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蕤,丁 莹
(郑州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从人们的思想观念到决策,从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到产品的设计与营销,都需要创新意识,而产品创新则是旅游产业运营的起点,必须用全新的理念和思路开发具有参与性、文化性、多样性、享受性、知识性的红色旅游新产品,对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开发、推进旅游目的地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河南新县红色旅游为例,分析新县红色旅游产品市场现状及创新的优劣势,从而提出转型期新县红色旅游产品创新策略,以实现新县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品创新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经济学中,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阿?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的“创新理论”.熊彼特提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1].
继创新理论的提出,国内学者对旅游产品的创新进行了一些研究,包括旅游产品类型的调整、,旅游线路的创新与开辟、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整个旅游产品框架结构的发展创新等.黄沛等将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应用于旅游消费结构中,指出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是旅游消费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并从游览产品、娱乐活动、旅游商品等方面进行产品创新[2].张素梅以北戴河为例,指出传统旅游目的地必须创新开发专项旅游产品,才能实现持续创新和发展[3].彭华则强调,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意旅游地文化的挖掘,从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邱文华通过分析当前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因地制宜,二是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三是准确的市场定位,四是发展延伸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五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5].
作为“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河南新县因“红”而厚重,但产品创新开发的滞后性导致其发展面临制约因素.
2.1.1 国家政策支持
在中央确定的“1231”红色旅游工程中,新县被列入全国12个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中《.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以鄂豫皖交界地区为中心,建设“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为主体形象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此外,《河南省发展红色旅游规划纲要》确定指出要将以新县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培育建设成为河南省两大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
2.1.2 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据统计,新县作为全国著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境内共有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达300余处.新县作为“将军县”,豫鄂皖革命根据地首府、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落脚地均坐落于此,留下了徐向前、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等43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素有“将军摇篮”的美誉.
2.1.3 广大的潜在客源市场
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客源来自青少年学生和经历过战争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拥有广大的潜在客源.同时各种政治纪念日和重大活动的影响,使红色旅游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
2.2.1 产品开发单一,缺乏知名品牌
纵观新县红色旅游产品,大多以简单的文字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为主,开发层次低,参与性差单调乏味.而极具特色和开发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仍缺乏合理有效的包装,尚未开发参与性强、高层次的体验式旅游项目,没能形成复合型的红色旅游产品.此外,新县红色旅游影响力仅限于周边范围之内,没能像延安、西柏坡等地形成知名品牌,缺乏旅游精品.而相关旅游企业,大多规模偏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和相应的抗风险能力,尚未建立龙头和品牌企业.
2.2.2 缺乏科学统一的管理,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纵观新县整个红色旅游市场,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市场机制不灵活.高层次的规划、策划、市场开发和管理等专业型人才严重缺乏,导游员、讲解员服务意识和专业知识不足,千篇一律,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展示当地红色旅游文化特色与内涵.
2.2.3 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
新县作为坐落于大别山区的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财政收入不高,加之受自然、技术、交通、劳动力素质等条件的限制,投资环境相对较差,导致缺乏足够的资金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理、挖掘、开发和升级改造.此外,通讯、住宿接待、购物、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尚未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
新县的红色旅游产品创新条件得天独厚,却面临众多现实问题.对此,必须坚持以市场导向为前提,突出特色,“红”“绿”相间,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新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县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对策和方式.
3.1.1 “面”创新——注重资源整合,加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
新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应结合优势地理区位,积极内引外联,实行跨区域合作开发,凸显“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的整体优势.而综合考虑新县所处区位条件、文化底蕴、资源吸引力、目标市场等要素,将其定位为“鄂豫皖红色首府”,突出其精品重点及资源优势,便于宣传与营销.
3.1.2 “线”创新——优化旅游资源布局,打造产品组合
根据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状况,可围绕“一个中心,两条精品路线”来打造新县红色旅游精品——紧紧围绕“红色首府”新县县城这个中心,规划打造县城——泗店——田铺将军故里游和县城——箭河——陈店——郭家河——卡房革命历史文化长廊游两条红色旅游精品线.
此外,基于分期开发和滚动发展的原则,新县将新集镇红色旅游区和许世友将军故里游览区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旅游项目,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将民俗村吴焕先故居、高敬亭故居、白沙关暴动旧址的规划和开发等作为后续开发项目,从而实现渐进式发展.
3.1.3 “点”创新——深度发掘内涵,突出规划重点
根据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新县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应突出重点人物和重大事件.将特色融入精品,以精品展示特色,立足资源优势,初步打造许世友将军故里、分局旧址、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四大红色旅游精品景区.
3.2.1 科学规划,深度开发
新县红色旅游形象定位应依托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以“风云大别山,红绿总相宜”作为整体形象定位,以“苏区首府、千里跃进;将军摇篮、红军故乡;浴血长征、革命老区”作为主题定位,准确反映新县红色旅游特色,深层体现新县文化.
在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可借助一些现代的展示技术如声、光、电等,使展览栩栩如生又富于科学性.除了组织游客参观革命遗址,还可根据当地历史事件记载制作短片视频加以播放,并排练有关当地历史人文事迹的歌舞表演,给游客们以视觉上的真实体验,并可邀请游客们亲自体验参与,真实地再现当时红军与百姓生活的场景,丰富游客们的旅游生活.
3.2.2 红绿结合,混合开发
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相对较高,因此,新县旅游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大方向应依托于境内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将自身打造成为鄂豫皖红色旅游区域的核心景区和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的名牌产品.
同时,新县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的大别山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降水丰富,物种多样,生态环境优良.境内层峦叠嶂,河溪纵横.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开发重点的新县地区,应充分利用其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开发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旅游景区资源,打造茶叶园、银杏园等生态农业景区.依托境内绿色旅游资源,还可开展以采茶、垂钓、摘板栗为内容的田园游、农家乐、自助游等活动,让游客在感受红色历史教育的同时,充分体验回归田园、享受自然的乐趣,按照“以红带绿、以绿托红”的旅游开发思路,坚持红绿结合,混合开发,力争把新县打造成鄂豫皖红色旅游旅游区域的核心景区和省内重要度假休闲胜地.
3.2.3 区域合作,联合开发
新县应加强与周边省、县、市和各景区的联合,构建“大别山地域旅游综合体”,力求形成“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送、线路互通、联点成线、串线成网”效应,并致力于将自己塑造成为“综合体”的核心区域.同时,要加强与武汉、信阳、郑州等主要客源市场,包括旅行社、相关政府部门及景区管理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地处鄂豫皖地带的核心作用.
3.2.4 基础建设,保障开发
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政府必须加强引导,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系,加强旅游相关管理及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也可向其他红色景区借鉴“银发导游”的做法,组织老红军离退休干部作为景区讲解员,从而提升讲解质量和讲解效果,从多方面提供精益的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此外,完善区域内交通设施、提高公路路面质量,适时开通主要客源地市场至新县各大知名旅游景区的旅游直通车,加强对景区宾馆饭店、旅游交通工具等的安全检查,对当地星级饭店、农家特色餐饮包括旅游景区内部的食品卫生进行安全监控并定期检查,保障游客出行安全.
3.2.5 加强营销,创新开发
首先,把握宣传时机,不仅可在国庆节假日等特殊时机充分营销,还要充分把握对红色旅游资源景区的日常、系统、整体的宣传.其次,结合民俗、节假日等举办文化节、歌唱比赛等活动,积极参加各种旅游节庆和会议,充分推介凸显新县红色旅游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此外,要结合不同客源地市场消费者的接受信息特点,运用不同的宣传媒介,包括当地的电视、电台、网络等进行推介宣传.例如2006年,中央电视台《搜寻天下》栏目摄制组专程赶赴新县制作的《寻访列宁号》、《深山老人》、《古道上的毛铺村》3期旅游宣传专题片,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掀起了鄂豫皖革命老区参观旅游的热潮.最后,新县红色旅游景区之间应加强协作,互为媒体,互相宣传,使游客能快捷便利地了解其他景点的信息,从而延长逗留时间.
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是振兴旅游业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作为“鄂豫皖红色首府”,河南新县在红色旅游产品创新过程中,必须紧扣“红色首府、将军故里、绿海新县”三大旅游品牌,科学规划,深度发掘内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才体系;加强宣传营销的多样性,从点、线、面三方面对新县的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提出可行性对策,从而推动新县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2〕黄沛,等.基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旅游产品创新[J].商业时代,2009(6).
〔3〕张素梅,索虹.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创新对策——以北戴河为例[J].市场论坛,2009(1).
〔4〕彭华.关于旅游地文化开发的探讨[J].旅游学刊,1998(1):43-46.
〔5〕邱文华.关于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的若干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
〔6〕徐仁立.中国红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7〕侯冰.新县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 分析与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8).
〔8〕王忠武,梅毅,戴木才.开发“红色旅游“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9):24.
〔9〕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与创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10〕魏小安,冯宗苏.旅游产品的基础、条件与创新[J].中国旅游年鉴,1991(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