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志坚,曲建光,周秋生,李秀海,黑 龙
(黑龙江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1]。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只有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2]。
《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旨在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质量标准建设要“组织研究制定覆盖所有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高校联合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类型,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专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专业能力培养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制定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能力培养标准是提高专业能力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专业能力培养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专业能力培养水平对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专业能力培养标准也是教学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受教育者是否掌握了专业能力,必须要有相应的衡量标准。与任何一种产品要有相应的产品指标一样,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产品,也需要用包括专业能力指标在内的若干能力指标来衡量。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兴起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并制定了一些适用于那一时期的能力培养标准。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持续发展。针对学生质量下降、水平不高的问题,不少人提出大学应该对学生制定新的标准,规定学生在毕业前应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设立相应的能力指标,安排定期测试,更加严格地检查在校生的能力水平,以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就已经开始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建构能力标准,并据以规范工作场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培养相应的应用型人才。
20世纪末,随着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我国台湾地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更加重视,更加强调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开始了针对高校各学群构建相应专业能力指标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000 年以来,我国开始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基本概念、内涵、培养策略、目标定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3-5]。虽然已有部分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6-9],但全面具体地讨论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培养和评价的标准还不够深入,也没有针对各个不同的学科专业构建相应的专业能力指标的相关研究,影响了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质量。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由于没有给出具体的专业能力指标,所制定的能力培养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实施下来,所培养的学生能力大相径庭,有时甚至是天壤之别。因为学生来源不同、师资力量不同、试验条件不同、信息资源不同、管理施教不同,最终的培养效果是否满足要求,没有相应的指标衡量,也得不到有的放矢的检验,大大影响了能力培养的效果。只用宽泛定义来表述专业能力,并不能具体地指导一个专业,应根据自己的生源、师资、设备、信息、管理等客观条件和社会需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构建既能指导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又能检验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效果,而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能力指标,将对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专业能力指人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技术、研究、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以及系统的认识程度及解决问题的水平,专业能力可分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研究能力和专业领导(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是指对专业的熟练程度,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特别的专业部门,都需要特定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研究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能力,更偏向于脑力活动,它不再局限于技术水平,而更侧重于创造水平;专业领导(管理)能力具体表现在对人力、财力、物力的组织、协调、控制等能力。
要构建专业能力指标,必须首先建立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以便按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中的构成要素进行相应指标设计。专业能力指标体系构成要素应包括专业能力的类型、专业能力指标的分级、专业能力项目名称、专业能力的描述和专业能力评价标准。
如前述,专业能力可包括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研究能力和专业领导(管理)能力等类型。
专业能力指标可分为一级能力指标、二级能力指标、三级能力指标等,指标级数的设置可根据专业需要而定。一级能力指标应包含一个专业人员应掌握的一级能力项目;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下包含的分支能力项目,是对一级指标项目的具体说明;三级能力指标项目是二级指标下包含的分支能力项目,是对二级指标项目的具体说明。如果有更多级指标,以此类推。
专业能力指标中包含的每一个项目都要有相应的名称,用以说明该项目属于何种专业能力。
对于上述的各级能力指标项目,都要有相应的能力表述,说明该项能力是何种能力,有什么要求,起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的,应用什么方法、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测试评价。
对于上述的各级能力指标项目,都要有相应的能力评价标准,用定性、定量或综合评价标准的形式具体说明该项能力应该满足的若干标准要求。
通过分析专业能力指标体系构成要素,可建立专业能力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能力指标体系
专业能力指标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按不同专业进行构建,也可以先在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试点,无论在哪个范围内开展此项工作,都要首先组成专业能力指标构建小组,其成员应该是从事相应专业教学、科研和生产的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工作人员。小组成员的工作任务包括确定能力项目、能力分级,撰写每一个能力项目的能力描述,确定每一个能力项目的评价标准和编制专业能力指标内涵表。
专业能力分析是专业能力指标构建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专业能力分析要结合现阶段和未来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专业发展的需要,分析某一个专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专业技术能力、哪些专业研究能力和哪些专业管理能力,分别列出相应的能力项目,将其作为相应专业的一级能力项目,确定项目名称。再分析每一个能力项目应包含哪些能力子项,列出相应的能力子项项目名称。以此类推,确定专业人员应掌握的所有专业能力项目名称。只有具有客观依据的专业能力分析结果,才能确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能力项目。
能力项目只是一个名称,能力描述是对能力项目所对应能力的详细表述,应对该项能力的具体要求、作用、在能力培养中达到的目的、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测试等清楚准确地进行说明。比如能力项目的名称是“全站仪导线测量能力”,则该项能力可表述为:能够熟练使用全站仪进行导线测量,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规定的导线测量任务,提高学生全站仪测量、记录、计算和导线测量误差检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站仪进行导线测量的综合能力。可通过对由若干点组成的导线网的实际测量进行测试,用观测所用时间和观测质量综合评定学生掌握该项能力的水平。
如何评价专业人员是否掌握了某一种专业能力,必须有评价标准。标准级别可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或A、B、C、D表示。标准可用定性标准或定量标准表述,也可用二者相结合的标准表述。定性标准一般用文字语言描述,定量标准一般用数学语言描述。标准的制定要通过多方调研和充分论证,要充分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以及对学生某一项能力的多次测试结果或该项能力已有的生产标准。量化标准如有相应国家规范或行业规范的,要满足相应规范的要求,执行相应规范的规定。能力标准要在学生中充分检验后确定,并在一定时期内不断修改完善。
专业能力指标内涵表按不同的能力类型和分级分别编制,表格的形式相同,见表1。
表1 某专业某级专业技术(研究、管理)能力指标内涵
专业能力指标构建可以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安排,以及专业能力培养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安排的课程和设计的专业能力培养方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更有利于专业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检验。有了按专业能力指标设计的能力培养方案,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了检验标准,对学生能力的测试、评价也会更加客观,能力培养的质量也会得以保障。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专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能力指标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1] 魏兆胜.准确定位不断提高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6):22-24.
[2] 魏兆胜.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前提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J].教育探索,2007(10):91-92.
[3] 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2):31-35.
[4] 周秋生,马俊海.构建工程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J].测绘工程,2008,17(2):70-73.
[5] 章跃,朱永江.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7-10.
[6] 史经俭.论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技术素质的培养[J].测绘通报,2008(5):74-76.
[7] 黑志坚,周秋生,曲建光,等.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工作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2008(2):22-23.
[8] 张昌波.大学生专业能力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5(4):31-32.
[9] 马俊海,周秋生.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方法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8(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