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5日,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结束,江北地区成为最大亮点之一,这里将是大芜湖新的战略空间。对芜湖市来说,这是第一次真正实现跨江联动的发展规划,对无为县来说,这是站在县域经济升级的新平台上。
融入芜湖,让无为县获得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块“金字招牌”,以及芜湖市跨江联动开发江北的政策叠加。
“行政区划调整为芜湖跨江联动创造了机遇。无为县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成为新芜湖腾飞的翅膀!”芜湖市委书记高登榜赴无为县调研时专门强调说。从安徽全省发展的格局来看,在《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中,从马鞍山到安庆的沿江发展横轴,与合芜蚌宣发展纵轴的交接点,恰好落在无为县。同时,无为县还是合肥经济圈与芜马都市圈的“双核”交集地带。
“十一五”以来,全国范围内出现新一轮的“省域次中心城市扩张”现象,比如大连之于辽宁、青岛之于山东、宁波之于浙江、厦门之于福建,以及洛阳之于河南,宜昌之于湖北、九江之于江西,芜湖之于安徽同样如此。在这种状况下,与中心城市紧密联系的县域,就具备了经济凸起和政策优势形成的叠加效应。
2012年4月11日,芜湖市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建设江北、推进跨江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对包括江北产业集中区、无为县在内的江北地区,表述为“芜湖市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必须举全市之力加快突破,迅速形成跨江联动发展新局面,实现江北更快、江南更优、全市更强。”
由此可见,无为县已经站在芜湖跨江联动的鼓点上,但要分享发展的机会红利,首先必须是交通无缝对接。无为县规划局副局长杨玉英拿出彩色规划图介绍说:“全市一盘棋,跨江大桥、过江隧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深水港,立体化的交通体系是实现两岸融合的基础。”从本质上说,这是无为县谋划基础设施功能升级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诉求。长江经济带上先发地区的经验证明,跟随跨江交通改变而来的,是要素流动和产业布局的改变。
无为县在芜湖市的空间布局、城镇体系、交通格局中具有战略意义。
按照芜湖市首位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30%。随着芜湖市汽车产业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汽车产业链的大项目布局江北,无为县迎来“车轮上的机遇”。落户省级无为经济开发区的双钱轮胎集团在2012年到资突破1亿美元,就是要素流动的最好佐证。
城镇化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图为无为城南新城正在从蓝图变成现实。
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形态的改变。2012年,千万人口特大城市的芜湖市新规划编制完成,包含无为县在内的城市空间布局,引发无限想象。
在《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的“147”空间结构中,无为城市副中心和高沟滨江新城,将打造成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西部综合型滨江生态宜居城市。按照发展规划,从高沟滨江物流园到高沟经济开发区,再沿高新大道到无为县城南新城,走产城融合之路,将实现以港兴业、以业强区、以区强城的良性循环。这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城市化的“核爆点”,能够引发无为县域经济升级的“化学反应”。
放在长江经济带的竞争格局中来看,无为县2430多平方公里融入芜湖后,芜湖市一方面实现了由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的根本转变,能够最有效地发挥长江优势。另一方面,在人口、空间载体和经济要素上扩大了一倍。“无为更快、芜湖更强”,芜湖市要想赢得与南通、九江、岳阳、宜昌等城市的发展竞赛,只有通过无为县的战略纵深来做大城市规模,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竞争力,真正具备争夺“长江第五城”的底气。
由此可见,芜湖市跨江联动、拥江发展的趋势与无为县转型升级的意愿,恰好相互契合。目前态势下,无为县域经济借梯登高的“机会窗口”已经被推开,接下来的关键就是顺势而为。其中,最大的两块“金字招牌”,一块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注入激发增长的内外合力;另一块是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在创新中锻造新的产业梯队。
2012年,无为县利用外资获得三大突破,全省直接利用外资过亿美元县、引进世界500强、到资过亿美元项目三项共获得奖励资金90万元。从总量来看,全年利用外资总额1.3亿美元,列安徽省县级第五、芜湖市第一。从单个项目来看,双钱集团回力轮胎公司全年到位外资1亿零9万美元,成为无为县第一家年内到资过亿美元企业,也是芜湖市2012年第一家到资过亿美元项目。
到资过亿美元,是无为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横断面,其背后的实质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强大吸引力。无为县通过在产业上借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成功进入全球产业价值链。无为县经信委主任钱广胜对《决策》分析说:“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无为县走出了一条‘大项目—产业集群—生产链条—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就是提升式产业转移的路子。”
这也是无为县正在实践中的产业链招商模式,以无为县传统的羽毛羽绒产业为例,“以产业链条、上下游产品、产业关联度为纽带,重点推进补链、建链、强链等产业链招商三大工程。从单纯的毛片加工延伸到羽毛球,进入到体育用品产业;从羽绒加工延伸到制作羽绒被、羽绒服等产品,从而进入到纺织服装产业。”无为县招商局局长马荣分析说,“产业链延伸的过程,就是经济新增长点出现的过程。”
产业链延伸的过程,也是借助外力与激发内生动力有机统一的过程。以无为县首位产业电线电缆为例,2012年,无为县有电线电缆企业300多家,这些企业中大部分是内生型企业,他们共同支撑无为县域经济实现第一次腾飞。
在借助外力上,通过产业链招商,无为县成功引进电线电缆产业上游项目,总投资6.42亿元的楚江森海铜导体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的同人科技新材料项目,以及下游产业链项目,总投资41.5亿元的智能电谷产业园等。
从同人科技公司所在的省级无为经济开发区一路沿江西行,到达省级高沟经济开发区,“智能电谷”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2012年1月8日,无为智能电谷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40多亿元。“智能电谷项目的正式签约,是无为县开展集群式产业链招商,发展园中园、区中园的一大创新和突破,必将有力地助推全县电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也必将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又一亮点。”无为县县长张祖武告诉《决策》。
在项目投资方——皖江促进会会长、中谷集团董事长殷铖杉看来,智能电谷园区专业从事产业园整合一站式、全方位增值服务,以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终端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能够帮助中国民营企业及国外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实现最高的经济价值。
实际上,在“智能电谷”的背后,是无为县对新产业梯队的锻造,其核心是创新发展。
“智能电谷”所在的省级高沟经济开发区,是无为县的沿江经济重镇,也是芜湖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电线电缆产业的聚集地。
1993年,沈志海创办华海电缆,标志着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开始起步。20年来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群起,形成以高沟镇为中心的企业布局;进入第二阶段是裂变增生,从高沟镇沿高新大道向外扩展,到2003年5月,成功创建“安徽省特种电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完成第一个10年的发展积累。
第三阶段是品牌创建时期。2007年5月,获得“国家火炬计划无为特种电缆产业基地”称号,这一时期,电缆产业的企业家群体形成,悬挂企业家大幅照片的“星光大道”出现在高沟镇。从2009年召开第一次转型升级大会开始,进入第四阶段,产品研发、管理模式、营销模式、融资模式、人才引进以及产业链条的整体转型升级,都已开始向纵深展开。
根据统计,中国电线电缆企业数量已突破一万家,且90%为民营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可想而知。高沟镇镇长周永志告诉《决策》:“在外力倒逼的压力下,必须先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向前延伸到铜材企业,向后延伸到物流、外销和研发等环节,从而衍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7月,楚江投资集团的森海铜材生产项目建成投产,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
对全国四大电线电缆产业基地的比较来看,江苏宜兴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品牌建设,都领先无为县。因此,无为县要想在竞争中赢得领先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变得至关重要。2011年5月,华菱集团收获“中国驰名商标”,这是电线电缆产业集群零的突破,也是无为县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截至2012年,无为县拥有安徽省名牌产品38个,安徽省著名商标23件,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总数位居安徽省县域首位。
在放大品牌效应的同时,是上市融资。到2012年12月,除了明星电缆实现母公司上市外,无为县还没有一家本土电缆产业上市公司。这就意味着从1993年开始以来的整整20年里,高沟镇的企业家都没能在资本的海洋中掌舵。
但改变已经在发生,从2009年开始,无为县已连续四年召开高规格的电线电缆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大会。张祖武告诉《决策》:“比照芜湖市将电线电缆产业确立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无为县实施‘首位产业、首要任务、首位扶持’,构建首位产业发展推进机制,按照用专业化机构和专业团队指导产业发展的思路,建立‘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只基金、一系列支持载体’的‘六个一’推进工作机制,真正做到有任务、有考核、有奖励。”
在政策激励上,钱广胜告诉《决策》:“无为县把领导、指导电线电缆转型发展的工作方式调整到更多地运用政策支持引导加快发展上来,出台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22条,从电线电缆建设项目、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等六个方面出台了28条新规,从税收奖励、兼并重组、人才引进等12个方面对电缆骨干企业予以政策激励。”在专项扶持政策方面,利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开展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借脑引智与政产学研相结合,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已建立产学研联合体50个。
企业家的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以前都是我们催着企业搞专利,现在则是企业家主动邀请我们去帮助申请专利。”无为县科技局局长范新平介绍说,为适应无为县融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需要,无为县科技局以正副局长为组长成立5个小组,把1200件专利申请任务分配到五个组,每组240件,实行绩效考核。年终总结统计发现,2012年全年无为县共申请专利1280件,增长300%。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研究一个地区的经济起飞时认为,主导产业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力;二是形成可持续的高速增长率;三是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按照这三个标准来看,无为县特种电缆产业集群已初步具备起飞的条件。无为能否在全国四大电线电缆产业基地的竞合中创造出转型升级的“新高沟样本”,要在实践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