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璇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文学的民族性是指一定民族的文学所反映出来的区别于别的民族的特征。虽然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但是其民族文化和我国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别。研究日本文学的民族性,对于了解日本文学以及日本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在日本文学思想结构中,存在明显的二元化趋势。从日本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经典记事书记中不难发现,大多都以天皇家族为起始做神圣起源追朔,但是经过仔细研读,人们发现书中并未对天皇个人进行直接赞颂,只是对日本历代天皇做了谱系性拓展阐述,并述说与历代天皇相关联的神话故事。这种情况在其他许多民族文化中是不存在的。
日本文学思想结构的这一特点也造就了日本文学的独特性,如《万叶集》,它是由当时的皇亲贵族人士进行搜集并由文人编辑成册的,在四千多首和歌中能够被找到赞颂当代天皇的几乎没有,其中大多数是在宣扬日本的大好山河。在此之后大多数和歌书籍的编撰中,天皇是充分参与的,但在这些书中也都难以找到直接对天皇进行赞颂的作品。例如物语文学,即以平安王朝的贵族人士为描述主体的日本经典作品,诸多学者经过研究均表示虽作品本身描述了许多关于皇族当权文化的内容,但却始终没有对当代政治有所评论,对天皇的赞歌诸类逢迎之作也是完全没有的。相反,书记中透露的信息大多是男女之间的爱恋情怀、悲欢离合。
对于日本文化思想构成来说,天皇理念与脱离政治成为多元文化的两个极端。在中国古代诗歌选集中,有诸多诗人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并怀着满腹经纶写下对当时政坛的褒贬评论,针砭时弊。日本虽然对盛世唐朝极力模仿,但对唐朝文化的传播还有所遮掩。他们并不提倡引进杜甫这些对国家社会政治写实性强的诗人的作品,对白居易诸类诗人针砭时政的诗歌不与接纳,但是却对唐传奇小说颇感兴趣,对一些闲情雅致、儿女私情的作品大为赞赏,大量引进并倍加珍视。
物哀,即日本最古老的文论之一,是日本传统文学中的重要理念。研究日本文学的人都必须深刻了解“物哀”这个词,因为这是日本文学中独特的审美观,是由日本民族固有的思想演变而成。日本的“物哀”可以分成婉约的悲戚哀伤和豪情的悲壮,从《平家物语》和《源氏物语》可看出这一点。物哀也成为日本民族表象和情感的交合点,是日本传统文学审美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日本文学发展史中,物哀已经由其原本的悲伤、悲哀之意延伸出悲壮、感动的情感色彩。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宜长就是这一文学理念的提出者,而这个观念在日本人的传统思想中根深蒂固。究其原因,其一,在自然地理原因上,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地处海洋之中,自然灾害频发,日本民族已形成坚强的韧性和顽强的抗争能力,集体主义强烈。但在奋战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界力量强大,个人的力量相比就微不足道,难免使人产生心里不平衡、怨天尤人的行为。由于这个原因,从日本文学品读过程中,往往悲怆之感浓烈,有厌世情节,例如在著名的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等小说中大量描写了日本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日本民族长期与大自然抗争却常遭挫折,日本列岛沉入大海,日本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其二,日本民族固有的审美观念中普遍认为物哀是一种美。“物”是大自然中存在的一切身外事物,“哀”则是人自身由于外在事物的变化发出的哀叹,感受到的悲怆之情。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往往能感受到一种大气豪迈、慷慨激昂之势,这种感受在日本文学作品品读中难以体现。整个日本民族呈现出一种典雅细致的生活态度,喜欢精巧雅致的事物,笔下人物或环境都是以细致著称,一种渺小、无助之感时刻伴随。这也许还与日本国花樱花有一定联系,在日本,樱花盛开的季节是每年4月份中的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对于日本人来说,这种转瞬即逝的美好才是事物应有的状态,倍感珍惜。其三,中国盛唐时期与日本民族的往来密切,当时的唐朝文化对日本民族的思想转变影响深刻。唐朝后期,有一些针砭时政的作品悄然流入,虽皇室贵族对此加以禁止,但仍有存在于民间。而这些对中国中下层人民生活的写实诗文篇章与日本人固有的“物哀”思想不谋而合,这就导致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学“物哀”审美观的构成产生深刻影响。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物哀”成为了渗透在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写作理念。悲怆之意有其消极一面,但如果能够从日本本土自然因素和其文化构成来看待这一文学特点,能够使阅读者感同身受,建立共鸣。
宇宙万物生命论是日本文化中的一大特点,日本人在著下文章作品时往往以万物生命为基底,渗透生命体理论,将佛祖的“悉有佛性”联系其中,这种理念无形渗透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也对日本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在上文提及的《万叶集》中,有和歌就描写了大雁滑过、花枝绽放的季节性变化,“初闻雁鸣声,屋前胡枝花忽开,情郎快快来。”乍一看,这一诗句简单描绘了一幅季节性蓝图,简单采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对万物做了阐述。但是这是现代人的理解,在当时的写作背景下,作者写出大雁、花开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于这些事物的描述,天上飞的,地上生长的,还有人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超越了文章本身所要描写的景象,将宇宙万物生命融于一体,结合成章,追朔生命的本源。
这种文学特性在日本文化中颇为广泛,因为宇宙万物生命论对于日本创作者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在日本文学中,没有特定符号,但是阅读者能够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悟宇宙万物生命论的存在。佛学中释迦牟尼的“悉有佛性”被十三世纪的高僧道元理解阐述为“悉有意即众生,悉有即是佛性”。高僧道元认为世人对于“悉有佛性”的理解普遍不够透彻,“花草树木从萌芽生根、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这是凡人的理解。在日本文学中,宇宙万物生命论得到充分阐释,万物灵魂观始终渗透其中。
结语
在研究中,对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进行探讨的过程,就是在挖掘世界文化的共同财产,力求通过研究挖掘,使各种不同文化理念竞相迸发,绽放光芒,在比较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对文化进行探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该国家或民族文学进行剖析,不同文学的特性都来源于文化。多元化的日本文学所特有的民族性囊括了多种民族思想观念和民族文学理念。
[1]郑晓霞.日本近代文学中多元文化与民族主义的碰撞[J].新西部(下半月),2008,(9).
[2]坡原和朗.日本人与日本文化的形成[M].日本:中央公论新社,2008.
[3]中西进.多元文化与日本学[J].东南亚论坛,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