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蜀君
(四川文理学院 外语系,四川 达州 635000)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作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核心问题,语码转换已经在包括人类学,语言心理学,会话分析,语用学等多学科领域中有所渗透.语码转换是指说话时由一种语言转变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它不仅包括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也包括不同方言或不同语体之间的转换.虽然引发语码转换的原因,动机,功能十分复杂,但归纳总结体现在外语教学课堂中的语码转换,涉及两大任务,即学习和交际.由此语码转换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凸显.本文用Poplack建立在变异理论基础上的语言接触及语码转换理论,回顾外语课堂教学实证研究,探讨外语课堂教学语码转换现象,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语码转换发生的原因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20世纪60年代,甘柏兹(Gumperz)通过调查研究提出用社会网络来解释语码转换的原因.费希曼(Fishman)则提出了“语域理论”来解释语言的选择.语码转换是极其复杂的,少数几个因素无法完全解释复杂的现象,不过他们的理论对语码转换现象或多或少做出了一些解释,指出了一定的方向(徐大明,1997).与上述两种理论不同的是帕普拉(Poplack)建立在变异理论基础上的语言接触和语码转换理论.她改变了以前语码转换基本停留在语段层次上的分析,转而将重点放在语言结构的层次上.帕普拉通过调查纽约市东哈莱姆区聚居在同一个街区的波多黎哥移民的讲话特点,发现他们在同一个句子中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并得出了不同于语言学家文莱奇(Weinreich)对该种语码转换的理解.她提出双语能力不高的人是不会熟练地运用如此复杂的语码转换,恰恰是具有高水平双语能力的人才能使用语码转换,句法结构相同的地方最容易出现语码转换(ibid,1980).由于在研究方法上向生成语法学派靠拢,帕普拉的研究结果一时间带来了误会和争议,出现了群起而攻的局面.通过深层次的研究,帕普拉(1993)提出了新的理论,并将语言接触现象大致分成了7种:⑴语码转换,⑵词汇借用,⑶不完全的第二语言习得,⑷干扰,⑸语法融合,⑹语体简化,⑺语言死亡.帕普拉还进一步给出了“语码转换”的定义:语码转换是在连续讲话中出现不同语言的句子或句子片段的现象.这些句子的片段的内部结构必须符合另一种语言的句法和词法规则.如果在一段讲话中,只有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被用到,那么就不能说是出现了语码转换现象.由于场合的转变和交谈对象的改变而分别使用不同语言的现象可以叫做“变体转换”,而不应该叫“语码转换”.在符合标准的语码转换现象中,可以分出不同结构层次的转换现象:句间转换(inter-sentential code-switching),句内转换(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 和附加语转换 (tag code-switching)(徐大明,1997).顺畅语码转换(smooth code-switching),标记性语码转换(flagged code-switching)和成分插入(constituent insertion)及临时借用 (once borrowing)是帕普拉(2004)对句内转换做的进一步详细分析.
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盛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使学生在二语习得中不断接受L2的刺激-反应学习L2.而母语的使用会给二语习得带来干扰甚至阻碍.因此母语是不利于二语习得,进而不能出现在外语课堂上(高军,2007).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改变了这一看法.他们提出,“习得机制”在第一语言习得中占主导作用,而“创造性建构”才是二语习得的必经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掌握的成就越高,他的母语对二语的影响就会减弱.Cook(1991)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学习策略,而不应该把它看作是二语习得的障碍.利用母语来学习第二语言不仅有效而且使课堂交际也更有效率.Auerbach(1993)和Atkinson(1993)曾说过,“适时适当地使用母语,会让学生更加愿意尝试使用第二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二语水平.”
1968年“双语教育法”在美国颁布,双语教育走进人们的视野,从而语码转换的研究也开始由日常生活转入语言课堂.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堂语码转换研究在世界各地展开.利用社会语言学领域语码转换的研究成果,二语习得研究者们用语码转换来指称语言课堂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使用(陈立平,2004).在早先的研究中,研究者认为外语教学课堂应最大限度地使用目标语,为学生营造一种目标语环境.使用母语进行外语教学会侵占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目标语的机会,不利于教学.随着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母语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肯定.2001年,Turnbull和Lamoureux做了一项调查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母语对于管理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甚至不可或缺(衡仁权,2004).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Boyle的肯定和印证,语码转换不仅没有危害,而且英语课堂上使用语码转换的频率越来越高(宋芳,2008).我国作为一个二语习得人数众多的国家,有必要考察在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情况,并结合国外理论及经验研究出适合我国外语教学的理论.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用实证的方法结合Poplack的语言接触理论分析教师对课堂语码转换的态度,特有的语码转换特点,以及在课堂中语码转换的频率与社会因素的制约关系,致力于指导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作为一个二语习得大国,这种中英语码混用现象层出不穷,甚至语码混用已经成为一种修饰,宣传手段.教师和学生更容易使用中英语码转换,许多学者都做过语码转换的深入研究:唐丽萍(2003),黄成夫(2004),黄东花(2004),高军(2007)等.他们的研究有理论性的探讨也有以实证为基础的解析,全面而客观地解释了我国外语教学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刻地剖析了外语教学中出现的语码转换,同时也对外语教学的发展有启示性作用.
本文运用帕普拉语码转换理论解释外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而研究的对象是大学英语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本文采用真实课堂语料,运用录音转成文本的方式对五位教师的课堂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他们的课程都是大学英语,教材均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学生都是大学新生即低年级学生且都是非英语专业,其中一个班级是艺体方向学生.这些因素都会对教师在使用语码转换的频率,时间及原因有所影响.同时也对大学英语课堂如何运用语码转换来促进课堂教学提供参考.五位教师的课堂语码转换包括了帕普拉的三种不同结构层次的转换现象:句间转换,句内转换,附加语转换.本文试图利用帕普拉的语码转换理论从真实语料中来探讨语码转换的原因,影响语码转换的社会因素及其它的教学功能.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五位教师在两周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根据统计当课堂教学进行到15-20分钟之内是最容易出现语码转换的时间点.而且该节课的剩余时间内出现语码转换的次数明显增多.许多学者也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多用于术语解释,重点内容强调,学生注意力的吸引或是课堂内容无法用二语进行解释等情况.无论哪一种语码转换,这一时间点出现转换结点是有其原因的.五位教师的双语使用水平很高,但无论如何在使用第二语言方面都无法与其母语相提并论.当然不能就此说明其英文能力有所缺陷,这是使用双语能力的人都有的经历.文莱奇(1953)提出了合成型二语习得法,即两种语言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习得或者通过第一语言学会第二语言,而合成型在实际中很难成立,为此引入另一个概念:主从型.而学习外语就是要努力从主从型向并存型过渡,但很难也几乎不能达到两种语言水平一样的境界.所以教师是受其本身认知结构的制约,在授课中不自觉地从英语转换到汉语,而不能说是英语能力的不足或缺陷.从教学效果来讲,随着课堂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注意力逐步下降,在课间不如课前,该堂课结束前更是心猿意马.此时教师运用语码转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活跃课堂.虽然这一点在中学外语教学中可行,在大学外语教学中仍然实用.因为对于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刚刚从中学升入大学,而且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需要一个过渡期也需要给他们鼓励而不是压力.在课堂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教师运用任何语言提高教学水平都是可行的.开始上课时教师使用英语把学生带入二语环境中,同时树立自己的权威.随着教学的深入和课堂时间的推移,适时地使用英汉转换,对于调节课堂气氛,,缩小平衡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减轻双方因理解障碍造成的焦虑都有极大的作用(宋芳,2008).
句间语码转换指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分界处的语码转换,两个句子或分句分属不同语言;句内语码转换指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转换;附加语转换就是指用不同于主句的语言表达句子的附加成分.课堂教学中都会出现这三种语码转换,句间转换和句内转换比附加语转换出现频率更高.
句间语码转换多用于转换话题.教师在需要过渡,从一个话题转换到另一个话题往往需要借助语码转换,不仅是一种话题转换的标志也利于提醒学生话题的转变.
例 1:Not only did I lose my joy in answering ques-tions but I also lost my desire to say anything at all in English.With“not only”or“only”placed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ntence,its order should be inverted.另外,除了“not only”之外,表示否定意义的单词或者短语放在句首,也需要倒装.There are many words or expressions which can bring about inversion,can you remember?neither/little/only/hardly,seldom,neither/not…nor,not until,under no circumstances,no sooner...than...,scarcely(hardly)...when...Ok,pay attention to these words and expressions,what can you find out?Yeah,基本上都是带有否定词或者否定意义的单词或短语.这样同学们记忆起来就会容易一些.
句间转换出现在表达语法知识或者晦涩的术语时,初级阶段的外语课堂教学通常从英语转换成母语.上述例子表明教师在讲解英文知识时,绝大部分用目标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目标语.然而在解释一些语法知识或者重点难点,需要学生重视的地方时,往往在用目标语解释之后会用母语进行强调.这一做法不仅没有削弱目标语在课堂中的应用和学习,而且母语的引入会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对一些学习后进生也是一种鼓励,毕竟对于大学低年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考虑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例 2:Now let’s discuss the text structure.关于本篇课文的结构分析,这篇课文采用的是最常用的“a paragraph of a general point supported by examples”.The writer usually starts with a general point,总的观点即主题,中心;Then presents a number of examples to support his point.现在你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每一个段落的general point and their supported examples.
句内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上的使用多是无意识的,而且通常是用目标语或者母语解释更能达到理解的教学效果.例2中的最后一句话,母语中有对应的表达方式,但目标语更简洁更易于理解,学生也从语码转换处了解到文章结构的重点.这种语码转换遵循了最简原则,即便是高水平的双语使用者也无法避免.
很多学者已经对句内语码转换在课堂上使用做了深刻的研究,只要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使用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教师的语码转换能起到调整师生关系的作用,丰富英语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增进师生感情;起幽默效应,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反应表示不满等教学功能(黄成夫,2004).
附加语码转换在本次课堂跟踪调查中出现较前两种语码转换少.附加语码转换多用于约束学生的行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刘永厚,2008).
教学大纲中没有明文规定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使用什么语言,而在实际教学中完全使用目的语是不现实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语码转换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交际方式.学生的水平,课程的内容,文化差异,课堂活动需要等这些实际情况都决定了教师使用语码转换的必要性.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不同,不管是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段还是学生英语水评,都与其它外语教学有差异,语码转换的灵活运用能促进教学,教师也不能因为受二语课堂的束缚而一味地使用目的语.当然,任何使用都有一个度的衡量,外语课堂教学也不能脱离目的语.目的语仍然是教学的中心,母语只是策略性地适时,适量运用.掌握这一点,语码转换对于外语教学就是十分有用且十分必要.
〔1〕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
〔2〕高军,戴炜华.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和实验分析[J].外语教学,2007(1):51-55.
〔3〕衡仁权.国外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目标语和母语的使用研究述评[J].外语界,2004(6):64-68.
〔4〕Poplack,Shana.Variation Ttheory and Language Ccontact.In Dennis R.Preston American Dialect Research.Amsterdam/Phaladelphia:John Benjamin.1993.
〔5〕Poplack,Shana.Code-switching.Sociolinguistic.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he science of language,2nd edition.Berlin:Walter de Gruyter,2004.
〔6〕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204-218.
〔7〕宋芳,张敏.外语课堂教学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2-45.
〔8〕黄东花.语码转换与外语教学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6-118.
〔9〕程丽波,李杰,徐淑娟.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的实证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26-128.
〔10〕刘永厚.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码转换功能的个案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0):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