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珊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新建本科院校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探析
侯晓珊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针对班级管理的突出问题,依据班级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提出了班级管理的对策,对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建构班级培养模式,促进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任务的完成进行了分析,使得班级管理朝着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班级管理;管理效率;培养模式
高校中班级是高校进行大学日常教学和教育管理最基本、最核心的组织形式,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活动开展的重要组织载体.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外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心理因素的转变和时空条件的便利,都促成90后大学生他们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会是高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班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科学创造性地加强班级建设和效能管理对高校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1 班级凝聚力不足,学生普遍认同感较差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各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文化差异,学生沟通和适应能力较差,学生对班级集体事情漠不关心,大家普遍都关心自己的利益,这样就导致学生对班级认同感较差,班级凝聚力较差.
1.2 班级学习氛围不浓,学生上进心缺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着巨大变化.大多数学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父母溺爱,导致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着他们的价值观.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上进心不足,导致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不浓.
1.3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班级正能量不足
高等院校中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这些层次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学生只能通过形成非正式群体的途径来满足这些需要.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建立有较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自然形成的特有势力,这些势力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小圈子和“帮派”势力,影响和控制班级整体发展趋势,严重制约班级的班风和学风.
1.4 学生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标榜作用较弱
由于扩招等原因,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整体素质不如老牌本科院校,一个班级学生干部占到学生总数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班级人数众多,学生干部职权分配不均匀,任务和职责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干部得不到锻炼,大多数学生干部没有起到标榜师范作用,给班级带来不好影响.
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班主任在处理和管理班级日常教育事务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班级一些基本原则进行班级效能管理,打破传统角色定位,让每一个同学性格和能力都能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要科学地进行教育和指导,必须遵循以下几个班级管理原则.
2.1 教育管理和自主管理
教育管理,是指教师把班级学生教育工作和班级学生管理工作辩证统一起来,管理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做的好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用自己好的榜样来影响学生.自主管理,是指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增强班级同学的民主意识,切实保障班级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和权利,必须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的监督,不搞一言堂.自主管理要充分发展和完善各种学生组织,建立学生代表制度,逐步扩大班委会的组织权限.
2.2 平行管理和个别管理
平行管理就是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班级全体同学集体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别同学,以达到目标管理原则的方法.个别管理是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同学个人直接影响班级集体同学.班级学生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有着集体目标、规范、荣誉感,无不在教育和影响着集体中的个人.切实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要把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管理效果.
2.3 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
纵向管理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随各年级的逐级递升呈现连贯性和阶段性的管理.管理者要从整个大学阶段班级工作的全局出发,加强纵向管理,以实现本科班级管理的总体目标,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横向管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要具体到各个班的管理者,要教育学生不仅有强烈的班级意识,还要有年级意识,院系意识,学校意识.要支持大学班级之间的友谊交往.要适当开展同年级的联合活动,也可组织友谊班等等,从学校行政来讲,要加强年级的教育、教学和教导工作的管理.
2.4 激励管理和磨砺管理
激励管理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班级表现良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和赞赏等评价方式,以激励班级同学积极向上.磨砺管理,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班级表现不好的同学给予批评和纠正,磨砺其意志品质.在班级日常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激励管理要适度,强化学生行为教育,切不过度,过犹不及.磨砺管理同样要适宜,一味的批评指正学生,同样也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学堕落“破罐子破摔”等情绪.因此.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激励和磨砺相结合,苦中求学和乐中求学相结合等,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3.1 以“章”为纲,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以“章”为纲,以班级管理制度为纲,班主任要建立健全班级各项管理制度.班级制度建设对于构建和谐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加强班级制度建设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化管理对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促进良好的班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引导班级全体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中来,让同学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召开民主会议,讨论制定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应包括团支部工作制度、班委工作制度、考勤制度、学习竞争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奖助学金评比办法和文明宿舍评比办法等.班主任对班级制度监督得力、落实到位,多数学生是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的由“他律”发展为“自律”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化管理能力,让我们的学生终身受益.
3.2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自觉遵守班级规章制度,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班级管理主要是依靠学生管理自己,学生管理班级,学生真正意义上地由“要我学”的转变为“我要学”,也就是让学生自主管理自己,提高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班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使其参与班级的管理并进行自我管理,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而要发挥班级的自控功能,必须提高班级成员的自控水平,即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行班务自治,这是班级管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1].因此,班级管理就是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班级事务管理人人都做,自己的责任自己负责承担,强化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丰富班级管理角色,让更多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承担事务,服务班集体.切实增强班级同学的合作意识,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锤炼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并让学生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自己、管理他人,使“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
3.3 以传带帮,抓好班级干部队伍建设
以传带帮,就是班主任传授班级干部管理经验,带领班级干部做好班级工作,帮助班级干部管理班级工作.班级干部是班级管理的最直接管理者,班干部同学和其他同学生活和学习都是在一起的,身份、年龄、兴趣和爱好类同,存在群体性特征,他们直接相互影响,起到的作用远远超过班主任作用.因此在班干竞选中一定要公开公正,充分发扬民主,让同学们自己选出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和综合素质过硬的同学担任班级干部.班主任在指导班级开展各项工作时候,不要面面俱到,应给班干适当的空间,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自觉能动性.工作结束后,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共同提高,促使他们成长成才.“传帮带”,能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团队,能形成和谐、互助的班级文化,推动全体学生成长成才.班主任要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统整,并落实到班级管理当中去,使得班级学生在“传帮带”中展开行动式学习,在相互作用中成长.
3.4 因势利导,发挥班级非正式群体积极力量
因势利导,根据班级发展趋势,利用非正式群体积极因素,向有利于实现目的方向加以引导.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大都具有某种被其他成员所佩服的能力或性格,他们的行为,对整个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和规范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充分发挥核心人物的作用,有利于引导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方向”[2].对于既是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又是班级班干或是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等组织的骨干,要先做其工作,交代任务,明确责任,使其发挥在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作用.对于那些是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不是正式群体组织人物,要通过教育转化,充分发挥其才能,委以重任,让其转化为正式群体,努力使其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与班级正式群体一致.
3.5 “四位一体”,建构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四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即校级管理者、院级管理者、班级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干部和党员同学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校级管理者是院级管理者和辅导员班主任的领导者,全面制定院部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宏观把握各院部的班级建设方向以及督察院部班级管理工作.院级管理者,是班级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直接指导者,具体指导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运行,细化班级管理者辅导员和班主任职责,落实班级管理者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任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目标管理的责任者.学生干部和党员是连接班级和辅导员班主任、院部管理者的桥梁,是辅导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得力助手.以上四者,四位一体,缺一不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不断提高四者的管理水平,强化教育管理工作,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促进班级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推进班级建设的整体、和谐发展.
〔1〕李晋鑫.谈爱心教育和健全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的作用[J].现代技能开发,2000(4).
〔2〕赵镝,蒋雯.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机制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G647
A
1673-260 X(2013)10-0184-02
“影响高校辅导员管理效能因素及其对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2011sk00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