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究

2013-04-02 15:21杜海云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强国竞技体育运动

杜海云

(集宁师范学院 体育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1 引言

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体育强国“这一概念进入国人视野.开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化历程.体育强国的重点不在于拿金的数量,而在于国民体质的提高,国民体育的参与.从根本上来说,体育强国是国家的目标,是体育战略思路的转移.事实上,也是人民意志的根本体现,时代给予体育人对体育的认知的一系列回应.大学生作为引导时代前沿的继承人,其体育的参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体育强国的目标的实现.而在高校中,实现大学生体育参与的主导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体育课的实施.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推动和体育观的启蒙与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价值与功用为学者们所肯定.然而,面对传统的呆板式的体育“放羊式”教学,其改革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改革不是推倒,也不是走向对立面,而是在吸收原有优点的同时,给予时下形式的一种深刻调整,甚至给予摒弃.

2 大学体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体育课思想观念的偏差不少学者指出,当前大学体育课改革受到的主要障碍来自轻体育、重智育、金牌主义、忽视全体学生的体育,只注意少数尖子的问题.学校运动技术中心论是金牌主义的具体表现.一些人认为学校运动代表队在什么比赛中得了好名次,拿了奖牌就以为大学体育课搞得不错.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但效果并不好,实际上运动技术教的越多,学生学到的未必多.同时,随着体育健康意识的增加,体育课片面的追求学生体质的提高,忽视其主观愿意的情况屡有发生.在大学体育课实践过程中,还特别注意应试教育的问题,针对体育测试或体育测试过关进行的辅导.应试教育容易导致大学体育课过于重视近期目标,而忽视远期目标,只重视少数的“尖子”,使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

同时,大学体育课从整体上来看,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传授是同步的,互相作为依托.然而,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盲目对体育技能的追逐,而忽略体育意识和体育素养的培养.从而,使部分对体育课的认知,仅限于几套简单徒手操,篮球、排球、足球项目的对接.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学生技能的注重,而导致学生仅关注技能,而忽视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技能编排的自我提高.进而,使学生对体育教学目的性产生迷茫,对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缺失,给学习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带来障碍.使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不浓,健康意识淡薄,造成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由于体育课的教学为求升学与学校声誉,过多地强调学生体质或体育成绩的近期效果,而对学生离校后的体育观、体育价值的实现,尚未起到推动之功用,并且,在以教师为中的体育课上,学生常被动地参加授课,机械地模仿动作,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个体体育参与行为过程,设置了一系列的束缚.

3 体育强国背景下大学体育课改革对策

3.1 以终身体育思想为主导

终身体育思想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大学体育课程给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技术层面和知识层面的基础,为终生体育思想的个体执行起到推动作用.终身体育是体育行为和体育目的的结合,也是个体对健康和娱乐需要的履行,同时,也是体育发展与改革,大众健身需要的主导思想.

应以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长远效益为前提,来部署近期体育教学的执行,把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兴趣、爱好、终身体育习惯与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大学体育课的根本目标.大学体育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是协调一致的,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还是体育观念上,只是具体的操作有所差异,因此,要注意协调高、中、低年级体育课程之间的关系.

3.2 促使竞技运动项目“软式化”

竞技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种形式,不但对体能的锻炼,个体体能的一种理性表达,也“野蛮精神”的一种释放.竞技运动体现着社会形式下的公平、公正、协作、民主,是社会规则的一种全息缩影.对于大多数个体竞技运动的参与,能够给予一定的道德惊醒和理性的约束.对个体的社会化以及个体特性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执行中,使竞技体育运动进入课程,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举措.但对竞技运动的运用,要了解其功用和特点,以及相关的手段.针对体育教学目标,对竞技体育运动进行改造,而成为服务于学生个体和国家体育意识的运动手段,淡化其成绩单一强化,使项目本身的竞技性服务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呼唤.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育行为,使学生在竞技意识的参与下,来提高对体育课程的参与,为体育课程自身的推行进行“造血”.

对体育的认知,尚存在探索阶段.直到今天,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理解还仍存在诸多的疑虑.尤其在高校过去的几年中,竞技体育运动作为课堂主要部分,一度成为课堂的主导地位.从而,有着“竞技打天下”的局面.然而,大众化培养模式下的大学,毕竟精英式体育运动者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仅仅限于健康与生活,而并非要参与竞技.因此,竞技运动渐渐失去已有的空间.对已有竞技运动进行改革,则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承接已有的体育模式,我们采取“软式化”的方式,来进行公共体育课的改革.

软式化进程也将促进运动项目自身的多元化发展.使一些过分强调竞技性或远离社会生活的项目而回归.竞技运动软式化的基本要求:第一,运动负荷轻松化,对于那些不适合轻体育需的竞技运动项目,通过软式化的过程使运动负荷强度普遍处于中等以下.第二,难度负荷的简单化,通过一定的方法使项目的保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降低强度、高度和远度.如简易篮球架、垫子的发明.第三,运动形式的娱乐化,软式化进程保留趣味性、游戏性和集体性,同时,不同群体预留各自的发挥空间.

3.3 引“轻体育”进入大学体育课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关注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愿望日益迫切,如何进行体育运动,使体育运动适合人们增进健康,提高生生活质量的需要,对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提出新的要求.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各种富贵病和文明病等社会问题,人们求助于“轻体育”运动,同时,“轻运动”也进入了大学的校园,为大学生群体所应用.

近年来,“轻体育”在国外流行,这是一种不拘形式、不重视输赢,只追求在愉快的运动中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从整体运动形式和内容来看,轻体育有三大显著的特点,首先,运动不拘形式,种类繁多、方式灵活.形式,可集体、可单独、可野外、可家庭、可静悄悄、可音乐伴奏中.种类,可步行、可慢跑、登山、水上、园艺等,一切凭自已兴趣,随心所欲地进行.其次,运动轻松愉悦,不重视输赢名次.锻炼参加者的座右铭“胜负不计较,但求身心娱”.人们在几乎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从事轻快体育活动.运动除健身外,还可净化心灵,怡情养性,消除不良心境.运动时间宽裕,体育消耗低,轻体育在时间要求上极为宽松,随意,可工作间歇,茶余饭后,早晚空闲时间,长时间可长可短、视本人体力、兴致、忙闲具体情况而定.在运动过程中,不追求大的运动量,体育消耗低,太极拳是典型的轻体育项目.

3.4 实现体育课程内容“长效化”

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衔接方面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更应用注重健身方法的介绍与编排,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够在社区生活中有所应用,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与健康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学会灵活的应用体育教学内容向健身方面的转化.

由此可见,体育内容的选择要有衔接的观点,长远的眼光.强调终身体育项目的概念的前提下,在大学体育课阶段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体育与运动相关的知识、运动技能的关键以及体育思想的形成,同时,在培养对体育行为兴趣外,加强学生对特殊的几项产生关注,形成一项或几项优势项目.

在国外,有些类似终身体育活动的概念和提法.美国和日本均全民体育参与,对健康的认识从幼儿启蒙开始,并且形成亲身实践观,敢于挑战大自然.强调对协作的应用与个人的体力,通过体育运动的参与,践行终身思想的实现.

国内也有诸多学者提出了终身运动项目的概念,但仅仅从个别项目来出发,则会影响了学生的体育爱好的培养.实证研究结果证明,多数人总体上最终会稳定在2—3个运动项目来锻炼身体,但选择1个毕竟是少数.

4 结语

高校体育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中枢性功用,在体育强国的建设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从体育教学理念到教学形式与方法都应贴近于现实需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基本指导思想,从长远效益和近期规划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兼顾国家体育观念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实现个体的身心自由.制定不同的特色课程,结合多种形式的体育教程,定个性化、多样化、开放化、无形化等终身体育思想下的大学体育课程组织形式和内容.同时,确定合理的体育课程评价方式,对体育意识、体育观念、体育知识、体育兴趣等方面有所侧重,而不是传统意识下的单一技能的测定.

〔1〕鲍明晓.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张争鸣.论中国走向“体育强国”必须解决的十大难题[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89(03).

〔3〕马春林,刘志民.体育运动与生活质量关系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01).

猜你喜欢
强国竞技体育运动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体育运动
竞技精神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