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松
以小见大 探索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新路
朱其松
近年来,连云港市连云区针对港口城区驻区单位多、隶属关系复杂、党建资源分散的实际,创新工作思路,突出以小见大,着力破解难题,大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的新路径,加快构建党建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载体,使基层党的建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广大党员群众中深深扎根,体现价值,为推动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小村居”撬动“大单位”,着力破解党建资源统筹难。作为沿海开发的前沿阵地,连云区聚集了港口、海关、商检、边防等多家单位和部分央企,如何把各方面的党建资源统筹好、作用发挥好,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该区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积极推行“融合工作法”,把“工作对象”有效转化为“工作力量”。全面实施“小区域大统筹计划”,将规模较大、党员较多、党建基础好、驻区单位集中的14个村居升格建立大党委,推行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职村居党组织委员制度,将驻区单位党组织纳入管理,吸引了42家驻区单位主动参与。以村居为单位将全区划分43个片区,全面推行驻区单位到街道报到、党的关系不在居住地的党员到村居报到的“双报到”制度,实行在职党员单位和村居党组织“双重考核管理”,进一步强化驻区单位参与村居建设的责任,有效推动了驻区单位和村居公益性服务资源和设施的双向开放,形成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工作格局。
“小机制”整合“大力量”,着力破解共建工作协调难。驻区单位行政级差大带来沟通交流、协作共建的不对称性,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大难题。该区坚持以社团组织“对称性”打破行政层级“非对称性”,建立港区、社区、警区“三区共建”工作机制,以“组织联动、党员联管、设施联用、口岸联防、活动联办”为主抓手,围绕党建活动、设施建设、治安联防、环境整治等签订共建契约,推进契约式互动。建立党建共建理事会机制,将共建范围辐射所有村居和驻区单位,组成共驻共建联席会,采取专题研讨、难题会办等形式,共商共建事务,协调解决问题。建立志愿服务机制,构建区、街道、村居和驻区单位四级党员志愿服务体系,以党员志愿服务带动社会志愿服务,形成“境心青年党员志愿者”、“驻区单位党员志愿者”、“海马健康志愿者”等志愿服务队伍68支,促进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凝聚起共驻共建的强大合力。
“小事情”化解“大矛盾”,着力破解利益诉求应对难。随着港产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涉农涉渔、涉法涉诉等方面有了更多利益诉求。连云区着眼于构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式全覆盖基层党组织网络体系,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努力办好民生实事,有效防范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满意度。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三解三促”、“五进四解三转”、“扎根蹲点”、“百家访谈”等活动,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立港区码头务工维权中心、矛盾纠纷咨询服务站等15个矛盾调处平台,每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起。全面深化“法治连云”、“平安连云”建设,在关键区域、重要路段安装“电子眼”,组建警企巡逻队、港航工人联防队等43支群防群治队伍,严厉打击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
“小服务”换来“大和谐”,着力破解便民服务覆盖难。群众工作节奏加快、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使传统服务方式与群众需求脱节,是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又一难题。连云区坚持变坐等“请服务”为主动“送服务”,大力实施“便民服务扩网工程”,加快推进区、街道、村居三级综合服务中心和党代表工作室、党员便民点建设,将服务延伸到村居、辐射到组、覆盖到户。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亲情式”服务模式,按照每个网格100~200户、800~1200人的标准,将“大村居”细分成“小网格”,在每个网格成立党支部、议事小组和党员联系服务站,把党员干部推向一线担任“服务群众专员”,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系统,严格执行“即办件”当场办、“承诺件”限时办、“联办件”牵头办、“急办件”快速办等制度,以“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模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便民效率,以为群众做好一项项“小服务”换来社会的“大和谐”。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连云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