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宁青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背景下的中国优势
吕宁青
奥巴马入主白宫后,既加大了推动战略重心东移的力度,也加快了推进战略重心东移的速度。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是对美战略重点东移和未来十年亚太战略的重要阐述和全面宣示。无论从政策原则还是实际运作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意图已基本清晰,即“主导亚太、应对中国、重振美国、维持霸权”。如何正确看待美国战略东移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对发挥中国优势、树立中国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非常担心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时,美国经济规模将被中国超越,美国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将不可逆转地严重削弱;205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时,美国发展与安全的投入将不及中国,从而综合国力总体上被中国超越,美国霸权将不复存在。因此,开始大力实施“乘东亚发展东风,遏中国迅速崛起”的全球战略重心东移战略。
意在抬高我发展成本的规则压力。美国力图主导制定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如“劳工标准”、“绿色标准”、“国际责任标准”等,其意图是要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的中国承担发达国家的责任,从而大幅增加发展成本,丧失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
意在抑制我科技水平的产业压力。美国实行“再工业化”,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其意图是长久占居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使中国产业永远在科技水平方面居于劣势。
意在破坏我发展环境的地缘压力。美国“重返亚太”,其意图是破坏由“10+1”(东盟10国+中国)、“10+3”(东盟10国+中日韩)、中日韩等机制构成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从而用美国主导的亚太经济一体化取代东亚经济一体化,重拾美国经济霸权。
由于中国经济实力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约占美国10%发展到2012年的约占美国55%。即使美国“战略东移”投放更多的战略资源应对中国发展,其对我构成的整体压力也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冷战”结束初期相对要小。今天的中国正由综合实力大国向综合实力强国迈进,今天的美国则正由战略扩张期转入战略收缩期。我们常说战略机遇期仍在,深刻含义就包括中美博弈“我长彼消”的局面已经形成并难以逆转。只要中国持续强劲发展或者说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美国也不会冒然彻底破裂中美关系。
尽管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对中国构成不小的压力,但是中国优势却依然熠熠生辉。
中国的基本优势美国无法撼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焕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能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通过平等合作实现双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巨大活力:一是国有经济总量大幅跃升。近年来,全国国有工商企业实现利润大幅跃升。二是非国有经济比重已占大头。2011年,我国非国有经济的产出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约提供了进出口贸易的85%、技术创新的80%、城镇就业岗位的80%。三是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2012年,73家中国内地企业闯入世界500强,数量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基本制度优势使得中国在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2008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2009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具有根本意义。
中国的传统优势可以继续保持。一是劳动力优势。由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形成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超大规模劳动力这两个基本因素大体决定了我国人力成本相对优势是可以延续的。尤其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在今后较长时期仍然具有劳动力丰富且成本较低的生产要素价格竞争优势。二是市场优势。中国市场具有巨大性、长期性、发展性、多层次性的综合优势,居全球首位。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规模是全球最大的,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至少还需要几十年,将充分保证较长历史时期内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全球最大市场。三是地缘优势。中国周边有日本、韩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东盟、澳大利亚等多个大经济体环绕;中、美、欧、日、俄、印全球“六极”中的中、欧、日、俄、印“五极”在地理上都不靠近美国,而日、俄、印则是中国邻居。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成本优势居显著地位,与多个大经济体距离相近是成本优势的基本支撑之一。譬如,根据以“贸易立国”为基石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测算,中日韩自贸区对日本经济增长尤其是扩大出口的推动作用明显大于跨太平洋伙伴自由贸易区。这与中日韩三大经济体距离相近深刻关联。以中国强劲发展为主要依托的东亚乃至亚洲经济融合之势是市场驱动的结果,在美欧市场长期难振、中国经济持续强劲的背景下,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四是产业优势。中国拥有全方位适应市场需求的高中低端产业齐备的产业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物美价廉”的产品性价比优势,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难以比拟。这两大优势保证着中国产业、产品整体在全球市场的高占有、高份额。
中国的新优势正在渐成大势。一是人才优势。随着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力实施,我国“人才红利时代”已经渐渐到来。中国在人才竞争力上有“两个世界第一”,对中国综合国力迈向世界前列具有关键意义:一方面,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另一方面,我国留学人员回归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载人航天、载人深潜等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科技工程的实践者,绝大多数是由我国自己的教育体系培养的。这标志着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已开始进入世界先进水平,显示着我国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的核心竞争力已开始形成。人才优势的逐步形成决定了我国科技优势的逐步显现,我国建成了世界上只有几个大国才具备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目前,随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项重大科技专项的全面实施,我国重大科技群体突破及产业化进程正在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井喷”的序幕已经拉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2年7月3日发布2012年度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创新效率指数中勇夺第一。”我国整体科技实力与主要发达国家不断接近,已成为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和创新大国。二是制造业优势。中国制造业已经具备了以“门类齐全举世无双,高端产业逐步趋强,成本竞争优势仍在”为基本标志的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我国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历史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中国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及市场份额已居全球第一位;我国移动电话、计算机、部分药物等主要高技术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科技专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核心和产业引擎。用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国家战略。随着规划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在2020年前全面完成,中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方面将引领世界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跨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国行列。四是金融优势。我国发展与安全投入已居世界第二位,并将在2020年左右接近世界第一位。中国资本“走出去”势头越来越强劲,2012年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对外投资体。人民币国际化总体正沿着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及贸易结算、国际投资、国际储备顺序积极稳步推进,伦敦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已于2012年4月启动,人民币已成为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储备货币。按照国家既定战略,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开始跨入金融强国行列。
在与美国的大博弈中,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目标具有充分自信。这种充分自信取决于对中美博弈态势的四个基本判断:
在核心竞争力方面,中国具有经济发展优势。经济与军事在一国发展与安全中居核心地位。总体而言,在目前全球格局中,中国在经济上占上风,美国在军事上占上风。进入21世纪,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上,进口方面中国的贡献约是美国的1.5倍,出口方面中国的贡献约是美国的2.4倍。据预测,在美国、欧盟两大市场持续不景气的状况下,未来中国即使以7%的增速发展,也意味着中国对全球经济的拉动力相当于美欧的总和。经济强劲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经济占上风终将导致包括军事在内的其他领域逐渐占上风。
在竞争的全面性方面,中国握有越来越多的制衡手段。美国在解决涉及自身发展与安全的几乎所有全球性重大问题上(如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外空安全、资源紧缺、重大疫情、地区热点、多边机构等),都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中国可以正告美国的是:若在我的核心利益上犯我,决不要指望单方面舒服。同时,只要美国不改世界霸权的理念和行为,俄罗斯、欧盟、印度、巴西等坚持多极化理念的大国(国家集团)都会用不同方式同美国的世界霸权理念和行为进行斗争。中俄合作、中欧合作、金砖国家合作,都含有制衡美国霸权的意义。
在竞争的发展性方面,中国显示出巨大优势。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已由追赶型发展阶段转向质量型发展阶段。预计,我国经济今后若干年将以8%左右的增长速度在2020年前后实现两大战略目标:一是转变发展方式,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二是经济总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一般而言,在大国博弈中,一国发展与安全投入总量的国际地位与该国经济总量的国际地位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美国发展与安全投入总量居全球之首地位的失去之日已经不远了。历史表明,强大而持久的投入是攀登世界之巅具有关键意义的“发动机”。
在竞争的可控性方面,中国具有越来越强的慑战、止战能力。首先,经济上“共荣共损”是美国难以开战的基本因素。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大国之间利益深度交融,例如,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增长最快的出口目的地,仅2001年至2011年10年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就增长了四倍以上。尤为重要的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出口目标市场。可以断言,在美国因国力不支而导致的“全球战略收缩期”,“非核心利益不战”恐怕已经是中美之间的共识或曰默契。在美国难下与中国作战决心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会真同中国大打。中美博弈的规律是:中美经济越融合,中美实力越接近,美国就越会趋于理性地处理中美关系。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巡视组副组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