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力超
(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山西大同037005)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及现代解剖学、生物全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通过针刺头部的特定区域,以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头针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中风偏瘫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对患者患侧肢体进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被动训练等。头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共同达到改善病人肢体功能并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笔者从2007年以来,采用中医头针与康复训练结合治疗中风偏瘫13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67例患者中,男性96例,女性36例。年龄40~70岁。病程1~4周104例,4~8周42例,8周以上18例。随机选取35例为对照组,其余为实验组。
治疗组:全部病例均采用头针和康复训练结合治疗。急性期患者一般在发病后的1~5 d,病情稳定后就可开始采用头针治疗和康复训练。3周为1疗程,中间休息5 d后进行下一疗程。根据偏瘫的部位及症状,在患者头皮的相应区域进行针刺,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均可。在进行针刺之前,首先明确刺激区的2条标准定位线,即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间中点(正中线前点)至枕外粗隆尖端下缘(正中线后点)经过头顶的连线。眉枕线是从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连线。然后再确定运动区和感觉区。运动区的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后移0.5 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1/5治疗对侧下肢、躯干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部分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但基本上保留理解语言的能力),流涎,发音障碍。感觉区位于运动区向后移1.5 cm的平行线,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喉头、颈项部疼痛、头晕、耳鸣,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2-3]。在针刺时,将头皮区常规消毒,用28号(1.5寸或2寸)毫针,针尖对准进针点,一手拇食指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头针刺激区快速将针刺入,将针体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针刺的角度,一般宜以针体与皮肤成15~30°角。若角度过小,针身易刺入肌层;角度太大,则针身易刺入骨膜。以上2种情况均可产生较强疼痛,影响治疗效果。在一般情况下,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针体平卧,进针1寸左右为宜。行针手法使用抽气法(泻法)。手持毫针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将针向内推进1寸左右处,保持针体平卧,用拇、食指紧捏针柄,以暴发力即得气后迅速提取皮下,然后将针徐徐进到原位。如此反复3~5次。提针时其力猛,其动速;进针时其力弱,其动缓。留针2 h。治疗行针时需掌握适当的刺激量,注意防止晕针,尤其取坐位时,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表情。出针时因为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所以要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如有出血及皮下血肿出现,可轻轻揉按,促使其消散[4]。治疗期间配合关节活动度(ROM)的训练,常见的急性期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如下[5]:①肩关节屈曲前举训练和外展训练。肩关节被动屈曲前举90°即可,外展也是到90°为止。②前臂旋前、旋后的训练。训练时一手紧握其腕部,另一手在近肘处固定上臂缓慢令其前臂旋前及旋后。③指掌关节的伸展训练。应使患者的5指充分被动伸展。④髋关节的伸展训练。治疗者先令患者健侧下肢充分屈曲,与此同时,另一手压患侧膝部,使髋关节充分伸展。⑤踝关节背屈训练(预防足下垂)。治疗者用右手抓住患侧足跟,以前臂向上按压其足底部,使足跟受到向下的拉力。⑥足趾的屈伸训练。偏瘫患者患侧足趾易产生屈曲挛缩,应作足趾的趾间关节屈伸训练防止之。
对照组:根据病情选用维脑路通400 mg,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3周为1个疗程,休息5 d进行下一疗程。合并脑水肿,高血压等,选用适当西药治疗。
对照组35例,基本痊愈4例(11.4%),显效7例(20%),好转 19例(54.3%)无效 5例(14.3%),总有效率85.7%。
治疗组的132例,基本痊愈(经治疗肢体功能恢复,语言流利,或有轻微的自觉症状,但肌力正常,生活完全自理,可参加适当的工作或劳动者)31例(23.4%);显效(经治疗肢体功能基本恢复,虽有较明显的语言或肢体功能障碍,但可独自行动,部分生活自理者)52例(39.4%);好转(经治疗肢体功能或语言有明显的恢复,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44例(33.3%);f无效 5例(3.7%);总有效率96.2%。
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基本痊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
按照中医理论,偏瘫属于“筋失所养,经络阻滞”。采用针刺和康复训练可以通经络。在脑中风偏瘫康复治疗中,头针的针刺手法,刺激量是影响疗效的关键。一般来说,辩证施用补泻手法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捻转法。同时,头针疗法还与病灶损害程度有密切关系。血肿体积或梗死面积越大,脑室受压越严重,则疗效越差。头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要优于脑出血。对肢体瘫痪的恢复,一般以下肢较快,上肢恢复较慢[6]。
早期治疗的观点。如果忽视对中风患者的急性期治疗,可能会给以后的康复治疗工作带来很多麻烦,甚至可造成不可逾越的障碍。不论是脑梗死或脑出血病人,只要意识障碍轻,生命体征平稳,就可以进行早期的头针治疗和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急性期进行头针治疗,能促进脑出血急性期血肿的吸收并增强患者肌力。同时,患者在急性期正确的卧床姿势及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能很好地控制患者患侧肢体关节的挛缩,关节的脱位及手指的浮肿等。但对于急性期如因脑出血引起有昏迷、发热、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再行针刺治疗。
头针疗法虽然是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法之一,但头针与体针,康复训练,中药方剂等的综合交替运用,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更为有利。
[1]邱茂良,张善忱.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2]于兑生.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图解[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王洪忠,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4]王富春,于仙玫,邓瑜.头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刘学文,陈书江,杨丽,等.关节活动度维持及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802.
[6]于兑生.康复医学评价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