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雷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信仰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相应理论、观念等自觉接受,并内化为信念,以此作为行为准则。信仰作为支配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意识和形式,其本身具有重大价值。“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梁启超,1922)”。从个人角度看,正确的信仰引导人们思想和生活,给人们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不断激励人们奋勇前进,追求新理想,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鼓起积极生活勇气,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有坚定人生信仰的人才会感觉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社会角度来说,信仰具有凝聚人心功能。当一个国家的信仰趋于统一时,能够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这种信仰凝聚就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和价值理念,必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无疑是主流,得到包括多数大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坚决拥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步一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转型,在世界大潮中,各种观念的碰撞十分活跃。随着中外交流机会增多,特别是互联网普及使人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假如没有正确辨识能力,过多信息将使人无所适从。一些低级庸俗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经过包装,在消遣、娱乐的幌子下通过大众传媒持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给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形形色色信息,部分学生在思想和心理都还没有完全成熟情况下,凭直觉待人接物,思维感性化、生活化,把追逐新鲜事物当作个性,看待事物不全面。理性的光湮没在世俗社会文化中,造成部分大学生信仰非理性化,甚至形成唯心主义观念,偏重感官物质享受,失去了判断科学理性信仰能力。
所谓空白化是指没有信仰,表现为思想彷徨、生活无目标感、行动失范等状况,进而还有可能出现心理焦虑、怀疑、漠视等,甚至行为失去自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近代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翻开了历史崭新一页,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实践证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但“文革”对中国文化的冲击,苏联东欧巨变导致共产主义低潮,国内外敌对势力诋毁和歪曲历史真相,导致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怀疑、犹豫甚至否定态度。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对物质和金钱的依赖与崇拜。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侵蚀了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人。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后,社会矛盾逐渐凸显,一部分人的直观感受和社会发展程度不相契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动态化新文化体系中,社会现实矛盾与压力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选择。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经是一个摆在全世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在制度不断变革的中国社会更是如此。首先,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更注重学生专业素质,不重视学生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其次,教材陈旧,学生无法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当今社会发生的现象,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最后,教师素质影响了教育效果,部分教师将教学只当作任务,语言枯燥、方法单调、缺乏创新,造成学生反感,将学生推到了主流政治思想对立面。
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的主导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健康、坚持真理、积极向上,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高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信仰是自由的,但是我们有义务引导、教育大学生,让他们能够正确选择信仰。
加强公共政治课管理,提高其育人能力,使其能够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大学生关心的各种国际国内问题。大学生普遍反映,公共政治课内容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些问题应引起高校广泛关注。除了传统讲授式教学之外,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如对国际国内敏感问题、热点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各种宗教问题等展开小组讨论等。
环境对个人成长有非常直接影响,良好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它能够深刻影响大学生人格、思想和情感,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除了上好公共政治课外,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成熟人格。可以通过组织学术讲座、演讲、辩论来提升大学生理论水平;通过科技竞赛、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等提高他们解决问题能力。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为大学生选择正确信仰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大学生们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看到自身价值,激发他们施展才能、报效祖国的热情。同时,也要警惕西方腐朽思想通过网络、电台等对学生的侵蚀。
高校教师、辅导员应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了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精神状态,让他们能够切实感受到集体、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同时要了解并尊重学生及其家庭甚至种族习惯风俗。在引导教育大学生成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信仰自由。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大学生自尊、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高,他们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渴望能在平等民主氛围下自由发表意见,但同时又比较叛逆、敏感。因此在引导和教育学生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教条式灌输枯燥理论知识。
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中,高校是最直接的、最具主导性的,但也应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辅助的各方联动机制,发挥整体效应。例如父母可以及时与学校沟通,将学生生活、精神情况反映给学校,方便学校制定相应措施。社会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机会。学校也应多发掘社会资源,请人大代表、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办讲座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祖国的希望,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大学生信仰教育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大学生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和社会力量一起努力,使当代大学生自觉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1]陈灿芬.试论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信仰主动接受的路径分析[J].高校管理,2011(8).
[2]谭黎明.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2).
[3]刘蕊.心理认同视角下的高校信仰教育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4]邱钰斌,林伯海.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研究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11(3).
[5]李玮,张加明.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与分析[J].德育在线,2011(12).
[6]姚本先,刘庆明,何元庆.大学生信仰的现状与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