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英
(集宁师范学院 幼师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探索
赵晓英
(集宁师范学院 幼师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因此高校应当有效改革教育体制,让教育真正作用于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改革;教育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教育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对他们心理疾病的防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明确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养成较强的自控能力及耐挫能力等方面进行的.
唐柏林的《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中提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积极适应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情绪情感教育、坚强意志教育、健全人格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心里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
我国各大高校很早便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应当与时俱进.目前,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原有的内容,还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咨询等方面.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已经趋于成熟,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育环节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无法实施,这一领域发展仍然缓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已经试行了很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仍然突破不了.对大学生的教育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同步更新,开拓出更多的教育方法,将创新理念融入教育的每个环节.
2.1 对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创新
2.1.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中,人们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分离,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全面否定个人需求.然而,每个学生毕竟是个体,他们有自己的需求,只有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有效结合才能真正让每个学生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让教育理念有效为学生服务,因此,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当将学生放在第一位,一切教育过程都应当以学生的需求及发展为出发点,在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发展真正受益.
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也应当是发展的,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规律.现代高校的教育理念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落实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出发,让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2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理念
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再将经验运用到实践中,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是具体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法.因此,实际工作中,应当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个环节,从学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双方面着手,让教育理念生活化,更贴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2.2 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创新
2.2.1 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较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基本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基本形成,有较鲜明的是非观.在生活中,大学生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因此,高校教育应当深化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让大学生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健全的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大学生应当有适度的自我接受意识,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客观评价;其次,应当有较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对自己有信心,努力克服缺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自己强烈的进取心;最后,大学生应当有一定的集体意识,在生活中学会配合,学会妥协,尊重他人的意见,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我.
2.2.2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以学习为主,他们要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更要学习各种与人交流的方式,因此,高校应当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索性学习.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2.2.3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正常生活的有效保障,因此,高校应当培养学生妥善与他人建立交往关系,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的联系,并可以有效对外界的信息吸收,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应当遵循平等、相容、互利等原则,同时也要注意人际交往的方法,与人交往时首先要大方、坦然,给人真诚、礼貌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充分展现个人魅力,博得他人的好感与信任.
2.2.4 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创新
第一,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大学生的品德,在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一个人在和谐、优美的校园中,可以很好的缓解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思想发展,情感可以得到有效的安抚,保障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时空条件.因此,高校应当科学布局校园,将美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对校园环境做出整体布局,让校园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使学生始终处于校园的积极影响中.
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高校应当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当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调节的方法.
第三,建设有效的就业指导中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高校生都有因为就业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不理想,表现自卑、畏惧、依赖、烦躁.
大学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过渡时期,让学生在专业的学习后实现社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目标.因此,高校应当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关注就业率,应当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大学生培养独立的自我意识以及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让学生用于面对挫折与逆境,在实际问题中,学会冷静地分析问题.
第四,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网络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当今社会,大学生接触网络更为密切.因此,高校应当有效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与兴趣,构建更多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设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专题,让学生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更快的发现、分析、解决自身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再根据理论指导实际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发展,然而,开展这项教育工作必须始终遵循基本原则,都应当坚持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可以有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在完整的以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才能正确把握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最终构建出符合我国高校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模式.
3.2 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这是教育工作必须明确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不够成熟,因此,只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构建适合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
3.3 注重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指出奋斗方向,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不因为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个人成长的偏差,从而远离社会的主流发展方向.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才能让高校的教育更为完整.
3.4 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利于个人提高自我修养的内容,而且也更为重视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结合,对社会责任也更为看重.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适合中国人作为行为方式的指导与标尺.
如今,很多高校生崇尚西方的思维模式及生活方式,却没有考虑到是否适合我们自身的发展.因此,高校的教育应当更加注重推崇传统文化,让更为有利、适合的本土化文化影响于大学生的发展.
我国高校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我们不容忽视的是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于初期,还有很多问题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生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多,因此,高校应当更加重视高校生心的理健康问题,有效改革教育过程中的传统思想和方法,让教育真正作用于大学生,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1〕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
〔2〕孙英.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3〕黄赐英.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02).
〔4〕刘正荣,陈家麟.论科学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02).
〔5〕陈华.527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
G641
A
1673-260X(2013)11-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