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驻精彩 让情感在自由中流淌

2013-04-02 07:20陈继朝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汗珠乌鸦青蛙

陈继朝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学生对某些抽象的东西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总结了有关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我行我“诉”——给足表达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它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在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困难的欲望。学生本身是问题情境的一个成分,不能由教师把问题情境“转交给”学生,而是需要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己认清、发现解决问题的障碍,产生想要排除障碍的欲望。

在教学苏教版《乌鸦喝水》时,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孩子的问题很多,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乌鸦到哪里去找水喝的。

我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插图,并问他们通过看图能解决哪些问题。有个学生说:“我知道乌鸦到处找水喝。”我刚准备表扬他不仅会看图还知道结合文字,可他接着说:“你瞧,乌鸦头上有汗珠呢!”我看看图,乌鸦的头上确实有两滴醒目的汗珠,我一下愣住了,“哦?”(汗颜,备课时我倒没在意这汗珠)“对!”(多好的生成!)我接着追问:“看来乌鸦可能确实累坏了,不过你认为这汗珠仅仅是累的吗?”立刻有学生说:“是急的,乌鸦喝不着水,急得满头大汗。”

这就是阅读期待,学生期待着答案,于是我说:“这汗珠究竟是累的还是急的呢?咱们来读读第一自然段,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找出证据。”我在黑板上写上大大的“累?”“急?”为了寻找证据,学生个个埋头读书,动笔勾画,甚至有同座位的开始争论了。

师:说说你的观点。

生:我认为乌鸦是累的,因为文中说乌鸦到处找水喝,“到处”说明它去了很多地方。

师:想象一下,乌鸦可能去哪些地方找水喝?

生:乌鸦可能飞到树林里,可树林里只有树没有水,它没找到水。

生:接着它又飞到了山坡上,可山坡上的草都干枯了,它也没找到水。

生:它又飞到大海边,可海水太咸了,还是没找到水。(同学们哈哈大笑)

生:它飞到了大广场,找遍广场每个角落,还是没有水。

……

师:难怪乌鸦累得满头大汗,原来飞了那么多地方,谁来读第一句话?

(学生不管个别读还是齐读,对“到处”的感悟是淋漓尽致的)

(我将“累?”改为“累!”)

师:还有不同观点吗?

生:我认为是急的,因为乌鸦明明看见了半瓶水,本来应该高兴的,可因为瓶口小,喝不到水,它又那么渴,肯定特别着急。

生:乌鸦说:“怎么办呢?”这说明乌鸦非常急。

师:你能读出乌鸦的焦急吗?

(学生很自然地抓住了“可是喝不着,怎么办呢?”焦急之心跃然纸上)

(我将“急?”改为“急!”)

师:老师糊涂了,乌鸦的汗水究竟是累的还是急的?

生:我觉得乌鸦这时是又累又急。(全班掌声送给他)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看图试背诵,大部分学生已当堂会背)

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抓住了生成便抓住了学生的心。本来我的备课是由教者提出“到处”让学生去想象乌鸦飞过哪些地方。现在一比较,这样的想象是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是为想象而想象。而学生体会乌鸦因有水而喜,因喝不着水而急都是建立在“累”的基础上的,同时一个“累”字也为体会后文中乌鸦终于想出办法之不易埋下了伏笔。

二、给点阳光——留足表达的信心

要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学好,只有建立起这样的自信,他们才会愿意学下去,当他们真的学会了,自信便建立了,兴趣也有了。这里,教师可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每名学生都参与,都感到自己的存在,从而建立了相应的自信。

如:《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文中小鸟与青蛙围绕“天有多大”展开争论,在我们看来天的确无边无际,大得很,但是如果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就又错了。请看下面的对话。

师: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1:小鸟说得对。

生2:我反对,我认为青蛙说得对。

生3:他们说得都对。

(众生哗然,师若有所思,停顿片刻之后,即向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很好,如果能把理由说出来,那就更好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生1:(胸有成竹)小鸟说得对,因为天的确大得很。

生2:(迫不及待)青蛙说得对,因为它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它说的是实话,也没有错。

生3:(按耐不住)它们都把各自看到的真实情况说出来了,都很诚实,应该都对。

师:(点头肯定,竖起大拇指)好!几位同学都谈出了各自的见解和感受,说的都有道理,大家再想想,假如青蛙跳出井口,它会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大家讨论讨论,看谁想得好,说得棒!

……

三、开放思维——给足探究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

“发展人性,崇尚自然”是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理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问题教给学生略作指导或不作指导,而让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自己的方式思考,这样才能发挥学生潜在的个性。

曾听了一节《蚂蚁和蝈蝈》的公开课,教学临近尾声,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蝈蝈笑蚂蚁是傻瓜是有道理的。因为夏天这么热,蚂蚁整天忙着搬粮食太累了,而且它们又那么小,如果累死了搬这些粮食有什么用呢?如果它们会合理分工那该有多好啊!”那位老师稍作犹豫说道:“那么你们认为该怎样合理地分工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它们可以用手推车推粮食。”“也可以像我们小组传本子一样,把粮食一颗一颗地往下传,这样不是就不累了吗?”也有的甚至说:“蚂蚁也可以劳动一会儿再像蝈蝈那样乘凉、唱歌、聊天,然后再劳动,多舒服啊!”“我看过一个动画片,蚂蚁们制造了一种专门装粮食的汽车。”……多么新奇的想法,多么有趣的回答!老师对这些答案均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原先以为只要孩子们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就可以了,没想到孩子们还能提出“要合理分工,合理安排时间”的美好设想。尽管孩子们的意见并不一定正确,有的还很稚嫩,但这并不重要。

可见,我们要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尊重孩子的认识,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创造出宽松的课堂,才能创造出探究的空间,让孩子们的个性化阅读得以充分体现。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汗珠乌鸦青蛙
大扫除
汗珠表情连连看
寻找小汗珠
小乌鸦
小青蛙捉虫
乌鸦喝水后传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签夹
乌鸦搬家
骄傲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