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霞,刘 欣
(1.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06;2.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大寨村,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自1964年党中央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后的20年间,大寨一直是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之后,历经了短暂的沉寂之后,大寨人再次奋起,成功地利用大寨品牌的政治、经济、文化效应,从单纯农业经济走上了多元发展之路。今日的大寨,工业与农业齐头并进,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依然在我国广大农村发展中拥有一席之地。如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大寨的发展中亦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这个普通却不平凡的小山村,带给我们深刻的感触与长久的思考。基于此,我们采用了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在大寨做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问卷调查采用匿名答题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8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67份,有效回收率达92.8%。对问卷调查结果,运用SPSS11.0数理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得出数据,以了解大寨村村民发展概况。
大寨村地处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部,总面积1.88平方公里,2011年底,全村有213户人家,523口人。改革开放以来,大寨村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逐步走上一条开放、文明、富裕、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大寨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精神文明村”和“中国十大名村”等,也是山西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每年来大寨村参观学习、旅游观光的人数以万计,大寨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依然很大。
改革开放后大寨村发展出现较大的变化,始于1992年郭凤莲重返大寨村担任党总支书记。是年大寨村村民在党支部的率领下,转变观念,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2009年,又进一步将其改制为山西大寨经济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了党委会(大寨党总支)、村委会、董事会三权管理的村级经济组织。从与大寨村领导访谈中得知,截至2011年底,大寨集团下属的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独资子公司、冠名或使用商标的公司已达19家,涉及房地产开发、新农业科技开发、旅游开发、工业制造、煤炭发运销售、养殖业、食品加工等领域。特别是大寨村开发的红色旅游,以上世纪60年代大寨人战天斗地的辉煌业绩和振聋发聩的大寨精神为视点,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吸引着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参观者。2009年,大寨经济总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0.3%;工业收入占56%;流通服务业占40%,其中旅游业占30%。2011年底,大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6亿元,人均收入12 600元,上缴国家税金2 200万元。
随着大寨经济的逐步壮大发展,村民们也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近20年来,大寨村累计将2.6亿元人民币投资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仅2011年竣工的8项民生工程(大寨村住宅楼工程、大寨村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生态园建设工程、狼窝掌旅游路工程、大寨中学校舍改造工程、大寨宾馆改建工程、大寨村住宅楼供气工程、大寨展览馆改扩建工程)投资可达5 000多万元。现在全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97%,还建有100平方米的卫生室,配备两位保健医生,为村民进行保健医疗服务;村里每年给60-70岁的老人每月补贴生活费200元,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贴生活费300元,每逢重阳节,村里会为每位老人送上礼品;每年还为全体村民发放福利补助人均1 000元,发放取暖补贴每户600~1 900元;逢年过节,村里还组织企业向村民发放米、面、油、肉、酒、饮料等福利品;小学生上学免费,大学生每年有奖学金(大专800元,本科1 000元);新建住房每户平均补助50%~70%的住房补贴,真正实现了“学有免费就读,病有保险支付,老有生活保障,住有集体补助”。与此同时,2009年组织村民在大寨旅游业入股分红,每户村民入股2 000元,当年每户分得红利1 800元,2010年每户分得红利2 400元,2011年每户分得红利3 000元。实施三年来,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大寨人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在大寨处处都体现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优越性。
1983年,大寨同我国其他农村一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着团结奋战、协同劳动的历史传统和深厚情结的大寨人,开始时确有一定的不适应和不理解,之后近10年的时间里大寨的发展状况平平。在经历了沉寂、彷徨与反思之后,大寨人悟出了农村改革要勇于探索,走适合村情、因地制宜的多元发展道路。90年代大寨人以自己特有的创造力和变革意识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大寨村合理调整劳动力的使用,对400亩基本农田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实施新品种试验和新技术推广;统一购买种子、化肥;统一实施机耕、机播、秸秆还田;统一实施水利灌溉和水利设施的应用;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村里有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农业机械组、水利专业组、植树造林专业组、农业科研组等,解决了村民单家独户耕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及相关问题,村民只需要收割回地里的农作物即可。这就使得绝大多数村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进入到第二、第三产业领域就业,如在大寨旅行社做导游、经营个体商店与旅馆、在村办企业做工或外出打工等,村民的收入在不断增加。问卷调查显示,年收入1万至2万元的家庭数目占53.4%,年收入超过3万元的家庭占18%,34.5%的调查者认为自己收入状况较富裕。
大寨村村民每天工作8至10小时的占40.4%,他们中大多就职于大寨集体企业中;自主就业者中多数人表示工作时间不固定,这部分人占48.4%。大寨村民对于自己工作及待遇的满意度集中于“都比较满意”和“都一般”的比例大致相当,各占36.9%和 40.1%,“都不满意”的占 15.3%。在对“主动或被动调换工作、岗位或职业”的回答中,“从来没有”的占46.9%,“较少”的占46.3%,“经常”的仅占6.8%,可以看出大寨村民工作、职位较稳定,工作满意度也较高。
在大寨,集体经济依然是村民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部分,73.9%的大寨村民满意大寨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可见大寨村民认可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就,且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但在一些相关问题的调查中,也反映出某些缺憾或不足。例如:占被调查者61.3%的村民表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年收入与支出情况,关心但不了解。说明在村民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村委会对村级财务状况公开的方式或程度方面,亦有改进的必要。
目前,红色旅游业是大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村办企业虽然也有一些,然而在依托科技发展方面仍显不足,经济效益也不甚理想。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大寨村的发展还需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才有利于大寨经济的长久、持续、快速发展。
大寨村村民的物质生活状况与特点,大致可概括为:1.集体经济保障了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村民整体生活水平正在实现由小康到富裕的跨越;村民生活的满意度在提高。2.村民的就业范围与从业类别得到扩展;土地收入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收入成为主要来源。3.村民的认知视野不断开阔,从全国看大寨到大寨看全国;生活方式趋向丰富化和时尚化。4.红色文化与现代意识交融共生,相映生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1]作为“明星村”的大寨村是怎样进行民主选举与民主管理的,这也是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
相对而言,大寨村的村民在政治关注度方面,明显高于一般农村的村民。那些在战天斗地的岁月里,带领广大村民改造穷山恶水的大寨老一代领导人,在大寨村民心中拥有很高的威信。改革开放初期,囿于传统的深刻影响,面对经营方式的极大反差,大寨村民一时迈不开步子。大寨的党员们主动聚集在宋立英老人那里,商讨大寨今天怎么办的问题。他们拓思路、想办法、谋发展,并联名向省委领导写信,恳请安排郭凤莲回村担任大寨村的党总支书记。以郭凤莲为“班长”的大寨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对大寨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科学制定大寨的发展规划,凝聚村民的人心和力量,使大寨村再次迈开了前进的步伐。大寨的“两委会”于实践中确立了自己的领导权威,在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寨村的领导班子连续六届以绝对信任票数得以连选连任。村民们参与民主选举的热情高,投票率达到95%以上。
大寨村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也较强。问卷调查显示,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部分参与民主管理的人数比例为75.7%,不参与和被动参与的占24.3%。每三年一次的村委会干部选举,大寨村按“发选票——各自填写——投票”的程序进行。村民们对选举结果表现得“胸中有数”。对当选人高度统一的认可,是大寨村的一种独特现象。
大寨村的组织结构是大寨村党总支、村委会和四个公司分党委,村委会主要负责村级事务及接待工作。村委会的委员们大多是熟悉村务、学历较高、能力较强、威信较高的综合型人才。调查数据显示,有23.1%的村民认为村领导集体能听取并采纳村民的建议和意见,另有66.9%的村民对此尚存疑问,有10%的村民作了否定回答。这反映出大寨村村民对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着较强烈的愿望和期待。
概括大寨村村民政治生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认同感,对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有深刻理解。2.基于强大领导权威的“精英治理”模式,对大寨村的发展影响重大,村民们对其寄予厚望并依赖,不过也派生出了在主动参与民主管理上的一定懈怠。3.在郭凤莲、宋立英等优秀大寨女性的影响下,大寨村的女性整体发展突出,女干部、女导游等均具备较高的素质与能力,已然成为大寨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大寨村作为山西省“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发挥着传承大寨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作用。大寨村设有大寨小学、大寨镇中学,此外还建有大寨图书阅览室、文化体育广场、青年民兵活动室、大寨演艺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较为齐全的文化设施,为大寨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大寨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曾经的“白天治坡、晚上治窝”的连续苦战已经成为追忆的历史,灵活就业、劳逸结合、提高生活的质量,成为更多大寨村民的选择。现在,大寨村村民闲暇时间在增多,其中有较固定闲暇时间的占10.3%,不固定的占57.7%,不过,认为从来没有的仍占32.1%。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大寨人,拥有了较多可供个人支配的时间,为他们乐于进行的创造活动提供了条件。无论是忙碌还是休闲,大寨村民的文化生活都更加丰富。
大寨村村民的闲暇时间一般会怎样度过?问卷调查显示:用于看电视的占71.8%,按照观看电视节目的频率排列,次序为:新闻联播(67.5%),电视剧、电影(62.6%),法制节目(44.8%),娱乐节目(27.6%),科普教育(11.7%),财经频道(11%),体育频道(9.8%),其他(1.2%)。可见大寨村村民关注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善于通过电视这一媒介获取法律、科普等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另外,有40.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上网”。大寨村大多数村民家中拥有电脑,多数用于娱乐,如游戏、聊天、下棋、唱歌等。这里的文化生活与大多数普通农村相似,闲暇时间较多,也较自由,但自主举办、原创的文化活动有限。
改革开放后,大寨村村民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新的特点。当被问及“您所羡慕的人是什么类型”时,59.5%的被调查者选择最羡慕“有学问的人”,41.7%的被调查者羡慕“有技术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民对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的重视;55.2%的被调查者羡慕“身体健康的人”,反映了村民日益意识到养生、健康的重要性;37.4%的被调查者羡慕“会赚钱的人”,反映出村民对物质经济利益的看重;11.0%的被调查者羡慕“有权力的人”,反映了村民对权力崇拜的逐渐淡化;选择羡慕“会享受的人”、“生活悠闲的人”各占 12.9%、7.4%,反映了现代社会竞争压力较大,村民仍需努力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大寨村村民认为决定一个人能力大小最重要的两项因素依次是知识水平(40.0%)与经济实力(21.1%),而在河南省南街村我们得出的同一问卷结果却显示有不同的选择,那里村民认为主要取决于个人品德(59.7%)与知识水平(35.4%)。可见,掌握科学知识对农民发展意义重大,已成为农民共识。不过较之于南街村村民,大寨村村民更为看重经济实力对个人能力的影响。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大寨村村民社会交往方式日趋现代化。首先表现为通信手段的多样化。调查数据显示,91.4%的大寨村民使用手机作为通信工具,42.9%的家庭拥有家庭固定电话,20.2%的人使用互联网通信,更加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其次表现为交通工具多样化,大寨村村民出行多用摩托车(48.9%),自行车占19%。这与大寨村距离县城近,摩托车方便、省油有关。随着大寨村民经济收入的提高,20.4%的村民已拥有了自家的汽车。
在大寨,每年30多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各级领导及专家学者的到访,使大寨村村民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大寨村村民也认为自己思想较进步。不过在现阶段,大寨村村民社会交往范围依然有较大的地域局限性。调查数据反映,仅有5.4%的村民交往范围在昔阳县以外,94.6%的村民交往范围仍限于村、镇及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大寨村的村民需要更多地走出去,增强开放意识,以把握更多的发展机遇。
大寨村村民文化与闲暇生活的新特点,可以简要概括为:1.注重生活的品质,对于幸福的理解更为丰富。追求个性化的生活与消费,劳动、休闲、享受生活相容并存,反映出大寨人平实丰富的生活现状。2.兴趣较广泛、视域较开阔,关心外部世界的变化。借助于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电子产品获取海量信息,拓展了村民了解世界的渠道。3.生活价值取向趋于多元,规划人生,差异选择,体现了村民自主意识的提升。尊重知识、学习技术、谋利赚钱、养生保健等等,都成为村民关注并实践的选项。
在大寨村的发展中,如何阐释新时期“大寨精神”的内涵,发挥“大寨精神”的激励作用,是大寨村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指出“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2]这是对大寨精神作出的完整表述与高度概括。这一“大寨精神”反映了当时大寨村村民的精神风貌,成为激励大寨人乃至全国农民发展的精神力量。当然,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无疑也带有特定年代较为浓厚的政治色彩。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怎样重新认识和发扬“大寨精神”,就成为大寨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挑战面前,有着光荣传统的大寨人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积极探索“大寨精神”怎样与时俱进,总结提炼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大寨精神”。在大寨,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新时期“大寨精神”的新丰富、新表述,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致力民生,共同富裕的爱国情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时代精神。”
新“大寨精神”对于大寨村村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是对原“大寨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彰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和昂扬斗志;“顾全大局,致力民生,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目的,融合了爱国家、爱集体的高尚情怀与致力民生改善的现实目标,反映出“大寨精神”的务实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不言败”,则是对原“大寨精神”的新发展,显示出新时期大寨人的精神风貌,不故步自封、不瞻前顾后、不墨守成规,乘改革开放之东风,开拓创新,不断发展。这些都是应当肯定的新变化、新气象。但“大寨精神”的创新发展中,也有一些方面仍需我们进一步探讨。
其一,“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的取舍。细读新“大寨精神”不难发现,“政治挂帅”事实上已经部分融入了其中的具体内容,因为“大寨精神”中体现着现阶段党的执政纲领与目标。“思想领先”,作为对村民思想素质的先进性要求,在新“大寨精神”中未作特别强调,这反映了大寨村对思想道德建设中先进性与一般性要求的认识上的变化。先进性是导向性要求,一般性是基础性要求,在实践中两个层面的建设都是必要的。而现阶段怎样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精神文明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大寨村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大寨村致力于经济发展时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我们注意到,在大寨村的旅游经济发展中,有的村民表现出较强的趋利性,忽视消费者的权益,以至出现欺客宰客行为。这一现象表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大寨村过去先进的政治思想优势如何得以传承,需要作新的思考与探索。
其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的解读。在新“大寨精神”中,“顾全大局”涵盖有“爱国家、爱集体”的内容,但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爱国家、爱集体”必然要求“顾全大局”,“顾全大局”却不简单等同于“爱国家、爱集体”。“顾全大局”有集体利益优先、部分服从整体之义,也有统筹兼顾、协同发展之义,内涵更丰富,现实感更强。从字面表述来看,“共产主义风格”有所淡化,而更贴近市场经济平等竞争、公平交易的法则要求。这些调整变化,对大寨村村民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有所减弱。问卷调查显示,大寨村村民认为现代农民应具备集体主义精神的,只占到被调查者的33.3%,相对于河南省南街村村民82.9%的选择比例,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反差。这些现象和变化,促使我们深入思考集体与个人、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此作出新的理论阐释及实践回应。
其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的把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过去更多地被表征为不依赖外援,不贪图享乐,苦干实干。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现在的大寨村已更多成为一种精神倡导。“自力更生”不再是不要外援,而变为积极争取“外援”促进发展,引资、合作、共建、援建等,凡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都可以尝试。“艰苦奋斗”主要是弘扬昂扬的斗志,反对铺张浪费,与提高改善村民的生活无相悖之处。今天的大寨村村民衣着时尚光鲜,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幸福感不断增强。面对这些变化,有人说“现在的大寨人不吃苦,变懒了”。我们觉得,转换一下这句话则可以说“大寨人变活了,不再靠力气吃饭”。那么,在新“大寨精神”表述中,大寨村如何以自己的行动,向外界诠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曾是大寨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集体主义精神曾发挥着组织群众、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正是依靠组织起来的集体力量,大寨人使穷山恶水低头让路,让一穷二白改换容颜。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趋于多样化,有协作也有分散;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有集体、家庭、个体,以及联合起来的家庭或个体。生产的“大呼隆”和分配上的“大锅饭”不再存在,村民们物质生活消费方面对集体的依赖度在下降,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增强。劳动形式、分配方式方面的新变化,使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集体主义精神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集体主义精神是一个集体内部的大多数成员对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基本认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及社会历史性。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指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于长远利益,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等。改革开放后,现实的“个人”与“集体”内涵的深化,使得“集体主义精神”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规定。这主要体现在:组成集体的个人不是无差别的个体,而是有较强主体意识、个性得到张扬的人;集体主义精神不是表现为个体对集体的无条件服从、整齐划一,而是有个性的人在自由选择、自主合作中,形成的对自己与集体根本利益的普遍价值认同。与过去相比较,大寨村村民的独立性、主体性不断增强,集体主义精神作为大寨村村民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也有了丰富的内容,如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合作精神的增强等。
其次,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载体得到了扩展。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按劳分配,是较长时期里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形式多样化,交往关系复杂化,个性发展独立化,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载体得到极大扩展。在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村级行政组织与村民合作组织等的并存共生中,同心协力、顾全大局、团队意识等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比过去更为凸显。村民对集体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在提高,其视阈扩展到不同层次和规模的集体组织。集体主义精神在不同集体组织中的表现各有特点。一般而言,实力雄厚、功能强大、组织严密的集体组织,影响力大,凝聚力强;村民的信任程度高,参与积极性大;集体主义精神认同率高、作用力大。同样,能得到村民信任并使之积极参与的集体组织,才可能不断壮大实力、增强功能、走向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集体组织建设中,抓好主导,引领多元,对于增强村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大寨村村民而言,昔日辉煌的历史既是他们今天发展的有利资源,同时也易成为继续发展的制约。因为一种发展模式形成并被强化之后,会产生较稳定的内部结构,并对其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革故求新与因循守旧在思想观念上的碰撞交锋不可避免。只有迈得过这个坎,才能实现自我发展的超越,取得新的更大进步。
新时期大寨村村民已经迈开了创新的步伐,他们将昔日的成就与辉煌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综合开发,使旅游业成为大寨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寨的商品品牌效应,无论是自用(大寨铁姑娘酒),还是转让(大寨核桃露),都为大寨带来了可观收入。除了经济效益之外,红色旅游的政治、文化价值同样值得肯定。从穷山恶水到山川秀美,从名不见经传到享誉全国,从绝对农业样板到众多明星村之一,大寨村的巨大变化反映着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在这里旅游参观,人们依然会被“大寨精神”所感动,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教育。大寨村村民在红色旅游开发中,也充分展示了自信、自强、自立和自豪的精神风貌。
但是,大寨村村民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立足于未来的长远发展,大寨红色旅游资源的支撑作用显然是有限的,走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3]这些论述为大寨村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现在的大寨,有一些“软肋”亟待加强,如现代企业数量少,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开发迟滞,专业人才缺乏,特色产品研发不足,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大力提升村民创新意识,增强村民创新能力。
提升大寨村村民的创新意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科学文化学习,夯实创新的基础。如果不懂得科学知识,不掌握先进技能,不开阔认识视野,创新就无从谈起。提高村民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创新的前提。二是扩大社会交往范围,提高创新的能力。即冲破地缘、业缘、血缘的限制,走出去、引进来,外联内拓,创新多种劳动协作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大寨跨越式发展。三是弘扬个性,培育、强化创新的主体意识。个性独立、个性张扬,可以激发个体创造的活力,个性的差异和互补有助于形成强大的整体力量。在过去较长时间里,由于对集体主义理解上的一定偏差,多强调个体对整体的无条件服从,忽视了差异性统一的重要意义,以致影响了创新发展,不利于整体功能的最优发挥。大寨村村民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受这方面的影响可能会突出一些,因此关注个性的独立与张扬更具有现实意义。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OL].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http://news.sina.com.cn/c/2008-10-19/163216483368.shtml
[2]陈文森.1964 农业学大寨[OL].http://news.163.com/09/0815/18/5GPDONM300013KN0.html
[3]胡锦涛十八大报告(全文)[OL].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 -11/20/content_27165856_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