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亚平
(和静县农牧机械管理局,新疆 和静 841300)
近年来,在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扶持政策,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和静县的农机化呈现迅猛发展之势。截止2012年底,全县拥有拖拉机6256台,联合收获机38台,配套机具15766台(架),农机总动力达18.9万kW,农机固定资产达1.9亿元,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2.9%,随着农业生产对机械化作业的程度越来越高,广大农机手合作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农民自发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新疆和静县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4家,农机大户83家,农机户4676家。2010年成立了巴州利新农牧机械专业合作社,由65户社员组成,设理事长一名,副理事长4名,拥有机具132台(架),资产总值230万元。2011年成立了惠民和华江两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有社员81户,拥有机具252台(架),资产总值473万元。2012年成立了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有社员51户,拥有机具161台(架),资产总值311万元。4家合作社分布在农区四个乡镇,主要为农牧民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的农业机械设备,开展农业机械经营有关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等。
一是降低了农机作业户成本。社员在享受农机具集中收购、生产资料集中供应、技术信息等一系列服务过程中,降低了各自分散经营的成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了规模经营,提高了市场议价能力。二是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由于指导及时,操作科学,管理到位,农机作业合格率达到100%。三是维护了农机户的利益。农机户在与农户作业中,因为利益关系,容易发生纠纷。对此,合作社积极协调,有效地维护了社员的利益。四是促进了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在推广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新机具中,我们都依托农机合作社,购置新机具,组织开展机械作业,实现了统一管理和高效作业,使新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变得快速有效。
(1)出台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优惠政策,县财政设专项资金,对管理规范、动作好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奖励5万元,并在农机购置补贴等国家补贴及优惠政策落实方面重点倾斜。
(2)依托农机化科技项目和农机技术示范推广应用补贴,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作业、示范推广,既保障项目有效实施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又扶持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一是合作社规模较小。群众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缺乏认识,入社的积极性还不高。目前合作社均存在农机户较少,机具少而不全的现象。规模较小造成合作社服务成本上升,影响了合作社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二是职能需进一步强化。由于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影响,合作社的服务内容还比较少,实力还比较弱,在实施行业自律、组织农民进入市场获取更大效益、融通资金、开展信息服务、保护农民利益、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还缺少必要的手段。三是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合作社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工商部门还没有针对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制定相应的登记办法,并且合作社一旦进行工商注册,就要交纳一定的税收,使合作社运行成本提高。四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缓慢。由于农民缺乏组织性和积极性,没有科学发展意识,大多数不愿组建合作社,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非常不利。五是组织比较松散。所有的合作社都是临时拉凑在一起的,组织上松散,领导力差,管理水平低下,效益低。
(1)加强指导与管理。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考核目标,妥善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实际,科学制定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2)选好领头人。要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荐办事公正,在农民群众中有一定威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市场应变能力的人,担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这是办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关键之一。
(3)培育管理和技术人才。要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引导、帮助和管理,培植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在政策、法规、市场、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方面提供信息与服务,提高合作组织负责人的经营管理水平。要强化合作社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驾驶操作水平、安全生产意识。
(4)加强规范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和要求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切实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努力营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
(5)加大政策扶持。农机部门要把国家扶持发展农机化的购置补贴、机棚(库)建设、土地合理流转、跨区作业、农机示范推广等优惠政策和项目集中向农机合作社倾斜,给予重点扶持,实行多购多补,同时县财政要累加补贴。以此为依托,引进资金、引进机具、技术,示范、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创新,增强农机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