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江西道教活动考述

2013-04-06 03:01陈金凤
关键词:西山庐山江西

○陈金凤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22)

白玉蟾 (?-1229),南宋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本名葛长庚,字如晦、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等,羽化后被朝廷封为“紫清真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 (今海南琼山)。少年时因任侠杀人,亡命于福建武夷山,师事陈泥丸 (陈楠)学道。白玉蟾得道以来,以武夷山为中心,浪游南方各地。据其《云游歌》所云,足迹广达“江之东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广闽淮海数万里”。其中,江西是其重要的活动之地。研究者指出,白玉蟾作为著名的仙道人物,后世弟子为尊其学,崇其师,添加了不少虚虚实实的仙迹,使其富有传奇的一生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1]。其实,即使是白玉蟾自己所言,也存在一些虚实相杂的情形。这使得白玉蟾在江西的活动踪迹,云遮雾绕。一些学人虽然对白玉蟾江西活动有所关注,但由于他们研究的主旨并不在此,因而并不全面、系统、明晰①关于白玉蟾的生平履历及活动情形,曾召南、李远国、盖建民、郭武、王尊旺等先生均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涉及到白玉蟾在江西活动的情形,本文对他们的成果均有所参考。另外,孔令宏、韩松《江西道教史》(中华书局2011年版)虽然在第五章中专列“白玉蟾在江西的传教活动”一节,但只涉及到白玉蟾在豫章西山的活动情形,显得十分简略而不完整。。笔者基于前辈时贤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白玉蟾本人的文字资料和江西地方文献资料,试以比较全面地厘清白玉蟾在江西道教活动的轨迹,进而说明白玉蟾与江西道教的关系。

白玉蟾最早何时进入江西?据白玉蟾弟子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载,南宋嘉定九年(1216),白玉蟾从武夷山扶杖出游,“过江东,憩龙虎山”,是为进入江西之始。白玉蟾《云游歌》亦曰:“福建出来到龙虎,上清宫中谒宫主。”值白氏蓬头跣足初到贵溪龙虎山天师府时,不为府中道徒所待见,然第36代天师张宗演,独具慧眼地将他迎为上宾。白玉蟾见天师府中的设置没有水井,不合道家尚水之本,遂征得张宗演的同意后于府中掘地凿井,取名为“灵泉井”。据清娄近垣《龙虎山志》卷2《山水》载:“灵泉井,在真人府月台之前,甬道之中,白玉蟾真人所开,泉甘香清冽,有异诸井。”

白玉蟾在龙虎山期间,游览上清官、天师府等名胜,题写了不少诗文。据《白真人集》卷6汤于《琼山番阳事迹》载,与白玉蟾有文字交往的汤于“尝游龙虎山上清宫,见其题咏甚富”。在《龙虎山志》中,收有白玉蟾《上清宫二首》:“五日连阴雾雨昏,驱车应有北山文,惭无吏部回天笔,为我重开叠嶂云。”“石淄涓涓水脉长,野田冉冉稻花香,相迎谁似山云意,更借松风十里凉。”又《仙机岩》:“织就霓裳御冷风,玉梭随手化成龙。天孙归去星河畔,满洞白云机杼空。”白玉蟾还参与龙虎山的道教法事活动,其《龙虎山祈雨早行有作》曰:“两三条电复无雨,六七点星微上云。鞭起卧龙我骑去,挥戈叱问五雷君。”据此推测白氏曾于龙虎山举行祈雨法事。另外,白氏还曾改作龙虎山天师的“木郎咒”,影响一时。值得一提的是,白玉蟾曾撰著《赞历代天师》系列诗,从第1代天师张道陵至第32代天师张守真,都以标题称述天师的名讳、字号,以七言绝句表彰其功德、神迹,同时也表达出白氏对龙虎山天师道的理解与发展期待。《赞历代天师》是迄今所见叙录历代天师传承谱系的最早资料。现在无法明确白玉蟾何时撰就《赞历代天师》,但推知与此次龙虎山之行密不可分,毕竟白氏一生之中仅此一次活动于龙虎山。或许是白氏与龙虎山关系的非一般,自后竟有不少正一道士认为白氏是龙虎山虚靖天师 (张继先)的化身。

在龙虎山之后不久,白玉蟾即至江西铅山县。《白玉蟾全集》卷2《驻云堂记》云:“(白玉蟾)扬袂间不觉已至铅山……嘉定丙子 (1216)雨水后两日”,与好道的宗室赵汝渠 (自号翠云子)相见。白玉蟾点拔赵汝渠金丹之旨,并应请为其驻云堂作《驻云堂记》。当是在此期间,白玉蟾曾至铅山县北稍东十里的鹅湖山鹅湖寺,拜谒唐代高僧鹅湖大义禅师之墓,为寄托深切怀念之情而作有《谒鹅湖大义禅师》一诗:“古塔寒龛几岁华,粥鱼斋鼓响岩丫。满湖春水浸明月,一带晚山横彩霞。石鹿至今空卧草,金鹅终不再衔花。寥寥此意无人委,欲界无禅果是耶。”其后,白玉蟾离开江西回归福建武夷山。

白玉蟾再次进入江西在何时?有研究者大概是根据《海琼白真人语录》卷4《与彭鹤林书》中首句“丁丑九月十四日,玉蟾将如泉山,乃告吾友鹤林真官曰……”将白玉蟾再次入江西的时间定为“丁丑年”(嘉定十年,1217)[2]。其实,此次白玉蟾写给彭鹤林 (彭耜)信的时间是在戊寅年 (1218)。明显的证据是在《与彭鹤林书》中,还有“某 (白玉蟾)戊寅三月十五日,寓居太平兴国宫,作书附致鹤林真士贤弟”、“鄙人 (白玉蟾)今春水陆二千余里,寻隐庐山”等语句。据《海琼白真人语录》卷4《与彭鹤林书》有关戊寅年至庐山活动的言说,又同书同卷《十月二十一日琼山老叟白某致书》①笔者反复研读《十月二十一日琼山老叟白某致书》,认为所谓“书”并非白玉蟾一人所作,而是包含着其弟子彭耜 (彭鹤林)的言辞;所作“书”也并非作于一时,而是有好几个时段,包括跨了戊寅年 (1218)、己卯年 (1219)两年。此“书”实是白玉蟾三封以上书信的集合,将“书”定为“十月二十一日”,不符合实际。因此,其中有关白玉蟾活动的履历,需要细加考究,而不能仅仅归于戊寅年 (1218)。笔者后读曾召南先生《白玉蟾生卒及事迹考略》 (《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一文,发现他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今春到江州 (今江西九江市),行兴国军 (今湖北阳新县),如岳阳 (今湖南岳阳市)回豫章 (今江西南昌市),过抚州 (今江西临川县)谒华盖山,下临江军 (今江西樟树市),取道饶信 (今江西鄱阳县)而淛东,以八月一日诣行在 (临安——今杭州市),复游绍兴,过元庆府再归临安”。十分清楚地表明戊寅年 (1218)春始,白玉蟾再次进入江西,并在江西多地活动。又据《修真十书·玉隆集》卷31《玉隆宫会仙阁记》,白玉蟾自述“道八桂,航三湘,浮沔江,历庐阜”,后至“天下第一真仙之居 (玉隆宫)”,说明此次白玉蟾是从广西、湖南而进入江州庐山、洪州西山等地的。顺便提及,大约自此时始,白玉蟾有意在江西传播自己的丹道思想与修炼方式。这在白玉蟾《与彭鹤林书》中特别提到:“《雷庭玉经》想已刊了,可施十本,以传江西之士。”

号称“神仙之庐”的江西庐山乃仙灵咏真洞天、虎溪福地,也是内丹道名家钟离权和吕洞宾栖隐修道成仙之地,素为白玉蟾所羡慕[3]451。因此,嘉定十一年 (1218)白玉蟾再次进入江西后即趋赴庐山。《白玉蟾全集》卷8《琼山番阳事迹》载:嘉定戊寅 (1218),“白先生以二月五日到番阳 (今鄱阳县)旅邸,与一举公蔡元德剧谈”。当在此时,白玉蟾作《番阳旅寓留题》诗:“洞门深锁绿烟寒,来享浮生半日闲。城北城南无老树,横吹铁笛过庐山。”其后,白玉蟾即登览庐山。《白真人集》卷2《翠麓夜饮序》载,嘉定十一年三月,“有客白玉蟾来自琼山,游于庐阜之下”。

白玉蟾在庐山期间,致力于传道授法、炼丹修道。《海琼传道集序》称:嘉定戊寅 (1218)春,“白玉蟾与陈守默、詹继瑞复于庐山相会,过太平兴国宫”。又据《白玉蟾全集》卷2《太平兴国宫记》,嘉定戊寅 (1218),“福州灵霍童洞天羽人白玉蟾袂香趍敬九天御史台下……宫牧陈至和……遣道士陈守默、陈如一约为文以记其宫”。詹继瑞、陈守默、陈如约、陈致和等,均于嘉定八年 (1215)武夷山期间从学白玉蟾,此时 (嘉定十一年)又均在庐山太平兴国宫得授白氏法要。这些弟子或随白玉蟾而来,或先自行至庐山。白玉蟾在庐山也收授弟子。太平兴国宫道士方碧虚、林自然、桃源子等纷纷归于白玉蟾门下,获授金丹之法。清明后三日,白氏与诸从游弟子二百人,藉周元礼宅在庐山夜宴。席中陈守默歌黄宁羽融之章,詹继瑞作崆峒虚步之声,杜道枢拍手而舞,洪知常隐几而酣,王景溢醉而归,白氏作“清夜吟”以志其感,有思乡情怀。白玉蟾曾与诸多弟子在太平兴国宫中炼丹修道。据《白真人集》卷3,白氏曾作《炼丹不成》诗一首:“八两日月精,半斤云雾屑;轻似一鸿毛,重如千秤钱。白如天上雪,红似猩猩血。收入玉葫芦,秘之不敢泄。夜半忽风雷,烟气满寥泬。这般情与味,哑子咬破舌。捧腹付一笑,无使心恼热。要整钓鱼竿,再斫秋筠节。”又据《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庐山部》,庐山亦留有白玉蟾丹井。白玉蟾还作有著名的论述丹道修养的《庐山快活歌》,赠太平兴国宫道士陈知白。白氏门人洪知常将《庐山快活歌》并集白氏先前所著《金丹捷径》《钩锁连环经》,总名之《传道集》。

白玉蟾在庐山期间常至各名观大寺驻锡游观、吟诗作文。太平兴国宫是当时庐山最繁盛的道教胜地。《桑疏》有“玉蟾往来庐山间,山南北皆有题咏,而以太平宫为多”的记载。据《白真人集》卷2《太平兴国宫记》,嘉定十一年 (1218)清明,白玉蟾至太平兴国宫参拜九天采访使者像,宫牧陈至和遣道士陈守默、陈如一邀玉蟾作《太平兴国宫记》。白氏并为太平兴国宫地主祠写记,彰显唐代捐地为祠的陈姓地主义行。随着对太平兴国宫了解的增多,白氏与宫中道侣感情更笃,对宫中景物眷恋弥深,又相继写下了《授墨堂记》《庐山养正先黄君仙游碑》等文记。《授墨堂记》记述了绍圣年间 (1094-1098)太平宫道士胡用琮遇吕洞宾的故事。在《庐山养正先黄君仙游碑》中,白氏对仙逝的太平宫道士黄知微极尽敬慕之情,其碑铭曰:“庐山之下,湓浦之濒。山高水长,不见斯人。竹月娟娟,松风瑟瑟,遐想仙姿,风清月白。”庐山的其他风景殊胜之地也留下了白氏的足迹,遗有《景德观枕流》《戴月游西林》《琵琶亭》《白鹤观》《三叠泉》《泛舟黄桥归庐山》《罗汉寺》《谷帘泉》等诗文。在这些诗文中,白氏充分表达了对先辈道侣的追慕和敬仰,对宫观景色的青睐和钟情。如《景德观枕流》:“寒泉泻破青山腹,青山不改寒泉绿。幽人一种泉石心,倚溪看此数椽屋。窗外飘喷万斛珠,枕边玲珑一片玉。山间惊龙啸欲飞,涧底银蟾清可掬。敲磬愁掠晓鹭眠,停径坐看昏鸦浴。香浮茗雪滋肺腑,响入松涛震崖谷。清净耳观绝弦琴,广长舌相无生曲。客来从此亦忘机,溪南溪北千竿竹。”题咏中大多借文学形式阐发道教妙理,清新之中不乏仙韵,自然之中透着道风,情趣特出。如《泛舟黄桥归庐山》:“清风为我送归船,数粒青松起薄烟。帆影惊飞秋水雁,橹声搅断夕阳蝉。几人家在溪头岸,一片云生水底天。满眼良朋无好酒,此心已挂九江边。”《谷帘泉》:“步入青红翠紫间,仙翁朝斗有遗坛。竹梢露重书犹湿,松里云深夏亦寒。”白氏最钟情的是“庐山第一奇观”三叠泉,所作《三叠泉》一诗是历代描述三桑泉的诗词中最长的一首,此诗中大胆夸张而又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三叠泉磅礴的气势和雄浑的景观,并且以他丰富的想像力、独特的思维视角为三叠泉披上了一层神风仙韵。白氏在庐山地区的诗文,后来由钦慕其人者汇粹成编,名《庐山集》。白玉蟾成为庐山道教徒中对文学贡献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人物[4]199。

白玉蟾在庐山期间大力结交当地及周边各地道人。据《白真人集》卷2《云山玉虚法院记》,白氏在庐山地区结识高道曾安时。又据同书同卷《南康军成溪庵记》,白玉蟾在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结识丹道人物李处仁。又据同书卷8《松风集序》,白氏亦与庐山当地官员相往来,时江东提刑谯令宪法规定驻鄱阳,自述其与白玉蟾交往的情形,云:“逸人白君玉蟾……余持节宪江东之日,尝相契于庐山之阳。及其祠廪也,时过我于茹溪之上。比将漕指,复为此来,又遂从容乎幔亭山水之间。”谯令宪此序作于嘉定十五年 (1222),而据汤于作于嘉定十一年 (1218)的《琼山番阳事迹》,云其追寻白玉蟾踪迹不得,“亦禀谯提刑,或可遣人往庐山物色之”数语,参照白玉蟾行迹,则谯、白二人当识于嘉定十一年。

在庐山活动了一段时间后,白玉蟾由兴国军、岳阳辗转至豫章 (今南昌市一带),居于豫章西山玉隆万寿宫。豫章西山横跨南昌、新建、奉新、建昌四县地域,为《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所列的第32福地,又称“玉隆腾胜之天”。西山支脉逍遥山,被道家视为是第12洞天—— “天宝极玄之天”。据《净明忠孝全书》《江西通志》等书的记载,西山 (逍遥山)旧有始建于南朝的系祀奉晋代名道许逊的“许仙祠”,唐代改名游帷观。北宋时加封许逊“神功妙济真君”尊号,并升观为宫。政和六年 (1116),宋徽宗诏令仿西京洛阳崇福宫体制,重修此宫,御赐“玉隆万寿宫”匾额,遂成为江南道教宫观之一大胜地。《白真人集》卷2《涌翠亭记》提及“嘉定戊寅 (1218)琼山白玉蟾携剑过玉隆”。又《白真人集》卷2《玉隆宫龙沙仙会阁记》:嘉定戊寅迄今 (1218),“余 (白玉蟾)已三过西山矣”。又《逍遥山万寿宫志》卷6“白仙岭”条记:“此山在本山西十里,由昭山而东,三峰突矗,形如笔架,即逍遥来脉。初白玉蟾流寓玉隆,后喜此山岩壑幽胜,因徙居之,故名。”同书卷7载,白玉蟾去后,居民以其居为白仙祠。多种版本的《新建县志》及《逍遥山万寿宫志》都记载白玉蟾曾住逍遥山十年,事实上这并不符合其生平履历。

白玉蟾在西山期间,十分主动和积极,几乎是以主人的姿态参与相关的道教事务。一是为国建醮升座。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曰:“(白玉蟾初入西山)适降御香,建醮于玉隆宫,先生 (白玉蟾)避之。使者督宫门力挽先生回,为国升座,观者如堵。又邀先生诣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神龙见于天,具奏以闻,有旨召见,先生遁而去。”这表明白玉蟾在主国醮西山玉隆宫之后,又曾至湖北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其后不愿应宋徽宗之召而逃遁。逃遁的地点可能是回归南昌西山。这大概是白玉蟾所自称的“二过西山”。二是倾心与西山及附近道教人士交往。白玉蟾与西山玉隆宫道人罗适庵、胡止庵、吴浦云、王直等交往甚厚。据《白真人集》卷2:嘉定戊寅 (1218),白玉蟾来西山,为罗适庵作《玉隆万寿宫云会堂记》。《西山志略》附录《万寿宫通志》曰:玉隆万寿宫,道院,在金银库东,白玉蟾有记;云会堂,领宫事胡止庵建,白玉蟾记;会仙阁,宋道士吴浦云建,白玉蟾记。又《赠玉隆王直岁游武当山》:“西山猿啼啼不已,千岩万壑绿烟起。杖头挑月过潇湘,去饮清阳涧下水。清阳涧上五龙池,池边落叶不敢飞。太玄真人去未归,七十二峰空斜晖。峰头有人名囗火,洞泉飘出松花老。他年君自武当回,惠我数枝石灯草。”在与这些道士交往的文字中,白玉蟾体现出改革道教弊端、重建良好道教的激切情怀。如在《玉隆万寿宫道院记》中,白氏将自古以来有道之士分为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山泽道士、教法道士、显贵道士和技能道士六种;强调指出:欲成为真正的道士,必须进行刻苦内炼:“要当虚缘葆真,于云山水竹之表,烟扉月馆之下,擒离宫之三龙,驭坎府之四虎。炼黄婆于土釜,产赤子于金房。十月始圆,九鼎火足。乘飚扇景,策空驾浮,与天为徒,与造物者游。夫如是,而后可谓道士矣。”若不能达到此境地,“则户吾教于后世,挹上灵于前古。拍康续张,蕴之肩背,蹈子晋、方平之辙迹,弈庶几乎其可也”,最后他激励学道之人,此地为旌阳故居,真风不泯,已达千年,必有灵响。其后白氏复作《玉隆万寿宫云会堂记》,勉励修道之人,在此宫宇现成之地,应当有所用心,以成所以为黄冠之义。吴浦云住持掌玉隆宫时,正值“十纲九颓”之际,乃力求有办,其克振坠绪之举,得帝后垂闻而赐钱,道士亦敬慕其所为。吴氏修复旧有云堂,并建阁其上,请白玉蟾作记。白乃撰《龙沙仙会阁记》,勉励吴浦云之徒应以许逊“龙沙之谶”为思,“争先快睹,勇悟渐修,内以炼三龙四虎之精华,外陶七九之造化,穷理尽性而至命,积精毗气以成真”,切勿以栖居自怡,荒废岁月,徒为修仙学道及主者之羞。白玉蟾的这些文字,皆为勉励学道者尽心而专致炼养之道,表现出白氏对西山道法的高度重视。此外,白玉蟾还与南昌铁柱宫有交游,并往访栖真观。《白真人集》卷5《留别铁柱宫叶法师》诗云:“不嫌来往日诗筒,春兴无穷我欲东。一雨放尽三尺水,百松回纳半帆风。且将南浦难胜景,寄在西山绝顶峰。柳处酒家花处寺,并留他日款游从。”《白真人集》卷6《栖真观》:“鞭雷斩孽震南昌,拔宅升天谒玉皇。西岭双枫南瀑布,自言曾识许旌阳。”这一去一返,大概是白玉蟾所谓的“三过西山”矣。三是以校正净明科典与撰写许真君新传来建构、宣扬西山净明道的系统。《逍遥山万寿宫志》卷13云:“(白玉蟾)尝住逍遥山十年,翻道藏,并订正一科仪,有真迹四幅,今尚存逍遥山近乡涂姓。”同书卷19亦有白玉蟾《逍遥山校正科典后留题》诗一首。白玉蟾因居西山玉隆万寿宫,所著《玉隆集》得名于此。该文集内容多与活动于该山的净明道及其前身许逊崇拜有关,可谓是对许逊教派系统的全面整理。例如,《玉隆集》首载《玉隆宫会仙阁记》,所记即西山奉祀许真君的玉隆宫之事;《玉隆集》中的《逍遥山群仙传》《诸仙传》所录“神仙”皆属作为净明道之前身的许逊崇拜中人物;《旌阳许真君传》《续真君传》是当时最为全面记述有关许逊及弟子的传记。此外,文集中还收有不少白玉蟾吟咏“许真君”的诗歌。如《许旌阳赞》:“曾传谌母炼丹诀,夜夜西山採明月。壶里满盛鸟兔精,剑尖尚带蛟龙血。一自旌阳县归来,拔宅腾空入金阙。但留仵道八百年,未教他喫东华雪。”《题玉隆宫壁》:“旌阳归去太康年,石灶灰寒古洞前。笑斩白龙横蓼岸,醉骑黄鹤上云天。金丹玉屑不复得,铁臼石函犹宛然。四十二口家何在,猿啸西山柏树烟。”《玉隆集》中还有不少颇为后世净明道所重视的许逊“教化”思想内容。如《旌阳许真君传》言许逊曾降有“八宝垂训” (忠、孝、廉、谨、宽、裕、容、忍等八种规范行为),后为南宋净明道的《太上灵宝飞仙度人经法》称作“八极”,并视之为“灵宝净明飞仙度人之基”;元代《净明忠孝全书》所倡,也多同于此说。另外,白玉蟾极力维护许逊教派的正统性、纯洁性。据《白真人集》卷7《题周圆通笊篱歌》,当时西山有一圆通道派,徒众约有二三百人,创派者为上清灵宝圆通法师周以宁,弟子林紫枢深得其净明之髓。白玉蟾在西山期间紫枢因而访之请为题疏,然他对于周以宁所谓“圆”、“通”的主张并不以为然,认为周过度拘泥于文字,于原有的西山道法外再创一法,简直是谬误众生。白玉蟾在西山围绕着“许逊”展开的活动,为后来净明道派构建传承系统、思想理论奠定了相当的基础,实有先导之功。顺便提及,《玉隆集》中,收有不能确定写作时期的《听赵琴士鸣弦》《赠方壶高士》《赠蓬壶丁高士琴诗》《南岳九真歌题寿宁冲和阁》四首诗。由此编辑体例推测,此四首诗的撰写恐与玉隆宫有一定的关联[5]46。四是积极从事修炼丹法、雷法的活动。据清光绪《江西通志》卷178《仙释》载,南昌包真人,与白玉蟾会龙井上,论金丹火符。又据《白真人集》卷7载,白氏对雷法的高深造诣,时武夷人张元瑞刊施《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仙都雷霆玉经》,请其为其订正讹误。白氏由此作《题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仙都雷霆玉经》。与此同时,白氏又为《上清灵枢山雷火云秘法》作跋。西山自唐中期施肩吾以来,就是钟吕金丹派传播发展的重心之一。白玉蟾作为南宗五祖,其所传钟吕金丹派的丹法也曾对西山净明道团产生过很大影响[6]21-23。后来西山净明道与全真道相交结,并形成密切的关系,当与白玉蟾的活动不无关系。白玉蟾的金丹渊源,近接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远绍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贯通三氏,和光同尘,诗词文章,通真达灵,为弘扬西山玉隆宫的道教文化作出至今尚没有人能超过的贡献[7]63。《净明忠孝全书正讹》专门附载了白玉蟾的传记;白玉蟾被清代净明派尊为法师,列入《净明宗教录》之中,正表明了他与西山道教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贡献。

据《白真人集》卷2《涌翠亭记》,大约在豫章西山后,白玉蟾“访富川道,经武城”,这两地都在今广西境,表明他由江西转至了广西。迄今诸多研究者中不少也是这样认为的。然据前引《海琼白真人语录》卷4《十月二十一日琼山老叟白某致书》所述白玉蟾的历程,则是其后至抚州华盖山 (大华山、宝盖山),最终回到浙江临安,并没有去广西①吴国富先生在所著《庐山道教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5-196页)中认为:白玉蟾《翠涌亭记》的“富川”即“富水”,在今湖北阳新县境;“武城”即“武宁”,在今江西境内。这表明白玉蟾乃在江西与湖北交界处、江西境内活动。可备一说。。另外,白玉蟾作于嘉定十一年 (1218)的《十月二十一日琼山老叟白某致书》中,有“鹤林真人贤高弟,……去年迫于除夕,遂即笔架山下过”的言句,表明白玉蟾在丁丑年 (1217)除夕日曾经过抚州笔架山(笔架山为华盖山所属);《白玉蟾全集》卷8《华文杨郎中札子》又提到,杨氏曾经“读 (白玉蟾)戊寅年 (1218)笔架山二十八咏”。白玉蟾有一系列吟咏笔架山的诗歌。如《笔架山》:“吾是瑶台翰墨仙,操觚弄椠玉皇前。翻云为墨海为砚,一片寒空如雪笺。兔豪象管用不得,倒蘸昆仑醉钩画。当年染罢八角芒,金阙上章求放逸。三峰坐断江南天,临汝城头苍苍然。状如笔架翠起伏,与吾阁笔齁齁眠。山灵惊呼猿鸟乱,清魂复被风吹散。起来叫问山前人,几度松枯白石烂。”《题笔架山积翠楼》:“万顷平田指掌间,松梢直上与檐干。云粘暮色月华湿,树颤秋声天籁寒。窗外好山千翡翠,屋头修竹万琅玕。楼中啸罢玉龙去,浩荡天风生羽翰。” 《盘云》:“笔架山头一片去,船旋岩谷不求伸。时人只恐风清起,吹作皇都雷雪春。”《梧窗》:“夜半山风响翠梧,一窗皓月翠琴书。试作笔架山头屋,问有清幽似此罪。”就此而论,白玉蟾于豫章西山活动结束后,至抚州笔架山 (华盖山)还是有可能的。另外,清谢希桢编纂《华盖山志》卷1《胜迹志》“洞”条云:“紫元洞,在第一峰右。岩石上下相悬,洞隐其中,三阳八卦隐约壁上,东西南北无路可寻。宋宣和中,惟真人白玉蟾遍搜灵异,见石崖上云篆灵符,因摹而出,始知三仙检阅图箓於于此。”校注者吴小红在注释中亦云:白玉蟾于宋宣和 (1119-1125)中至华盖山[8]889,893。又同书卷5《栖贤志》“白玉蟾”条:“……宋宣和年间,至华盖山谒三仙师 (浮丘公及王、郭二真君),亲入紫元洞摹灵符,又于山中编《三佑洪文宝诰签书》百二十道。后复归武夷山止止庵尸解。”按:《华盖山志》及校注者称白玉蟾于宋宣和年间活动于华盖山,明显错讹,此时白玉蟾尚未出生。另外,《白真人集》卷8《题福州天庆观壁白逸人诗后并序》称:嘉定壬午 (1222)腊月己亥,“逸人 (白玉蟾)自临川笔架山遗介惠书于杨长孺”,则是表明白玉蟾于嘉定十五年 (1222)活动于华盖山。显然,要完全厘清白玉蟾在华盖山活动的时间是难乎其难的,笔者在此只是大致系于嘉定十一年 (1218)下。

尽管白玉蟾在华盖山活动的具体时间难以确定,但他在当地的活动还是相当值得注意的。华盖山是江西道教名山,因西汉以来形成的浮邱真君及其王、郭两弟子“三仙信仰”著名。白玉蟾在一则阁记中提到华盖山与三真君的联系:“昔有仙日浮邱伯者,其所隐于华盖欤。约王、郭二仙子以访之,而华盖为江南之剧山,始访之未遇。时凡江南支出,靡所不历。今临川之华盖山,即浮邱所驭旧也。越华盖以东,距临川以北,而有山焉,实王、郭之曾经也。神刓鬼划,状如笔架。陟山之巅,而有永兴观正。观宇甚丽,上有积翠楼,下有群仙阁。海南有客闻而谒之。初谒是山,慨浮邱之远矣,慕王、郭之何之。”[9]68-70文中的“海南之客”即白氏自己,他认为三仙是当时在这个地区最著名的神祇,值得敬仰。又白玉蟾《谒华盖山青词》:“伏以稔闻,霞躅形于昼思夕梦之间,竭款云关,陟彼风飞烟走之上。夜寒无寐,旦起有言。惟仙妙契先天,功成浩劫。风符雨即,燮理阴阳,霓节霆旌,飞行空梵。紫岩驻逸,丹阙宾宸,万古灵踪,群生福地。玉蟾久切玉真之拜。侧闻金箓之元,谢绝世尘,栖居林阜,冀回善盼,虔修香楮之仪,获造仙关,正遂烟霞之癖。瞻龙旗之在望,愿凤阙之常依。举形仙飞,此冥漠三真之能事,得道尸解,式蠢凡一介之可为。愿步后尘,期执末御,无任激切之至。宋皇庆元年壬子正月元日。”按:“皇庆”为元仁宗年号,宋代无“皇庆”年号,显然讹误。白氏还作有《登华盖山赋》,文长不录;诗有《华盖山吟》:“宴罢瑶池跨鹤来,三峰高处久徘徊。金鸡叫破岩前月,铁笛吹残洞口梅。碧落歌中皆造化,元关深处即蓬莱。灯前一笑逢知己,漫把新诗共品栽。”“汞叶铅枝滴滴娇,绛宫五夜正迢迢。霞光灿烂黄金鼎,天籁虚寒碧玉箫。明月一钩秋影薄,清风半榻睡魔消。神仙懒话人间事,静看飞神谒九霄。”临川灵谷峰 (属华盖山)隐真观山门上,至今留有白玉蟾所撰“雨过玉箫清夜月一庭黄鹤舞;云深丹灶冷春风几度碧桃开”的楹联。在华盖山东麓的乐安县境内还留有白玉蟾跨建于北宋天宝年间的“洪门桥”而改称“登仙桥”之传说。一说:南宋嘉定年间白玉蟾云游华盖山,夜宿洪门桥头,留有“仰卧洪桥似登仙”的诗句,因而改洪门桥为登仙桥。另一说:如多版本《崇仁县志》所载,白玉蟾“宋嘉定间来往游临川笔架山,居三十年,衣蓝褛不饬,善谈仙幻……人莫知其为仙。值洪流骤涨,置雨伞水面,别徒乘之而去,故有桥名飞仙”。

抚州建昌军是神霄雷法创始人王文卿之故里。白玉蟾道法中,深受神霄雷法的影响。大约在此抚州华盖山活动的前后,白玉蟾感于王文卿的事迹,遂为王氏之图像赋诗赞叹:“醉持铁尺叫风雷,玉帝纶音召雨回。得到人间无鬼蜮,依然长啸八西台。”[9]372

嘉定十三年 (1220),白玉蟾又再次转入江西,至清江县 (今樟树市)灵宝祖庭、道教第33洞天閤皂山。据《白玉蟾全集》卷2《閤皂山崇真宫昊天殿记》,白玉蟾此次至閤皂山,是应请为该山嗣教传箓宗师、冲妙大师朱季湘 (一作“朱季愈”)撰《閤皂山崇真宫昊天殿记》,閤皂山崇真宫昊天殿由壬申 (1212)冬至乙亥 (1215)秋成,而玉蟾于嘉定庚申 (1220)来此而作记。白玉蟾《修真十书·玉隆集》卷31《心远堂记》说:“閤皂黄冠朱君季愈,即清江之邑人。父兄皆簪缨人,独君辽然而老氏是祖,志趣飘逸,不可测识。两辖宫事,数携琴剑诣京华,所至权贵皆倒屣之,上方紫其裾,赐其冲妙之号。今太极葛仙翁四十代剑印符箓之坛属以之。凡于金汞龙虎之书,六壬八门三甲五雷之文,尤所精炼。能诗书礼乐,且碧瞳红颐,端是风流表物也。……观之方丈采陶诗心远之句以匾,诿予记而文之。”据《白真人集》卷2《送朱都监入闽序》,白、朱两人一见,即神交道契,“相与宿留凌云峰之下,晨登卧云庵,夜步鸣水台,觞咏甚乐”。朱对崇真宫有葺补之功,白推崇为閤皂山九十年来之贤人。当朱欲往泉南为建宫一事募款时,白为其简介泉南地理概况,推介自己的弟子诸葛琰和留元长二人,并言前者清贫,后者性怯,与己为莫逆,当有所接引;并叮嘱朱到泉南须见李臞庵诸人,转告诸人白氏本人尚在人世的消息。白玉蟾还与閤皂山其他道士交往。据《白真人集》卷2,刘贵伯以牧为斋名,请白为之作记。白遂作《牧斋记》曰:“贵伯诗甚骚,而以懒辞;酒甚宽,而以醉辞;棋甚敏,而辞以不智;琴甚清,而辞以不古;能炼内丹,能役五雷,皆以不知为辞,其谦谦如此。”此记虽为斋而作,盖亦喻人修炼之旨。还有杨大荣,以“静胜”为堂名,白作《静胜堂记》,因“静胜”一词,自丹法谈到心神关系,此本南宗性命双修的特点,亦可知白氏平日即与杨大荣在道法上有所辩诘。熊仲立,本为儒者,去而为道,以蒙为庵名,白玉蟾作《蒙庵序》从卦象意义与老子之义为之记,认为熊颇得老子意旨。白玉蟾有诗《又送赵师之江州》:“更送客长亭分袂,閤阜山前梧桐雨起,风樯露舶无穷意,君此去趂秋霁。”“从此飞神腾碧落,向清都来往应无间。丹渐熟,骨将换。”“一剑行空神鬼惧,金粟儿向丹田种,把得稳,任放纵”。赵师修炼内丹,亦到了最后的炼神还虚阶段,即将成仙,超脱自如。閤皂山是灵宝派的祖山,崇真宫是该派的核心宫观。崇真宫道士当是该派法箓之传人,拥有传经授箓的权力。在这些诗文中,白玉蟾表示出对閤皂山道士的极度尊重和殷切期许。白玉蟾的文字,为閤皂山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献资料,同时也表明了其丹道思想。此外,乾隆《清江县志·艺文》引元何中《跋閤皂山道士陈宇心所藏白玉蟾墨迹》:“玉蟾墨迹,留閤皂为多。” “宇心陈高士独能藏玉蟾赠其师郭常清诗一卷。”又据《閤皂山志》载,白玉蟾在閤皂山期间,尝隐菩提寺 (今樟树市内)中炼丹,并题诗云:“寂寂秋烟销碧湾,往年此处有禅关。清幽不异菩提境,好觅仙方九转丹。”菩提寺因改称隐仙寺。

此后,白玉蟾在江西的一些活动主要在江西中部地区,虽然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却往往缺少相关的路线,难以迹求,难免不令人疑惑。罗列如下:其一,《白玉蟾全集》卷1《海琼玉蟾先生事实》:嘉定壬午 (1222)十月,白玉蟾至临江军慧月寺之江月亭。在此作了一回“水解游戏”。陈琏廷《增补罗浮山志》卷7云:“(白玉蟾)饮酣袖出一诗,与诸从游。未及展玩,已跃身江流中,诸从游疾呼援溺,先生出水面摇手止之,皆谓已水解矣。是月又见于融州老君洞。由是度桂岭,返三山,复归于罗浮。”其二,据《白玉蟾全集》卷6《盱江舟中联句》记,嘉定癸未 (1223)仲秋之朔,(白玉蟾)皆黄天谷道盱 (源出江西广昌县,东北流经广昌、南丰两县)而渝 (源出江西萍乡县罗霄山,东北流经宜春县界)舟中联句。其三,麻姑山位于江西南城县境内,相传麻姑得道于此,道书以为第28洞天。《白玉蟾全集》卷2《喜雨堂记》:“昔浮丘大人与王、郭二真君来,自南岳过豫章,越魏亭,邸麻山。麻山乃麻姑授道之所。厥后有包道者,或讳道仙,寻常嗜鲤鱼,行如飞云,人有觇其浴,则白龙也。能致晴雨,今山中称为圣井白仙君也。嘉定甲申 (1224)孟秋之朔,百里闵雨,民忧暍死,乡巫井尫,其技已穷。邑士唐肇与弟将仕应时……至是判家资,奉仙驭于家。初已霏微,市谑犹侮。及醮,应声雷电,三日为霖。人有忧色,欢歌载路……送仙还山,山中建喜雨堂。”据此,白玉蟾曾于嘉定甲申 (1224)孟秋之朔,由江西南昌至南城县麻山 (麻姑山)。白玉蟾游历麻姑山,作《麻姑山》一诗:“瑶林猿啸春坡月,玉渊蛟舞秋崖雪。伊独脯麟饭胡麻,仙爪肯理君毛发。往来王远征蔡经,苔碑寂寞颜真卿。嗅柑羽人叫无处,一鹤飞上寻真亭。”另外还作有《隆兴府麻山北洞道院记》。其四,据《道法会元》卷108《景霄雷书后序》,元代江西文人虞集在谈到白玉蟾的行踪时感慨:“(白玉蟾)江右遗墨尤多。”光绪《江西通志》卷180载,白玉蟾云游之迹还现于江西丰城县始丰山。现丰城始丰山石壁上还存有白玉蟾影及手书“江右福地,始丰名山”八字,旁边还题刻“丁亥花朝日玉蟾子书”九个行书字。按:与白玉蟾履历最近的“丁亥年”为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花朝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

诸如白玉蟾在萍乡武功山的活动,史料则没有说明具体时间,使人难以明晓白玉蟾是如何展开活动的。唐宋时期,武功山道教比较兴盛。山上建有“妙有宫”、“紫极宫”等,专门祭祀许逊及其女婿黄仁览。白玉蟾或是亲近许逊之故,云游至武功山,登山之后入住图坪,朝礼全山宫观,并在草堂观与集云观中,题诗于内壁上。后人于此建“白字堂”。明张程纂修《武功山志》卷4“白玉蟾”条:“自幼学道,三十六岁水逝。洪武时传,自草堂庵中至集云庵中,令道童研墨,题诗壁上而去。今有‘白字堂’遗迹。”卷2《坛宇志》亦言:集云庵“白字堂”,为白玉蟾题诗处。白玉蟾在武功山的活动,素为文人所仰慕。同书卷8《诗文志》录有明人张鳌山《至图坪》:“邃谷罗群峰,长桥卧彩虹。沿溪不见日,到寺始闻钟。竹户啼元穴,囗渊豢白龙。片香求福泽,灵蜕仰蟾翁。”又卷9《诗文志》录有明人吴云《武功和白长庚泼墨壁间之韵》:“高深弹指非容易,泼墨惊看一点中。”卷10《诗文志》录有清人伍柳《白字堂》:“仙子渺难遇,尚留白字堂。龙蛇翻海浪,鸾凤舞天香。破壁犹多幻,书空只自忙。何如玉清客,千古有文章。”另外,至今没有直接文献资料证明,白玉蟾曾至江西峡江县玉笥山。但白玉蟾对道教胜地玉笥山特别向往则是肯定的。他在数首诗中提到了玉笥山。《萧侍郎故居》:“玉笥山前萧子云,手携白璧翫青春。碧坛夜夜松风起,八十二人朝玉宸。”《忆神童歌》:“他年骑鹿相追随,玉笥山前同採芝。”《西湖大醉走笔百韵》:“云伴金华栖,月依玉笥舣。”又白玉蟾作有《谒雩都灵济大师》一诗:“雪里僧伽已寂然,不知香火几何年。殷勤琢雪雕冰语,忏悔嘲风弄月愆。林壑烟霞容有分,庙堂钟鼎得无缘。天池旧拜金灯了,却裹兜罗一袖绵。”由此诗看来,白氏似乎曾至赣南于都 (雩都),然考察白玉蟾的行迹史料,却又没有任何线索。

虽然道界、学界对白玉蟾何时去世仍有不少争议[10]76-77,但一般都认为,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十月白玉蟾去世。然关于白玉蟾去世的地点历来是众说纷纭。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福建武夷山说。《白玉蟾全集·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载,在武夷山“真人召众话别,坐而尸解,顶升一鹤,冲空而逝”。其二,广东海丰县说。民国《福建通志·列仙传》云:白玉蟾“行至临江军,饮江月亭,跃身江流中,众疾呼救溺,玉蟾出水面摇手止之而没……由是莫知所之,或云尸解于海丰县。”其三,江西盱江说①今江西学人程宗锦在《洞天福地——江西道教名山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认为“盱江”为江苏盱眙,不确。。白玉蟾的弟子彭耜言“绍定己丑冬,或传先生化解于盱江”。明陈琏廷《增补罗浮山志》卷7亦曰:“绍定己丑 (1229)冬,或传先生解化于盱江。先生尝有诗云:‘待我年当三十六,青云白鹤是归期。’以岁计之,似若相符。逾年人皆见于陇、蜀,又未尝死,竟莫知所终。”考耜为玉蟾弟子,所纪当实,蟾生于绍兴甲寅,至绍定己丑,计九十六岁,云三十六岁者,除去一甲子。我们注意到,“武夷山说”主要依据《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此书基本上是“以仙记仙”,不免有讹传之嫌,通篇充满传奇色彩,人死“顶升一鹤”,难以求实。再者,如果白玉蟾尸解于武夷,后世作志者为增其盛名,不会不注意到此事,检明、清两代所修《武夷山志》均未言及此事,故尸解于武夷之说难以成立。“海丰县说”前半部分源于《海琼玉蟾先生事实》,后半部分出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而原文作者亦言:“(白玉蟾)后纵游名山,莫知所之”,尸解于海丰县也是道听途说,亦难令人置信。“盱江说”作者是白玉蟾的首席大弟子,考察其所撰《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一书,对于其师活动轨迹的描述还是客观的。白氏死后不久,他即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从距离白氏的年代和彭耜的身份看,他的记载当属可信,白玉蟾是化解于盱江。[2]换言之,白玉蟾最终去世于江西盱江应是没有多大疑问的。

诚如其《资李侍郎见赠韵》诗云:“明月清风为活计,蓬头跣足走寰区。”白玉蟾为道教事业一生辛劳奔波、上下求索。江西是传统的道教重地,白玉蟾在江西的活动,一方面是寻访江西高道,学法修法,进行丹道与雷法的交流,从江西道教中吸收营养,创新丹道思想与实践,其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离不开江西地区,是成就南宗第五祖地位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白玉蟾积极向江西地区传播了其道教思想和修炼方法,将南宗影响力深入到江西之地。白玉蟾在江西的活动,丰富了江西道教的内容,推动了江西道教的发展,对江西道教生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江西是白玉蟾至为重要的修道弘道区域,白玉蟾也诚为江西道教史上的至为重要的人物。

[1] 方宝璋.白玉蟾生平系年考略[M]∥道韵:第7辑.台北:中华大道出版公司,2000.

[2] 王尊旺.白玉蟾行踪考 [M]∥道韵:第7辑.台北:中华大道出版公司,2000.

[3] 张国培,何明栋.江西省宗教志 [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4] 张国宏.宗教与庐山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5] 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 [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6] 郭 武.白玉蟾在西山的活动及其对净明道的影响 [J].中国道教,2006(2).

[7] 章文焕.万寿宫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8] 谢希桢,编纂,吴小红,校注.华盖山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9] 宋白真人玉蟾全集辑印委员会.宋白真人玉蟾全集[M].台北:宋白真人玉蟾全集辑印委员会,1976.

[10] 李远国.神霄雷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西山庐山江西
江西银行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做一次庐山客
观西山
我爱江西奶奶
毛泽东登庐山
西山闲笔
《李白 庐山谣》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