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宪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北魏平城时期碑铭略述(一)
殷宪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北魏太武帝《皇帝东巡之碑》、太武帝《嘎仙洞祝文》和文成帝《皇帝南巡之颂》三种石刻碑记,均为北魏政权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定都时期的石刻作品,其所记内容和书迹不仅可弥补史籍记载的不足,而且对北魏早期书法的研究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北魏;碑刻;早期书法;里程碑
北魏平城时代,历代帝后在平城京畿、祖庭及所到之处创立了诸多碑铭,今先列三种:一曰太武帝《皇帝东巡之碑》,二曰太武帝《嘎仙洞祝文》,三曰文成帝《皇帝南巡之颂》。兹逐一简述其始末,于书迹特点亦往往关注之。
《皇帝东巡之碑》,《水经注·滱水》记为《御射碑》,并云:“徐水三源奇发,齐泻一涧,东流北转,迳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石文云:‘皇帝以太延元年十二月经五回之险邃,览崇岸之竦峙,乃停驾路侧,援弓而射之。飞矢逾于岩山,刊石用赞元功。’夹碑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射处也。碑阴皆列树碑官名。”[1](卷,P1803~1804)太武帝御射之事,《魏书》和《北史》俱失载。惟《魏书·世祖太武帝纪》云:太延元年冬“十月甲辰,行幸定州,次于新城宫。十有一月乙丑,行幸冀州。已巳,校猎于广川。丙子,行幸邺,祀密太后庙。诸所过,对问高年,褒礼贤俊。”[2](卷4上,P86)御射之事应在此次东巡“恒山北行而归”的路上,而立碑的时间则有碑文“三年丁丑功讫”,可知为太延三年(438年)。立碑的地方已不可寻,幸好《中国书法》所刊林鹏先生《寻访御射碑记》,详述了他在家乡河北易县访碑的详细经过。[3]他首先是访得一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寿鹏飞先生所编《易县志稿》,并据《水经注》记载和志稿录文,从其家乡易县南管头村的井沿砌石中找到了下部残石,并说上面的一半也有了确切位置,只是仍淤在沟泥中。林先生所谓确切地址,就是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罗新君在他的《跋北魏太武帝东巡碑》中说的“东巡碑立于今易县南管头之南画猫村漕河(古徐水)西岸”。2002年3月,罗君与同事及研究生结伴寻访其地,得知此碑已于20世纪60年代从南画猫移至南管头,下落不明。他闻知近年林鹏先生托人在南管头一带终于访得古碑下落,但已经破碎,既兴奋又遗憾。经再三辨识并参罗新君释文,录文如下:
□□□□□□□□□□□□□□□□□□□□□□□□□□/泽历定冀□□□□□□□□□□□□□□□□□□□□□□/恒山北行而归,十有二月,□□□□□之崄,□□崇□之□峙。乃停/驾路隅,援弓而射之,矢逾于峦□三百余步。于是爰命左右将士善/射者射之。若武卫将军昌黎公丘眷,前军将军浮阳侯阿齐,中坚将/军蓝田侯代田,积射将军曲阳侯素延,射声校尉安武子韩元兴,次/飞督安熹子李盖等数百人,皆天下□□也,射之。莫有过崖者,或至/峰旁,或及岩侧。于是,群臣内外始知上□□之远,无代绝□□。咸嗟/叹圣艺之神明,虽古有穷、蓬蒙之善,方之于今,□□□□□□□□/过。镇东将军、定州刺史、乐浪公乞□乃□□□□□□□□立铭,□/广德美,垂之来世。三年丁丑功讫。会乐浪公去赏,以刺史、征东将军、/张掖公宝周初临,续赞其事,遂刊□□□,乃作颂曰:/思皇神武,应期挺生。含弘宽大,下济光明。德无不包,荫无不□。肃肃/四海,远至迩平。荡荡圣武,弘□展□。□□□□,天下咸宁。/□□□□□□□□□□□□□□□□□□□□□□□□□□/[4]
校刊《水经注》的清人赵一清先生说,《太平寰宇记》有“后镇军(东)将军、定州刺史乐良公乞文(疑误)于斯所立碑,中山安喜贾聪书”的记载。[5](P1362)碑人当为一位西部鲜卑乞伏氏官员,惜与书丹者贾聪一样,皆不见于史传,惟“续赞其颂”并最终刊石立碑的继任者张掖公宝周,《魏书》和《北史》皆载其行状。他是南凉国主鲜卑秃发傉檀之子秃发保周,延和元年 (432年)入魏后,先封张掖公,后封张掖王,太延五年(439年)因反叛失败而自杀。因此,太延三年的立石时间是可靠的。幸好碑立在荒郊野外,没有像崔浩的《国书碑》那样被毁掉。
据《易县志稿》,此石碑阴已漫漶不清,碑阳原本有15行,行26字,尚存13行,可辨者240余字。书丹者贾聪虽书名未显,但此时正是北魏早期书法大家崔浩、卢渊称霸书坛之际。此石作为为皇帝记行之作,一定是简选一时名家书刻,书风也一定会受到崔、卢二门的影响。所以说《皇帝东巡之碑》书法,无疑代表了当时的书法艺术水准,也展示了北魏平城时期前三代 (道武、明元、太武三帝)铭刻书法的基本面目,在魏碑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书体虽未完全脱离汉隶的母体,体势仍较开张,依稀可见藏锋起笔,也有波磔收笔,但字形业已拉长,体势渐呈右昂,点画已多为方笔,起笔多用方笔铺毫,横、撇收笔常以上挑和重按方出代替“燕尾”,折笔已出现内圆外方的楷法。与当时流行的行押书一样,铭刻书迹同样有着文野之分。如果说《魏文朗造像题记》更带有民间意趣,《中岳嵩高灵庙碑》犹见几分道家的仙逸之气,那么《皇帝东巡之碑》的庄严肃穆、宽博厚重、整齐茂密,反映的便是皇家的富丽堂皇和庙堂之象了。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见到的第一件成型的平城魏碑书迹。这种书风不仅影响了此后六十年的平城铭刻书风,而且对差不多百年之后的洛阳龙门造像题记和北邙墓志书体也具有开先河的意义。
《嘎仙洞祝文》,刻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西北大兴安岭东段顶颠东麓的山洞里,1980年7月由时任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长的米文平先生发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米先生约笔者共同研究祝文刻石,还寄来精致的拓本照片及剪贴本复印件并有关资料。据米先生文章介绍,嘎仙洞是一处天然山洞,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km,南北长100多m,东西宽20多m,可容数千人。祝文为摩崖石刻,刻在距洞口15m处的花岗岩石壁上,高70cm,长120cm,字大略小于拳,阴刻19行,每行12~16字,凡201字,其文云:
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克」翦凶丑,威暨四荒。幽人忘暇,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荐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飨」。东作师使念凿。
据《魏书·礼志一》:“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祝曰:‘天子焘谨遣敞等用骏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灵。自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克翦凶丑,拓定四边。冲人纂业,德声弗彰。岂谓幽遐,稽首来王。具知旧庙,弗毁弗亡。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敢以丕功,配飨于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敞等既祭,斩桦木立之,以置之一牲体而还。后所立桦木生长成林,其民益神奉之。咸谓魏国感灵祇之应也。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余里。”[2](卷108,P2738)《嘎仙洞刻石》便是《魏书》所载太武帝遣中书侍郎李敞等,从平城不远万里刻在“幽都”“祖宗之庙”的“祝文”。《魏书·乌洛侯国传》载:“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2](卷100,P2224)这更使怀疑者无话可说。关于这些,米文平、游寿等学者已经讲得十分明白了。而正史与石刻文字上的小异之处,不过是当时祝文从起稿到书刻,从史官过录归档到最终经魏收删削入《魏书》过程中的修改润色罢了。祝文虽短,抵得一部拓跋魏的发迹史,更能证《魏书·序记》之可信。而“以皇祖先可寒配”皇皇帝天,“皇妣先可敦配”皇皇后土,是北魏帝王对其先祖“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身份的认可,从中也可读出太武帝对祖宗旧墟的思念之情。关于告天祭祖的专员,史载“中书侍郎李敞等”,而石刻尚记有谒者仆射库六官及另一位中书侍郎傅小兔,可补史阙。此三人史皆无传,库六官族属徒河乌桓,似为朝廷临时简选而特任“谒者仆射”以负责向导的。末行6字米先生释为“东作帅使念凿”,总觉仍有未尽之意。那么是不是“东侯帅使念凿”呢?东侯会不会是乌洛侯国主的自称,或者“乌洛”即东之意?这位东侯领着特使告祭,并以思念之情而凿石,全是猜度,不足为凭。
《嘎仙洞祝文》是庙堂之制,气象自然非同一般。米文平先生自谓不懂书法,但是他“隶意犹浓,参差不一,古朴雄健,苍然可辨”的评语可谓抓住了要害。“祝文”书法确为隶书而多楷意者,与早它30年的东晋义熙十年(414年)《高句丽好太王碑》颇多相类之处。隶意浓重,但却很少波磔;体势宽博雄浑,但笔画瘦劲而粗细变化不大;不仅字法、点画时见楷则,而且章法全是楷书规范,这就使这件摩崖最终归入了魏碑平城体的行列。这件作品虽在千万里之外,却是实实在在的平城之作。当然它不可能是在平城写好,带到四五千里外上石,但小样子肯定会有的。李敞们应当是捧着崔浩抑或高允这些文章高手拟就并经皇帝过目的祝文上路,而且“祭告团”中还应当有一位是李敞、傅小兔或团员中的另一位善书者,带着预先准备好的文房四宝,在石室中告祭后找了一处适合书刻的所在打磨、书丹、镌刻。可惜时间有些匆促,花岗岩太硬,刻石的人或准备不足,或找来的当地石匠不识汉字,石面又欠平整,刻工也欠精致,工作确是粗疏了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书法效果。
据《北方文物》2003年第1期刊登的黑龙江书协副主席王立民先生的文章,说是他于2002年9月25日在嘎仙洞东侧背朝北方的半圆形石壁上也发现了北魏新的石刻文字。首先发现的是一个“四”字,在“四”字的右下方又发现了一个“皇”字,在“皇”字下面还有一个“王”字,在“皇”字的右下方又发现了一个“大”字。考古人员认为相连接的“皇王”两字,很可能是一句话的一部分,与西侧刻石文字大小和风格基本一致,都是北魏早期书体。
《水经注·滱水》云:“滱水自县(按,灵丘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历南山,高峰隐天,深溪埒谷。其水沿渊西转迳御射台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8](卷11,P1048~1049)《魏书·高宗文成帝纪》亦系此事:〔和平二年〕“二月辛卯,行幸中山……灵丘南有山,高四百余丈。乃诏群官仰射山峰,无能逾者。帝弯弧发矢,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铭。”[1](卷5,P119)但此石并未被一些常见的金石书籍所著录。直到1985年,人们才在灵丘县城东南约15km唐河(古滱水)北岸的台地上找到了御射碑的大小残块。台地西是觉山古寺,其南则是当时仰射的南山,今称笔架山,以其三峰兀立、形如笔架称焉。现在该县已把找到的10块残石连同一个巨大的屃赑座连缀粘结重新立在觉山寺内,惜用功不精,对接错位,字口支离,且又失去碑阳的“年”、“自”、“滨”等字,殊为可惜。据1997年第12期《文物》杂志刊载的张庆捷和李彪先生的文章介绍,此石碑首宽 145cm,高84cm,厚30cm,碑身宽137cm,厚29cm,碑高残不可测。但从长236cm,宽137cm,高53cm偌大一个屃赑座,若依《东巡碑》1/2的高广比例,碑高应在2.7m~2.8m,加上碑座可达3.4m左右。碑首部分蟠螭间是“皇帝南巡之颂”6个篆书大字,肃穆精劲,大胜“皇帝东巡之碑”篆额。碑阳刻颂文,字径3.5cm~4cmcm。右半字迹较清晰,可辨者12行140馀言。依比例推测,碑阳原文应有25行500馀字。其文云:
维和平二年岁在辛丑三月丁巳朔……/皇帝南巡自定州至于邺都。所过郡国……/禊于衡水之滨,尝射于广平之野。于时皇……/宋遣使庆□□报修聘问之义,贡殊方之……/滨舞□□□□之舞,奏金石之乐。乐成礼毕……/□□□□□□讴歌之声,野夫有击壤之欢焉……/□□□□□□刃。兴安二年尝拉射于此山,复……/□□□□□□安南将军南郡公毛□仁,宁南……/□□□□□前将军鲁阳侯韩道仁,内阿……/□□□□□□宗等数百人皆出山数丈,然□……/□□□□□而射之。繁弱□□□□川岳箭出□……/□□□□知事□□□固有非常□……/□□□□道仁□□□□□未之闻……/
碑阴皆刻陪射及随驾官员名单。上下可见者7列,每列约15字,第2列和第5列比较完整,分别为43行和50行。可以辨认的官爵人名有280多位,2400多字,加上碑阳,全碑共存2600多字,可谓煌煌巨制了。近年来,北京大学教授罗新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庆捷等已对南巡碑碑文及本事作了有理有据的考证。张庆捷先生还对碑阴所列随行文武官员的职官、姓氏、族属等作了系统而缜密的考证,这不仅有益于历史学界,对书法艺术界也大有裨益。这个随巡人员名单对了解北魏平城时期的职官,所谓代人即鲜卑官员的姓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使我们了解了早期北魏的一些职官的鲜卑语,如“羽真”、“内阿干”、“内三郎”、“内行内小”、“折纥真”、“贺浑”、“斛洛真”等。二是订正了《魏书·官氏志》的某些文字和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如《魏书·官氏志》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1](卷113,P3006)“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2](卷113,P3008)姚蔚元先生据此认为,《显祖嫔侯骨氏墓志》之志主侯夫人之祖第一品大酋长俟万斤,父散骑常侍、侍中、尚书、日南上下伊莫汗皆不见于史籍,且孝文迁洛后改为侯氏的是“胡古口引氏”而非侯骨氏,得出“考之史籍,知系伪造”的结论。今从《南巡碑》阴,“宁南将军殿中尚书日南公斛骨乙莫干”可知,斛骨、侯骨乃音近而异译,伊莫汗与乙莫汗,也是同音异译。《南巡碑》足以证明侯夫人之祖与父的身份及真实存在,也说明北魏迁都洛阳后代人改汉姓时,改为侯氏的胡古口引氏,同时也被写作“斛骨”或“侯骨”,此正所谓胡姓无定字也。此外,《南廵碑》也使我们了解了文成帝时期一些重要大臣的鲜卑名,如“侍中、抚军大将军、太子太傅、司徒公、平原王步六孤伊丽”,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这是《魏书·官氏志》明确了的,但陆丽的胡名步六孤伊丽却是我们过去无从知晓的。再如“侍中特进车骑大将军□太子太保尚书太原王一弗步浑”,显然是文成帝前期的权臣乙浑的胡名。
此石是为当今皇帝记行颂功之作,书丹和镌刻自然都出自一时的名家巨匠之手。如果把《东巡碑》与《南巡碑》作一比较,不仅时间不同,而且地域有异。前者距京师较远,工程由定州刺史负责,且历经两任,三年始成。更耐人寻味的是,责任人前为乞伏氏,后为秃发氏,都是西来的鲜卑人,皆不谙此道,如敢在碑额该刻交龙的地方刻了两位鲜卑族武士,虽有违于礼法,却更具时代和民族特色。再就是《东巡碑》篆额的简率,书体的隶书面目和书风的雄风野趣也同样显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尚,而《南巡碑》近在京畿,正当灵丘道上。由是观之,如今觉山寺的位置,在北魏建都平城期间原本就是一座行宫,所以一定是委派有司督造,故能一岁而成,并且形制可观,做工精细,于礼无违。纵而观之,此刻更见其精整方峻、博大雄浑。抚碑读铭,如入庙堂,如对君子。观其书风,集中反映出帝都风尚、盛世气象和塞马胡风的特点:一是结字宽博开张,如“殊”的左右均衡,“兴”的上疏下张,造成一种恢宏之气。二是时见篆意隶笔,如“都”、“野”、“聘”、“声”等,平添几分高古之象。三是体势右昂,所有的横笔都是左低右高,与之相应,字中竖画也无意中向左斜挺而方出,这就从整体上强化了碑文的楷书效果,体现着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四是点画的峻整遒健,此碑横画入笔方截,收笔上挑,从“丁”、“邺”“平”“二”等字看得更为明显。竖画也是如此,起笔方劲,收笔向左挑方,势峻力疾,可受千钧。比之碑阳,碑阴所刻官爵人名,字数长短,人各有别,因此书写随意了些,竖成行而横不成列,字形也长了一些,偶见率性之作,但整体面目与碑阳无异。此碑经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肢体已残,碑阳仅存部分碑文又泐去大半,碑阴有些部位字口也模糊不清,但一千五百年后能有这样两千多字的平城魏碑巨制,诚可宝之。如能在御射台旁再觅残块,得睹全璧,则千古幸事矣。
碑阴文字均为随臣官爵姓名,分见于6块残碑,4块能够拼合,余2块附于其下。拼合后所见官爵姓名共7列,兹据张庆捷研究员录文,抄录如下:[6]
第1列:
侍中抚军大将军太子太傅司徒公平原王步六孤伊丽/
侍中、特进、车骑大将军、□太子太保、尚书、太原王一弗步浑□/
六□将军□羽真、襄邑子吕河一西/
中常侍宁东将军太子太保尚书西郡公尉迟其地/
中常侍宁西将军仪曹尚书领中秘书太子少师彭城公张益宗/
中常侍宁南将军太子少傅尚书平凉公林金闾/
散骑常侍宁东将军西起部尚书东海公杨保年/
宁南将军殿中尚书曰南公斛骨乙莫干/
左卫将军内都幢将福禄子乙旃惠也拔/
宁□将军宰官内阿干魏昌男代伏云右子尼/
[左]卫将军内阿干太子左卫帅安吴子乙旃阿奴/
□□[将军]太子庶子内阿干晋安男盖娄太拔/
扬烈将军内阿干阴陵男社利幡乃娄/
安[北]将军内阿干东平公是娄勅万斯/
宁东将军内阿干[建]安男尉迟沓亦干/
中常侍宁南将军太子率更令内阿干南阳公张天度/
中[常侍]宁南将军□□□太子家令平阳公贾爱仁/
[散]□□□[内]阿干嘉宁男若干若周/
□(残6字)拔忍昕/
□□(残8字)普陵/
□(残8字)[阳]男吐难子如剀/
□(残9字)江乘男一弗阿伏真/
宁[朔将军]□□[范]阳子韩天爱/
中坚将军□□□□□武子贺若盘大罗/
库部内阿[干]□□库兰/
内行内三郎高平国/
内行内三郎段鱼阳/
宁朔将军内行令永平子胡墨田/
广威将军建德子内行内小贺若贷别/
内行内小步六孤龙成/
内行内小贺赖去本/
内行内小素和莫各豆/
内行内小□金□/
内行内小乙旃伏洛汗/
内行内小□□□□/
内行内小□□[他仁]/
内行内小伊楼诺/
内行内小[挟]库仁真/
内行内小马[橐]/
内行内小高□各拔/
内行内小叱罗骐/
内行内小吐伏卢大引/
内行内小步六孤罗/
内行内小卫道温/
内行内小乙旃俟[俟]/
内行内小同□各拔/
内行内小吕□/
内行内小韩□生/
内行内小莫耐娄□/
鹰扬将军内行令蔡阳男宿六斤阿□/
内行令直勤□六孤/
右五十一人内侍之官
第2列:
□(残12字)/
[右将]□(残11字)/
□[材将]□(残10字)勤天□/
□(残93字)[将军]□[列]□□□[王]□□[提]折[闾]□/
卫大将军[乐]安王直□何良/
平东将军乐良王直□□大汗□/
征西将军常山王[直]□□□连戊烈/
散骑常侍征东将军光[禄]□□中山公杜丰/
散骑常侍平西将军驾部尚□□阳公□□尸婆/
征东大将军附马都尉□□郡王茹茹常友/
散骑常侍龙□将军□□公素和勅俟伕
侍中安南大将军殿中尚书□□东安王独孤侯尼须/
侍中尚书左仆射安南将军平昌公素和其奴/
平东将军选部尚书阳乐侯常伯夫/
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尚]书羽真南郡公毛法仁/
武卫将军[特]□□城子比子乙得/
散骑常侍□□□□□部尚书丹阳公符真卫/
宁东[将]□□□□□侯胡优比西□[陀]/
散骑常□(残7字)安复侯拔拔俟俟头/
散骑常□□□□□[太]子少保仪曹尚书扶风公李真奴/
散骑□(残8字)尚书汝南公袁纥尉斛/
散骑□(残8字)[部]尚书兴平侯宜勤渴侯/
宁□(残10字)永兴侯[热]阿久仁/
□(残11字)顺阳公直勤郁豆眷/
□(残12字)[选部]尚书[长广]公豆连求周/
□(残10字)尚书东□公黄卢头/
□(残13字)[书]高都公慕容白曜/
□(残10字)鲁阳侯韩道仁/
□(残11字)拔□地力勤真/
□(残11字)[野]王侯吕罗汉/
□(残9字)斛律诺斗拔/
□(残12字)侯斛律頞拔/
□(残11字)[中]济阳男孔伯恭/
□(残10字)男胡莫那/
□(残11字)素和匹于堤/
□(残12字)右以斤/
□(残12字)勤倍斤/
□(残13字)天爱/
□(残14字)乾/
□(残14字)儿/
□(残15字)/
第3列:
……中坚将军内三郎□[将南]□□□□/
……折冲将军内三郎□(残8字)/
□□[将军]内三郎□□□[特土何]□□/
[右将军内]三郎□□□□[素]□[与娥驽]/
□□[将军]内三郎□(残7字)/
[鹰]扬将军内三郎□□[贺]□□[娄]/
中垒将军□□□□[素]和使若须/
宁朔将军都长史给事中河中□□子盖娄内亦干/
威远将军都长史给事中高平男杨丑頺//
左将军给事夷都将越勤右以斤/
鹰扬将军太官给事慕容男吴都/
右卫将军驾部给事□[惕]乙弍小/
宁远将军驾部给事□□□□[进蒙]/
右军将军殿中给事□□子丘目陵□仁/
振武将军殿中给事□□□□乌地干/
□□将军殿中给事[寿]张子胡翼[以吉智]/
绥远将军中书给事李何思/
骁骑将军给事新安子赵腾/
骁骑将军给事武安子任玄通/
鹰扬将军给事[驰鱼]男杨思福/
折冲将军给事南□男胡比他纥/
东钾杖库给事拔烈兰真树/
宣威将军殿中给事出大汗僖德/
骁骑将军殿中给事武原子屋引立真□/
骁骑将军殿中给事新□子莫那娄爱仁/
骧威将军内三郎斛骨[呈]羯/
轻车将军内三郎泰昌男赵三月/
武[毅]将军内三郎斛律莫烈/
内三郎高长城/
内三郎其连受洛拔/
内三郎独孤□□/
宣威将军典驽库内三郎拔烈兰黄头/
前将军内三郎钟离侯斛律羽都居/
明威将军斛洛真军将内三郎万忸于忿提/
奋威将军内三郎永宁子直勤苟黄/
后军将军内三郎遂安子直勤乌地延/
明威将军内三郎[殷]普陵/
宁朔将军内三郎晋安子斛律出六拔/
折冲将军内三郎沙渠男独孤去頺/
厉威将军内三郎达奚屈居陵/
厉威将军内三郎封平吴/
厉威将军内三郎三次/
威烈将军内三郎大□长命/
伏波将军内三郎比阳男达奚库勾/
威寇将军内三郎契胡库力延/
威寇将军内三郎盖毛万言真/
内三郎直勤乌地干/
威寇将军内三朗直勤解愁/
威虏将军贺浑吐略渥和稽乞鱼提/
威武将军内三郎独孤他突/
广威将军内三郎素和具文/
广威将军内三郎步六孤步斗官/
第4列:
折冲将军内三郎[北]德男□□匹和以斤/
右将军内三郎□□男□[和]拔□□/
□□将军内三郎□[比]首□□/
轻车将军内三郎王□□/
武烈将军内三郎□□尉□/
武烈将军内三郎直勤他莫行/
轻车将军内三郎[野]陟男□□勤/
宁远将军内三郎[比]阳男拔烈兰步爱/
武烈将军内三郎独孤乙以爱/
奋武将军内三郎赵道生/
轻车将军内三郎夹道男独孤□□/
武毅将军内三郎□壬去右/
扬烈将军内三郎□□男段去斤/
扬烈将军内三郎祁阳男大[野]□石顶/
扬烈将军内三郎灵开男茹茹命以斤/
扬烈将军内三郎永宁男斛律西婼/
宣威将军内三郎直勤斛卢/
武毅将军内三郎勅 烦阿六敦/
武毅将军内三郎叱罗吴提/
武毅将军内三郎斛律伏和真/
内三郎袁纥退贺拔/
内三郎侯莫陈乌孤/
内三郎契胡乌已/
内三郎折枋侠提/
内三郎素和斛提/
内三郎怡吴提/
内三郎奚斗孤男□/
内三郎直勤阿各拔/
内三郎直勤来豆眷/
内三郎叱干幡引/
内三郎孟菩萨/
内三郎丘目陵吴提/
内三郎王右右引/
内三郎张仆兰/
内三郎王洛生/
鹰扬将军北部折纥真宣道男泣利傉但/
左卫将军南部折纥真平棘子李敷/
宣威将军主客折纥真俟文出六于/
建威将军□□折纥真建德子独孤平城/
游击将军内都坐折纥真曲梁子叱奴[地]□/
宣威将军折纥真直勤□/
中都坐折纥真/
外都坐折纥真/
宣威将军□/
贺浑吐略渥厍狄□/
征虏将军令方兴侯素和/
中坚将军库部内小幢将都/
扬威将军内小幢将□/
宣威将军内小幢/
中坚将军身侯乐/
前军将军/
鹰扬将军/
太/
奋武/
威虏/
中垒/
第5列:
宣[威]将军□□□□/
宣威将军□□三郎幢将/
宣威将军三郎幢将/
三郎幢将/
三郎幢将/
宣威将军三郎幢将/
三郎幢将□□/
陵江将军三郎幢将□□□□/
折冲将军三郎幢将□□□□/
鹰扬将军三郎幢将□□□□/
宣威将军三郎幢将□□□□□/
宣威将军三郎幢将□(残8字)/
三郎幢将拔拔古斤□□/
折冲将军三郎幢将□(残7字)折/
三郎幢将独孤□真/
雅乐真幢将堂宾俟其[惠]/
前军将军雅乐真幢将□□素和□思拔/
宣威将军雅乐真幢将直勤木□/
后军将军雅乐真幢将□□子□/
雅乐真幢将步六[孤]/
宣威将军雅乐真/
雅乐真幢将/
陵江将军/
威远将军/
宣威将军/
宣威将军/
扬武将军/
后军将□/
宣威将/
后军/
□(残13字)/
□西[将军]□□/
□将[军]□□□□以/
□将军□□□□□/
□将军直勤乳树/
三郎幢将尉□□□/
□□军三郎幢将张圹比/
三郎幢将□□子[长]儿大食勤/
三郎幢将采洛生/
□□□□□□□(残7字)/
第6列:
威/
威□/
丹东将/
轻车将/
折冲将/
□军史□□□/
□□□□招子□□□□/
□□将军□□□□□□□□(残7字)史□□/
□□将军□□□□□□□□(残7字)/
□□将军/
宣威将军□令尸□那□于□/
□□将军□□□□□爱□/
[右]军将军□□□拔天封河光/
后军将军□都[令]□[拔扎]□有□/
宣威将军□大□令□紽莫成/
都长史□□杖库令怡长命/
建中将/
□□将军/
第7列:
宣威将/
宣威将军/
宣威将军/
宣威将军/
威□将军斛洛真/
斛洛真□□/
斛洛真□叱/
斛洛真紽纥□/
[宣威]将军斛洛真/
斛洛真[纟名]直/
斛洛真□贺赖内□□/
斛洛真□□□/
[1](北魏)郦道元著,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2](北齐)魏 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林 鹏.寻访御射碑记[J].文物春秋,2001(6):(72-75+79).
[4]罗 新.跋北魏太武帝东巡碑[A].北大史学(第11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宋)乐 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责任编辑 赵立人〕
Research on the Inscriptions of Northern Wei Pingcheng Period
YIN X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angang Grottoe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Shanxi,037009)
The three inscriptions for the three different emperors in Northern Wei Period were all works of the regime when its capital was set in Pingcheng,today's Datong City.The contents and the calligraphy are not only supplements of existing records,but is a milestone in studying the calligraphy in early Northern Wei Period.
Northern Wei;inscriptions;early calligraphy;milestone
K877.42
A
1674-0882(2013)01-0050-08
2012-12-20
殷 宪(1943-),男,山西太原人,一级美术师,研究方向:北魏史与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