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悦, 吴亦繁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阶段性综述
宋 悦, 吴亦繁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近代华北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领域,《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于2011年初开辟了“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为该领域的学者发表学术见解、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学术研究提供了绝好的平台,并且为整合优质研究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范围涉及到清末民初和抗日战争这两个社会多变、事件多发时期的方方面面,其中对近代华北人物、农村与城市的研究具有独特之处。
“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清末民初;抗日战争;近代华北人物;农村与城市;综述
华北地区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南方男耕女织和北方金戈铁马两大文明在此不断交汇、融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该地区自古以来在中国版图中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代以来,各种社会矛盾在此激烈冲突,中西方文明在此交流碰撞,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与华北紧密相关。因此,近代华北问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领域。在2011年之前,虽然有不少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学者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国内期刊界并未专门设立此栏目,学者对华北问题的研究没有一个集中汇总的平台。《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于2011年第1期推出“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为广大学者开辟了发表学术观点、进行学术交流的良好渠道,也可以凭借此栏目整合优质的研究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推动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的研究,进而为今日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历史教训和有益借鉴。
“近代华北历史文化”这一栏目名称涵盖了研究的时间(近代)、地域(华北)、内容(历史文化)三个方面。“近代”的时间跨度定位于1840—1949年之间,即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也是历史学界较为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的时间划分。“华北”的地域范围定位于以京、津、冀为核心地区,辐射包括晋、鲁、豫、内蒙等省区在内的部分相邻地区。“历史文化”的内容定位基本囊括近代华北发生的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一切。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的定位并非严格限制,学术研究的氛围应该是宽松和民主的,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是对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研究有所启发的观点,《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就不会加以排斥。如《华北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起步——以河北省昌黎县为例(1949—1968)》论述的对象是在1949年之后20年间发生的,按照历史学界的划分,这一时间段应属现代。但是,根据文章的观点,1949年之前华北乡村存在的缺医、少药、没有现钱治病等问题在当时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可见,1949年之前华北地区的某些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个延续存在的过程,即近代与现代之间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因此,我们把该文也吸纳进来,作为近代华北的一个研究成果。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为双月刊,即每年发行6期,其“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自2011年第1期至2013年第1期连续不间断刊发13期,发文29篇,计25万余字,汇集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下面,笔者拟从清末民初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总结,其中,又划分出近代华北人物、农村与城市两类,这两类与上面的两个分期虽有交叉或者说矛盾之处,但因其研究成果颇为集中且具有独特鲜明之处,笔者认为应该进行单独分类。
1.清末民初时期
清末民初时期,整个中国政治腐败、秩序混乱、动荡不安,处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各种改良运动、爱国运动多发的华北地区更是不能幸免。“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对这一时期的研究颇为关注,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
(1)思想政治方面,陈其泰和武占江从报刊传媒视角进行研究。陈其泰《天津〈国闻报〉与晚清新思想的传播》一文关注到了报纸这种传媒方式在晚清新思想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认为当时北方的舆论中心《国闻报》思想水平先进、办报理念独特,信息丰富、报道及时、言论犀利,极力批判君主专制、推动戊戌维新、积极引介西学,不仅为传播新思想作出重要贡献,而且打破了哲学苦闷,充实了构建近代学术体系的思想资料,为决心救国图存的有志之士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1]武占江《〈庸言〉的立论维度与民初政治困局》一文主要论述的是在民国初期政治走入历史循环怪圈的背景下,《庸言》的立论维度也经历了从支持中央集权到反对专制这样一个怪圈过程。
另外,白宏钟《民国农村工业化思想中的合作理念及其实践》论述了民国初期农村工业化思潮的主流观点——合作制度,分析了在农村实施合作制度失败的主要原因。郭丽《论民国时期村治派的发展》论述了民国初期村治思想的起源、发展和实践,认为村治派推动了乡村改造和地方自治,但是还没有彻底摆脱历史局限。
(2)经济发展方面,戴建兵和朱文通从契约视角进行研究。戴建兵《近代土地产权转移的新方式——以获鹿铁路购地为中心》通过分析晚清民国时期铁路购地与传统民间土地买卖的异同,详细阐述了近代土地产权转移的新方式,探讨了当时铁路购置民用地带有强制性、发生纠纷几率低、不再局限私人之间的特点,认为这种新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促进经济发展。[2]朱文通《近代涉县申氏契约文书探析》搜录了多份民国初期河北邯郸地区的土地契约文书,将之命名为“涉县申氏契约文书”,并进行分类介绍,分析了申氏契约文书反映的昔时当地的社会状况。[3]
郭贵儒《北洋政府时期长芦盐区“体制内私盐”述评》阐释了长芦盐区生产、储存、运销各环节之私,认为私盐产生的根源在于国困民乏和制度性矛盾,由此得出结论:“私盐,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纠结、吊诡的政治问题。”
(3)社会问题方面,李惠民和白剑光从军事视角进行研究。李惠民《太平天国北方战场的军规》是一篇系统研究太平天国北方战场军规的论文,文章从作战军规、行军军规、行营军规、勤务军规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这些军规是“北伐军将一系列适合自己作战特点的经验做法制度化”,是“具有实际约束力的不成文的安全规程”,认为对北伐军军规的评价应该客观全面。[4]白剑光《北洋政府时期陆军武器装备制式化问题初探》介绍了北洋政府为改善陆军武器装备制式驳杂之况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分析了这些措施收效甚微的原因。
徐建平从水利建设视角进行研究。其《北洋政府时期京直地区水利建设研究》论述了北洋政府为解决京直地区水灾连绵之困,在加强测量、修护堤坝、浚治河道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认为当时修筑京直水利工程的某些做法对当今水利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抗日战争时期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华北地区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研究近代华北就不可能绕开抗战问题,这也是“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的关注焦点,研究成果包括抗战时期的政策制定、社会问题、思想变革等几个方面。
王士花从政策制定角度进行研究,其《群众运动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一文通过引录大量史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其基本路线——群众路线运用到了减租减息政策中,该政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一部分;文章对减租减息政策制定过程中中共对民众的组织和动员作了具体而详细的探讨,认为民众动员的程度与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程度密切相关。[5]
田苏苏从社会问题角度进行研究,其《论晋察冀边区女性自主婚姻观念的确立——以〈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的颁布实施为研究中心》一文指出,晋察冀边区政府颁布和实施的一系列婚姻政策,废除了长期存在于当地农村的封建礼教禁锢,实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维护了广大妇女的婚姻权利,纠正了她们的择偶观,最终促使她们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从而推动了边区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6]
把增强从思想变革角度进行研究,其《救亡图存视域下民众觉醒原因的内外考量——以华北事变期间为中心》一文通过分析华北事变时期民众觉醒的外因和内因,说明民众的觉醒在华北事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颇为巨大,民心所向是决定胜利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指出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7]
3.近代华北人物
“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涉及到的人物有晚清刘长佑、李鸿章、袁世凯、张人骏,清末民初王士珍和李大钊等。叙述的角度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非华北籍人氏在华北地区任职,一种是华北籍人氏在外任职,一种是华北籍人氏与家乡故里的关系。
(1)董丛林、王开玺、王先明分别研究了非华北籍人氏刘长佑、李鸿章、袁世凯在华北任职的情况。这三人先后任职直隶总督,直隶环卫京师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在清末多变的政治格局中处于其他省区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因此,担任直隶总督之人,其所作所为无论是积极开明,还是消极保守,都会对清末的社会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董丛林《刘长佑督直论略》指出,刘长佑任直隶总督期间,常年在外带兵督战,少有时间操理其他政事,在清廷及有关权贵大员的猜疑防范之下,虽政绩不显、军功不著,但却在军队建设上创始“练军”之事,可谓败中有成;他是晚清湘系集团的“元老”级人物,其最后被革职与湘系势力暂时趋弱有着深层次的关联。[8]王开玺《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指出,直隶总督李鸿章在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与运营过程中功劳甚大,其确立的“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这种较为自由的经营模式对轮船招商局影响巨大。[9]王先明《晚清制度变迁中的袁世凯——评麦金农著〈中华帝国晚期的权力与政治:袁世凯在天津与北京(1901—1908)〉》一文则是通过外国人(麦金农)的角度来看待晚清制度,文章基于麦金农的原著介绍了与袁世凯势力崛起、站稳脚跟及最后没落有关的复杂因素,同时认为,关注西方学者独特的视角和眼界,有利于国内学术研究的发展。[10]
(2)李细珠研究了华北籍人氏张人骏在外任职的情况,其《张人骏其人及其对新政的态度》指出,直隶丰润人张人骏的思想虽仍然局限在传统政治思想范围内,但并非顽固不化,他虽不完全赞同新政,但在各地任职时,并没有阻碍新政,而是负责任地开办学堂、派出留学、训练新军、筹办宪政,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新政在全国各地的开展。[11]
(3)戴建兵和张同乐分别研究了华北籍人氏王士珍和李大钊与家乡故里的关系。戴建兵《正定王士珍与乡里社会》论述了王士珍在任时回乡短居以及告老退官之后在其乡里河北正定生活期间发生的一些轶事,王士珍曾在晚清和北洋政府中担任军政要职,他一生恪守“只求己莫求人”,忠于国事,淡泊名利,克己利人,并且严格要求自己的亲人,从未以公谋私,受到时人尊敬。[12]张同乐《试论李大钊爱国主义思想的燕赵文化渊源》论述了燕赵文化风骨对共产主义战士李大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深刻影响,淳朴向学的乐亭民风、慷慨雄壮的燕赵文化根植于李大钊的性格深处,成就了李大钊经世济民、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慷慨就义、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
4.农村与城市
张思以独到的视角对农村社会进行了研究,他深入华北农村进行田野调查,获得大量鲜活的资料,其《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与换工——以劳动力、畜力间的对等交换为中心》的研究成果完善了学界对社会变迁中交换行为和形态的研究。文章将换工这一广泛流行于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之间相互交换役畜和劳力的农耕结合习惯细分为“农家间的劳动力与劳动力交换、劳动力与畜力交换、畜力与畜力交换以及劳动力与劳动力·畜力相交换”等形式进行了论述。[13]《役畜借用习惯与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是前文的延续,通过役畜借用和交换习惯窥见当时村落共同体社会的变迁和时代动向,并进一步分析了处于激烈社会变迁中的近代华北农村乃至整个中国农村的某些重要性格。[14]
李惠民对石家庄这个后起的内陆城市进行了研究。《近代石家庄区域军事中心城市的特征》论述了民国时期石家庄军事地位和军事功能逐步提升的过程,认为军事中心这个地位对石家庄城市行政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总的来说,军事功能削弱了经济功能,阻碍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1925年石家庄更名石门原因新解》提出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的石家庄因“人口不达标准”而更名的原因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原因是“地方绅商为了使市自治名称与当地警区相符”,因地制宜更名的。[15]
除了上述分类,还有从学科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章宏伟《故宫博物院与故宫学》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在近代充满坎坷和波折的发展历程,故宫学“是一门把故宫当做一个文化整体的综合研究”,认为从故宫学的视野审视,对故宫的价值会有全新的认识。[16]张利民《近代华北历史文化区域史研究现状与展望》是一篇综述性的论文,总结了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人员的构成和研究状况,认为今后应“规范研究方法、重视整体的关照和外向型取向、注重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方法更新并开展比较研究”。[17]
综上所述,近代华北是一个值得下工夫研究的领域,待开发的空间还有很大。《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凭借敏锐的学术眼光,开辟“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为推动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的阵地,这是学界之幸。著名历史学家苑书义先生一直关心和关注着这一专栏,他说:“‘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栏目办得很有意义,我每期都翻翻看看,办得很好,有思想,有创意,有远见卓识,可以大有作为。”他还说:“‘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栏目是独家的,独一无二的,河北省没有,全国更是没有,这就是最大的优势。”短短两年,“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便已名声在外,国内权威报纸《光明日报》在要闻版发表专文给予肯定,[18]“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发表的27篇论文中有10篇次被国内社会科学学术界公认的“四大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摘录,“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积土成山,积水为海,相信在一个又一个推陈出新的研究成果的积淀中,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研究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1]陈其泰,刘永祥.天津《国闻报》与晚清新思想的传播[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2]戴建兵,顾雪静.近代土地产权转移的新方式——以获鹿铁路购地为中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3]朱文通.近代涉县申氏契约文书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4]李惠民.太平天国北方战场的军规[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5]王士花.群众运动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6]田苏苏.论晋察冀边区女性自主婚姻观念的确立——以《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的颁布实施为研究中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7]把增强.救亡图存视域下民众觉醒原因的内外考量——以华北事变期间为中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8]董丛林.刘长佑督直论略[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9]王开玺.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10]王先明,牛秋实.晚清制度变迁中的袁世凯——评麦金农著《中华帝国晚期的权力与政治:袁世凯在天津与北京(1901—1908)》[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11]李细珠.张人骏其人及其对新政的态度[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12]戴建兵.正定王士珍与乡里社会[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13]张思.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与换工——以劳动力、畜力间的对等交换为中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14]张思.役畜借用习惯与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15]李惠民,佟蔚.1925年石家庄更名石门原因新解[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16]章宏伟.故宫博物院与故宫学[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17]张利民.近代华北历史文化区域史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18]王保纯.学报建设走出新路——河北电大学报打造近代华北文化研究重镇[N].光明日报,2011-11-23(2).
Periodic Summary of the Column “Moder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North China”
SONG Yue, WU Yifan
(Hebei Radio & TV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71, China)
Modern North area is worthy of serious study.JournalofHebeiRadioandTVUniversityat the beginning of 2011 opened up the column designed to collect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ield of “moder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North China”, providing the perfect platform for publishing academic insights for scholars, carrying academic exchanges and researches. It also provides a good channe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high-quality research resources. The column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covering all aspects over the two changing social event multiple time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which has a unique place on the research of modern North historical figures and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column of “moder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North China”;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modern North historical figures; rural and urban; summary
2013-02-28
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研究重镇探索——特色栏目构建与学报内涵建设》(HB12XW002)
宋悦(1965-),女,河北藁城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副主编,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学与传播学研究。
K25
A
1008-469X(2013)02-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