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望城区人大农工委 谭铁安
随着农业机械化及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植保技术与装备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传统的人工植保——半机械化作业植保——机械化及半自动化作业植保;现在已从地面机械化作业发展到小型无人驾驶直升“飞机”空中植保(简称飞防植保)。飞防植保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飞防植保技术推广演示,目前正以风生水起的态势夺人眼球。今年4月初,笔者在当地一家试销飞防植保机的农机公司作市场调研时,公司老板刘总说:这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但目前还是看的多、用的少,市场还处于观望期。刘总还拿出一叠邀请函告诉我们,有多家外省外县单位邀请他带“飞机”去推广演示,但却没有做成一笔销售业务。笔者根据几次现场演示观摩及调研情况分析,认为飞防植保技术推广目前还须从多个方面发力。
飞防植保机属于新兴的高科技农业装备,因此培训应该先行。但目前还存在三个方面难题。其一,培训主体缺失。没有社会化的专门培训机构,这个技术培训是由飞防植保机制造商来做、还是由经销商来做、还是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来做?没有答案。况且,培训还需行政许可,这项许可由哪个“相关部门”来作出,依据是什么?其二,培训考试不知发什么证。农机牌证管理有驾驶证、操作证等,飞防植保机操作的技术要求更高,操作手更须取得相应资格证或合格证才能上岗。但如何发证,是发合格证还是操作证?都无法界定。其三,培训费用高。据了解,培训一个飞防植保机操作手,至少要花费1万元以上。这个费用由谁承担?由生产厂家承担或由经销商承担都不现实,由操作手自已承担恐怕学习的积极性不会很高了。其四,培训时间难保证。培训一个熟练操作手,一般要3个月左右,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培训时间可能难保证,而且培训后不经常操练其技术还会很快生疏。
因此,建议政府将飞防植保技术培训纳入农机技术培训范畴,同时列入“阳光工程”培训补贴项目。
往往在一项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存在强调或夸大某一方面作用的现象,目前人们只看到飞防植保优势,对风险性认识及保障措施研究得不多。一是操作安全性风险。飞防植保机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碰撞障碍物、坠毁、机械事故等安全问题,如果出安全事故就会产生损失巨大,还有可能造成第三方人、财、物损失。而现在保险业务也没有此类险种。二是投资风险。目前,飞防植保机还没有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或其它补贴项目,购机无政策性补贴。有的地方虽有地方财政补贴,但资金少、随意性大,对于动辄近十万甚至几十万元的机械电子设备,使用者前期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收慢、市场风险大、使用和推广成本高。三是植保防治效果风险。植保防治效果的好坏,有病虫害预警、农药的实效性、作业气象环境、操作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防治效果上出现问题,在责任分不清或原因未弄清前势必归责于飞防植保技术。
可见,飞防植保技术推广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政策支持。目前重点是建立风险防护保障机制,如金融、信贷、保险等市场要素应积极参入、大力支持,才能解决发展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特别是要争取政策性补贴,将飞防植保机纳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目录。
笔者曾在农机部门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多年,农机推广工作有句口号叫“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客观地说,目前飞防植保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基础条件还不够成熟、管理和服务模式还未建立,但我们不能总是“做给领导看、带着群众看”,大家都看热闹,而无可靠可行的推广方案和有效有力的推动措施。因此,必须由政府主导制定推广应用与发展措施,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其一,推动集约化经营。在土地经营形式上,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组织形式上,鼓励发展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在作业形式上,鼓励农作物统防统治。其二,建立协调机制。如农业部门的病虫害预警、农药生产厂家的专用药液(粉)配置、气象台站的对点气象服务、飞防植保机制造商的技术保障、植保服务组织的操作方案与现场调度、植保服务对象的参与配合等等,都需要建立有效的联系协调机制。其三,探索飞防植保作业服务模式。培育和扶持各种类型的飞防植保专业组织发展,特别是飞防植保机械经销商应该积极作为,努力探索寻找适合的推广经营之道。可以尝试以机具经销商为主体组建作业服务公司或合作社,农药生产厂家、农场或农户等共同联合的产业服务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