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3-04-06 02:11黄巍唐友佟明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人才大学生

黄巍,唐友,佟明亮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哈尔滨 150030)

1 创新创业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

在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在2012年也出现了软着陆的迹象,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逐年递增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补充,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实现了多元化,从此结束了公办院校垄断高等教育的单一办学模式,参与主体增加了,必然会带来竞争,这种竞争的局面更加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目前民办高校的就业问题也非常严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解决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1]。

在民办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2]。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黑龙江省高教强省计划,为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根本任务。

2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

最近几年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补充,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实现了多元化。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创新创业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

2.1 基础层面的理论知识

一个人的创业能否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即使他的理论水平很高,也有可能在创业时失败,但是客观的来分析,创业理论水平扎实的创业者,其创业获得成功的概率要比创业理论水平不扎实的创业者要更高,从这一点来看创业理论知识是很重要的,它是创业开始的基础[3]。只有创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才能更自如地将其运用于实践,取得创业的成功。

2.2 操作层面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就是指大学生将其所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真正在社会上实施创业实践,实践能否成功受很多的因素影响,通常用其最终的创业业绩和取得的社会评价来确定,具体的操作比理论知识的评价难度更高。

2.3 核心层面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创业的灵感,在各种各样的创业活动中,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状况发生,这时往往可以通过利用思维的创新,用崭新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并最终获得创业的成功。可以通过一些比较系统的心理学上的心理技术和心理暗示,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2.4 心理层面的创业能动性

做事情有热情很重要,但能否成功关键看是否坚持,只有保持着一贯的热情并持之以恒就能成功。创业能动性是指对创业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冲动,保持着不变的热情,即使遇到任何阻碍和困难,也不会就此放弃,能够坚持到最终成功而不会轻易放弃的主观能动性。

3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配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黑龙江省新一轮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加快黑龙江省教育事业深化发展,培养整体素质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人才迫在眉睫,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就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4]。

3.1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影响深远,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切入口。它要求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重新定位,即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继承者,而应该是知识和财富的创造者,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平台培养应用性复合型实践人才。

3.1.1 创新人格的培养。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特制的总和,包括了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创新人格的培养,就是要求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自我教育,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创业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创业者具有坚强的意志,以苦为乐,勤奋学习,勇往直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可以在根本上使大学生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优化。

3.1.2 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性思维是决定整个创业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

3.1.3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到达创业成功的彼岸[5]。

3.1.4 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转变民办高等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创新品格、学习创新理论及传授创新技法;创业教育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

3.2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3.2.1 调整办学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高等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长期来看,我国的高等院校一直以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还是民办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方面都是空白。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学思想、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现,亦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在搞清民办高校在培养目标、服务对象、生源状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基本特征后,民办高校应该瞄准市场需求定位,走应用性、实用型道路,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3.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首先要从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入手,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才能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民办高校教师的培训可以主要采取在职学习的方式,通过在职攻读学位、委托培养、到相关单位实习的方式,一方面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另一方面增加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学院在这方面应该给予教师一定的支持,可以采取减少教师工作量、报销学费的方式来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民办高校应该健全相应人事制度,健全聘任制,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通过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业务档案的方式,对每一位教师每一学期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年终进行综合考评,对于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2.3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管理、风险投资、经济法、管理学等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作为全院的公共课程,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民办高校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要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和优势灵活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6]。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具备较强团队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对口人才为目标,灵活设置专业和相关课程,以此体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特色。

3.2.4 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创业技能。民办高校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要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实施个性教育。首先以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比重,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去企业实习参观,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强化技能。其次要因材施教、个性教育,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采取案例教学、互动教学、模拟演练等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关键是搭建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可以通过建立创业园、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等方式。哈尔滨松北利民开发区学院路是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园区,可以在此建立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作为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此充分调动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强化创新创业技能。

[1] 邓益军.浅议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19-21.

[2] 俞国锋,黄俊燊.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及路径选择[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3-15.

[3] 毛国涛.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党史文苑,2010(12):9-10.

[4] 郑亚娟,王方平.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7:26-28.

[5] 李乾文,周建.江苏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问题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3):14-15.

[6] 朱俊玲,郑华.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2011,14:36-38.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人才大学生
人才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之歌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