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2013-04-06 08:14曹巧兰
唯实 2013年1期
关键词:惠民设施基层

曹巧兰

更加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曹巧兰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生活、分享文化发展成果,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根本要求,也是江苏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江苏一直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多样多元,也要求我们对如何推进这项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文化惠民工程有效地促进了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都坚持重心下移,把更多政策、资源和服务向基层倾斜,在资金扶持、项目确立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推动了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城乡。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使用。“十一五”以来,省级建成了南京图书馆新馆、江苏广电城、江苏美术馆新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各省辖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着力规划建设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彰显地方特色、服务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建成亿元以上的大型文化设施项目16个。基层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全省现有公共图书馆109个、博物馆182个、文化馆117个、文化站1330个、村文化室15599个,基本实现了“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成90个支中心、1089个基层服务点,覆盖1000多个社区和1.7万个行政村,让群众免费上网,享用优质文化资源。农家书屋建成17158个,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全面覆盖。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99%和99.98%,广播电视行政村通村率达99%以上,有线电视用户数1885.9万户,入户率达到78%,数字电视用户1000多万户,有线网络双向化率达67%。流动文化设施发挥积极作用。近三年全省各地配备成套数字放映设备485套,更新数字电影播放器442台;近年来为基层文化单位免费配送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和流动文化船等70多辆(艘),累计公益性演出2万多场,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

文化惠民举措扎实有效。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从2008年起,我省率先对全省174家重点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当年参观人数就达5100万人次,是免费开放前的4倍。目前,全省已有400多家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实行免费开放。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三送”工程平均每年为农村送书刊80多万册、送电影20多万场、送戏3000多场,基本解决了农村看书难、看电影难和看戏难问题。坚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20年,从最初每年100场逐步增加到现在每年350场。持续开展“百名艺术家百场惠民演出”和“欢乐家园”基层巡演等活动,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和精神境界。农家书库为农家书屋量身出版图书1000多种,其中农业科技类图书250余种,大力发展农家书店,建成农家示范书店90余家,实现“县有书城、乡有书店”的目标。打造江苏讲坛服务平台。利用各级各类讲坛传播科学理论、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求知的愿望。2007年以来,全省形成了南京市民学堂、泰州百姓大学堂、常州龙城讲坛、南通江海大学堂等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讲坛,每年平均举办讲座、报告会、专家咨询等22500场,直接听众近600万人次,间接受众达2800万人次。各类讲坛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出版等方式形成的二级传播率近60%。

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全省各地以彰显地方特色、吸引群众参与为着力点,以政府引导、社会资助、群众受益为运作方式,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影响广泛的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南通的“濠滨夏夜”、无锡的“激情周末”、徐州的“动感彭城”、淮安的“激情广场”、泰州的“百姓”系列活动等坚持多年,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不仅如此,各地还充分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将“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推动百姓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淮安市创办了农民艺术节,宿迁等市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发展文化大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南京、苏州、无锡等地也通过定期开展群众性书画摄影展览、民间工艺展示、才艺比赛等活动,鼓励群众自编自演小戏、小品、地方戏曲等文艺节目,使基层百姓既是文化的享受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日益提高。为不断丰富文化供给,我省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力度,实施《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资助办法》,推出了一批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深受百姓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江苏文艺百花园,也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多样的文化需求提供了良好条件,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同时,全省基层群众也积极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生活气息的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奖中,我省的《回家过年》、《喜搬家》、《我是你的留守妻》等八个作品获舞台艺术作品奖。

文化惠民机制不断创新。在加强政府主导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全省上下大力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运作机制。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2005年,我省率先启动了乡镇文化站建设标准化试点工程,积极探索目标责任制、股份合作制、公有民营制等多种新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该工程荣获了文化部第二届创新奖。南通、泰州等市把村级和城市社区的文化设施纳入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南京推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广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一证多用,使农村百姓能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文化服务。创新激励引导机制。省财政设立了“农村文化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市、县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苏州出台了支持、服务、奖励民营表演团体开展惠民活动的政策,有1000多支民营院团常年活跃在全市城乡。创新评价考核机制。无锡、盐城等地出台了考核办法,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阵地建设、设施设备、运行管理、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等进行综合考评,有效促进了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

文化惠民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文化惠民对于改善文化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民众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把文化惠民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强统筹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文化惠民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文化与传媒支出251.18亿元,年均增长32.21%,高于同期一般预算支出年均21.3%的增幅。在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乡镇文化站建设方面,省财政累计安排9170万元,带动地方专项建设资金2.9亿元;安排农家书屋建设专项资金8700万元,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专项资金1.8亿元,“三送”补助资金1.41亿元;在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方面,省财政结合中央财政累计下达3.71亿元。各地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南京市投入近5亿元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苏州市共计投入40多亿元建设重大文化设施,苏中、苏北也都有亿元文化项目正在建设中。

二、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制约

总体看,我省文化惠民工作亮点频出,很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与江苏“两个率先”的新要求、与群众的新期盼相比,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设施网络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当前我省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中主要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合理两大突出问题。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过大,区域建设发展水平不均衡,总体上是农村文化建设水平还落后于城市,农村文化生活的质量明显低于城市,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差异明显。全省目前还有12.4%的县(市、区)没有公共图书馆,40%的县没有数字多厅影院,有近700万的农户只能通过无线方式收看模拟电视节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落后,规模、布局等缺乏科学依据。农村目前各乡镇都有综合文化站,但是辐射范围和覆盖人群标准不一,有些区域布点明显不足。城市社区文化配套设施未能到位,现有文化设施离居民生活区较远,群众想参与文化活动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场所。

公共文化资源分散、交叉重复,利用效率低。现在,各条线都有文化惠民牵头项目,涉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门不下数十个,多方投入、多头管理,伴以各种形式的评比、考核和检查达标,使基层文化单位把过多的力量集中于形式方面,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很多面向基层的惠民项目在服务功能和定位上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相对分散,利用率不高,形成了数量多、功能单一的小而全格局。基层文化重建设轻管理,缺乏统一、规范的指导和规划,很多文化设施成为参观、检查的摆设。

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比较突出,文化人才队伍和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相对滞后,基层尤其缺少文化骨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文化活动。基层文化单位普遍存在着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的基层文化单位没有一个文艺专业人才,有的想调进专业人才,但受编制影响,工资待遇难以落实,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又出不去,最终导致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素质整体不高。

文化惠民服务的质量水平有待提高。2012年省委宣传部委托南京大学进行的“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城乡居民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调查显示,全省城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达到66.1%,感到“一般”的占28.64%,认为“不太满意”的有4.661%,感到“很不满意”的有0.593%。在感到“一般”和“不满意”的居民中,有63.2%的人认为问题在于“适合居民的娱乐设施或活动太少”;40.1%的居民认为“好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太少”;30.9%的人认为“没有影院、书店或太少”;25.7%的人认为“没有图书馆(室)、文化中心或文化站,或太少”,等等。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文化惠民服务能力

当前,江苏已进入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2011年我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分别达16.5%、13.9%。这些数据表明,我省消费结构正处于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要实现省委在关于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的到2015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20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我省文化惠民工作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已有成绩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整合资源、创新机制。

在设施建设上,坚持重点文化设施与基层文化设施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在抓好江苏大剧院、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抓好面广量大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以便利化、综合性为目标,推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文化设施,重在建设,更重在利用。要坚持建管并重、管用并举,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和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共建共享力度,实行统一标准,进行整体规划,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统筹运作,特别要支持乡镇文化站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电影放映、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为一体的文化中心,提高运行、管理和使用效率。

在服务平台上,实现从巩固传统渠道向拓展互联网、广电网等新兴传播载体延伸。我省到2011年的网民数量已达3685万。人们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巩固拓展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传统渠道服务功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有利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覆盖、高效率和均等化的优势,大力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数字农家书屋”等,着力把电脑屏、电视屏、手机屏打造成文化惠民新平台。

在满足途径上,实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品供给也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渠道。文化惠民活动的持续开展,必然会提升群众的文化需求层次、增强群众的文化消费愿望。而市场可以扩大文化产品的供给,提供更为多样化和更为有效的文化服务。因此既要通过政府采购提供更多更好的免费产品和服务,又要实行政府补贴提供更多低价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和引导群众增强文化消费意识,面向市场、自主选择、享有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在发展方式上,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力量两个积极性的关系。文化惠民在坚持政府为主导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团体、企业的作用。在建立财政投入的增长机制方面,省委《意见》已明确,“十二五”期间“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这对文化惠民的深入推进是极重要的保障机制。实现这个2%,对各市、县(市、区)来说,难度不小。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政策引导、制订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如对我省文化企业推进书城、影院、演艺院等方便群众文化消费的连锁经营业务的,对社会力量兴建公益性文化设施、民营文艺院团参与惠民服务的,给予补贴奖励等,使服务设施建设更加快速全面、服务载体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在服务渠道上,把“送”文化与“种”文化、“育”文化相结合。“送文化”下基层,重在解决基层特别是农村缺什么、群众需要什么的问题,满足的是群众急需的要求。而“种”文化,让群众直接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享有从事文化创造的权利,也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通过长期的“种”和“育”,吸引群众踊跃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从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激发起全社会的文化创造热情,文化繁荣发展才有活水源头。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民众提供广阔文化舞台,充分挖掘蕴藏其中的文化创造潜能,大力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兴办自己的文艺团体,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让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让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责任编辑:钱国华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

猜你喜欢
惠民设施基层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坚定不移抓教育 践行初心惠民生
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惠民生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