面。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三教为了争夺地位而相互对立、排斥,展开激烈的争辩;另一方面,三教又在义理上相互吸收、融合,互为影响。明清之际是三教的和平时期,三教融合更加深化且成熟,士人更普遍受到影响,彭定求即为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试从其诗文集中耙梳与道教相关资料,以窥其和道教间之因缘。
彭定求(1645-1719),字勤止,号访濂,学者称南畇先生,晚年更号止庵,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生于顺治二年(1645),卒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七十五。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会试,殿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定求淡于仕进,不久即上疏请归。后又受召入京,纂修太宗、圣祖两朝圣训。之后历任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等职。在翰林院前后四年,即投牒请假归里。康熙四十四年(1705),奉旨至扬州编校《全唐诗》,后遂不再任官,专事著述。定求以理学名家,以兼收并蓄欲贯通诸家,除尊崇儒学外,亦出入释道。著有《南畇诗稿》二十七卷、《南畇文稿》十二卷、《南畇续稿》一卷、《姚江释诬录》一卷、《儒门法语》一卷、《明贤蒙正录》二卷、《密证录》、《小学纂注》等等。①定求祖先原籍江西临江,明朝洪武初年,始祖彭学一从军至苏州,此后遂世代定居于江苏长洲(今苏州)。[1]P21彭氏为江南士族,自第十世定求以下,第十二世启丰、第十三世绍升、第十四世希涑、第十五世蕴章,祖孙六代,科名鼎盛,为时人所推许。
明清士人兼学佛、道思想甚为普遍,定求亦不例外。定求的道教思想,应源自于家学。父彭珑,既好佛又喜道家言,学兼三家,定求自幼禀承遗教;十一岁时,其父授以《太上感应篇》,定求“即知敬重,端拱持念日有常,即知返恭自警省”。尚且亲自抄写感应、劝孝、惜字、放生等文,订成一册,题为“元宰必读书”,认为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且每天早晨须诵读一遍,以长其良心。[2]P2,P4-5
定求弟子唐孙华于《南畇诗稿》序中亦提及:《先生涵泳道真,沉潜理学》[2]P1,又言其为诗乃在《根极理奥,旁通仙释》[2]P2;另彭氏于诗稿中亦有《读道书三首》[2]P17。由此可见,定求在思想与修持上,均受道教影响颇深。
《国朝鼎甲征信录》(卷二)言及彭定求父彭珑“遇歉岁必赈济,见善书必印施”。彭珑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任广东长宁知县时,因清廉正直而忤逆上官,险遭不测。定求此时为诸生,闻知其父遭诬有难,欲急赴广东长宁县救父。临行前,向斗母、文昌帝君祈祷,希望其父能平安获救,并前往穹窿山向高道施真人(施亮生)求助。定求斋戒、沐浴、执香,徒步上山请见施真人。途中真人出迎,并告知已知定求来意,父珑可保无事,要定求尽速前往长宁。途中洽遇一真人,告知其父已无罪获释,遂赶往迎归。事后彭定求再往穹窿山访施道人,已不复见。彭珑归里后,兼治道家言,倡举惜字、放生等会,晨诵三教经典,寒暑不辍。彭珑究竟以何原因被释放,亦无从查知。[2]P2,P4当时士人认为彭珑获释,应和彭家世代积德行善和广布善书有关,神明感其善行阴助。彭珑见善书必印施,定求深受影响并承此善举,从文集中定求为刊印善书所撰序:《感应篇疏衍序》[3]P1-2、《感应篇汇传集序》[3]P3-4、《感应篇图说序》[3]P5-6、《重刻文昌化书序》[3]P7-8等,即知施氏一族刊布善书之盛况。
此外,定求在家修建文昌阁,举家敬事文昌帝君。康熙十三年(1674)八月,因病居家,深夜礼斗,并设一乩坛,而文昌帝君果降乩于其家,有《心忏》一书,定求即虔科刊印施以儆世。[2]P5文昌帝君是清代读书人普遍崇拜的神明,专司科考与官禄,定求文集中有极多文昌帝君相关资料:《文星阁修造工程记》[3]P7-8、《重修聚奎阁记》[3]P18-19、《书文昌阴骘文石刻后》[3]P12、《斗老画像颂》、《梓橦山墨刻文昌像颂》[3]P16、《募修聚奎阁引》等[3]P46。在诗集中有关文昌帝君之作,亦屡屡出现,如《三日文星阁下作》[3]P1、《首春文星阁斋坛四首》[2]P1、《文星阁下消暑》[2]P8、《九日登文星阁斗坛即事十二韵》[2]P18、《上元日文星阁下作》[2]P3、《九日登文星阁》[2]P11-12、《十三日芝岩宗丞招赴文星阁即事四首》[2]P9、《闰七月朔至文星阁》、《七日又至文星阁行香》[2]P19、《中秋日登文星阁顶》[2]P12、《七月朔斋宿文星阁》[2]P8、《八月朔旦晓至文星阁焚香、溧水门人王永观来游文星阁赠诗二首》[2]P10、《文星阁下焚香》[2]P1、《文星阁下看蚤桂》[2]P14-15、《九日文星阁顶登高歌》[2]P18、《避暑文星阁下为纯阳仙诞迎神词八首》[2]P8、《西亭至文星阁下有诗二首》[2]P9、《九日登尊经阁复上文星阁》[2]P15、《上巳日文星阁下作》[2]P9、《纯阳诞文星阁下作》[2]P11、《立秋日文星阁下小憩》[2]P4、《九日斗阁即事二首》[2]P6等等。从上列众多诗文中可确知,文昌阁对于彭氏家族具有多项重要的功能,既可作为消暑、接待访友、讲课和休憩使用,故就不难想象彭氏一族何以对文昌帝君崇拜之尊笃。
定求曾皈依清初苏州著名道士施道渊为弟子,施氏羽化后,定求为施氏撰写“穹窿亮生施尊师墓表”[3]P1。前述定求父珑因廉直被诬获罪,定求急往穹窿山请示施真人,施真人即施道渊。定求于危难紧急时前往请教施真人商讨解救之道,由此可见定求对真人之信任甚于一般,师生之情尤笃。定求有《过穹窿下怀铁竹施度师》[2]P19-20,应是施真人过世后,定求路过穹窿思念度师,有感而作。
施道渊(1616-1678),字亮生,号铁竹道人,苏州吴县横塘乡人。五、六岁即志乐神仙。道渊十三岁丧母,欲弃家学道,其父亲未允,经长跪才答应请求,出家为苏州朝真观道士。遇异人张信符授以丹诀。十九岁,师事龙虎山徐演真,授五雷法,能驱役鬼神,为民除祟治病,且分文不取。后移居穹窿山筑室修炼。顺治十五年(1658),经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奏请,赐所居观额为上真观,并赐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后道渊受延主元妙观事,修葺三清、雷尊诸殿。康熙十五年(1676),裕亲王延建大醮,赐扁额三,一曰道士,二曰东来紫气,三曰山水清音,并法衣二袭、令牌、玉印、旗、剑等。康熙十七年(1678),果化于元妙观。着有《玉留堂语录》。[4]P1
定求与又与全真道龙门派第九代律师詹太林时相过从,詹太林羽化后,定求为太林撰写《詹维阳律师塔铭》。詹太林(1625-1712),字晋柏,号维阳子,湖广黄州麻城县人。其族本儒家,但因多病,转而致力于玄学。四十九岁离家远游,至江西南昌铁柱宫入道,后又至苏州全真律坛受戒。其心慕茅山为仙宗奥府已久,于是前往郁冈之干元观,花了三年的时间检阅藏经。某日采药经过茅山良常洞天,见石函中有秘扃《龙门心法》一帙,于是精思而勤习心法,如同有神灵亲授一般。太林后来拜入谭心月律师门下,成为龙门派第九传。此后北游京师,阐扬教律,羽流闻风骈集辇下。王公卿士接踵延访,名盛一时。之后南还,句曲县令钦仰其名,遂延揽其为干元观方丈。后静息于句曲邗城,逝于京口银山之坞。[2]P16-17
彭氏曾撰写“赠詹维阳律师”[2]P6-7七言律诗一首,用以纪念太林入道修行,太林时年八十二矣!另一首《雨霁月夜与维阳律师话别》[2]P10七言律诗,描述在雨后月亮皎洁的夜晚,二人经数日之聚首欢谈后,离别依依的景况。太林仙逝后,定求有《詹维阳律师挽词四首》[2]P27,除怀念好友外,更感叹物换星移,人事全非!
定求诗文稿中,有大量歌咏洞天福地的诗文,尤其是涉及道教第一福地──茅山的部分,如《茅山游记》[3]P33、《晓发望茅山》、《上茅山道中五首》[2]P4、《上大茅峰二首》、《华阳洞》、《玉柱洞》[2]P5、《蓬壶洞》[2]P5-6、《从元符宫至郁冈干元观中》[2]P6、《下茅山杂题二十二首》[2]P10等等,从诗文题记数量之多,可见定求与茅山的往来关系甚为密切。
在诗稿中,更有大量歌咏道教仙境的诗文,充满定求对仙界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若非对道教经典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与研究,绝无法应用道教词汇如此之自如。兹摘录《中秋游仙诗六首》[2]P14-15中之二首如下:
阊阖高高应节开,洞真冉冉步虚来。
云携玉佩凝香岫,露 浥 金茎洗石苔。
明月歌残觞递引,均天奏罢梦将回。
闲身迩得朝元约,尚荷层霄着意培。
金粟含香 蘂 半开,圆辉犹隐一分来。
俨如洞户藏丹篆,静似岩扉绣绿苔。;
太乙余光犹隐见,长庚一曜自昭回。
应怜衰质同蒲柳,生意从教蓦地培。
“洞真”、“朝元”、“丹篆”和“太乙”皆为道教专用名词,藉此表现出仙界的美景,怎不令人向往?
定求家学儒家,亦兼道学,而其以儒治学,以道修身,以释养性,体现当时士人为学的共同趋势与特质。从定求与道教相关的大量诗文中,对道教词汇运用自如,若非对道教经典有深入之研究,断不可能如此,可确定道教影响定求颇巨;其次,定求多次修筑文星阁,施印善书,且有数量不少的相关诗文,显现施氏一族笃信文昌帝君之殷;再次,定求与正一、全真两派高道交游密切,高道之间亦有过往交流,是当时两派互为渗透、学习和融合的明证;最后,定求的案例,足可证明明清时期士人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普遍且深入!长洲彭氏一族是江南地区的士族,因科举功名与积德行善为时人所称道,可谓是当时读书人钦羡学习的榜样。
注 释:
①有关彭定求生平,以下四项史料较为详细:《碑撰集》(收入周俊富辑《清代传记丛刊》之《碑撰集》三,台北:明文书局,1985),卷 44,罗有高著《彭公定求行状》,P21-25;《南畇文稿》(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清代诗文集汇编》167册,2010),杨瑄撰《彭南畇先生墓表》,P1-5;《国朝鼎甲征信录》(收入周俊富辑《清代传记丛刊》之《清朝鼎甲征信录》第三种,台北:明文书局,1985),卷二,彭订求条,P1-8。《国朝耆献类征》(收入周俊富辑《清代传记丛刊》之《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二二),台北:明文书局,1985),卷170,词臣三,彭定求条,P4-13。
②《国朝鼎甲征信录》,卷二,P4-5。有关彭氏家学与善书部份,请参游子安《论清代江苏长洲彭氏家学、善书与善举》一文(《大陆杂志》第 91卷第 1期,P34~44,1995.7.15)。
[1]罗有高.彭公定求行状[A].周俊富.清代传记丛刊·碑撰集[C].台北:明文书局,1985.
[2]南畇诗稿[A].清代诗文集汇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南畇文稿[A].清代诗文集汇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顾湘辑.元妙观志[A].藏外道书[C].成都:巴蜀书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