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创新途径探析

2013-04-02 07:0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困难

张 媛

(苏州科技学院 传媒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一直是中国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一问题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等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心.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得到重视的原因就是由于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仅关系到的是学生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学生作为国家教育体系和人才补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问题也会最终影响到整个高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人才供给的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国家已初步构建了以“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通过这些体系的支持和资助,能够有效的帮助贫困学生解决一些现有的急需解决的经济或者生活困难.尽管如此,但是在资助贫困生教育的过程中,这些仅有的体系不足以支撑整个事业的发展.本文也就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内在原因进行探析,寻找到构建完善的资助模式的创新途径.

1 目前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了对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投入,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贫困学子的“读书难”问题,但资助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1 认定标准不够科学,资助对象较难界定

在我国2007年前的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一般界定为五分之一,随后在2007年后这个比例上升到了35%左右.因为比例的变化,就对经济贫困学生的界定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这样情况下,就将困难生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了三个不同的等级,分别是困难、较贫困、一般困难这三个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分别可以给予不同标准的资助.对于如何评定学生的贫困程度,一般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是:(1)这些学生多出身于务农家庭,家中主要劳务人员是以务农为主,家庭人数较多,主要劳动力不足;(2)还有一些是出身于城镇家庭,但是家庭中主要劳动力一方或者两方都失业或者下岗或者无固定工作,没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仅满足最基本生活需求,仅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的要求.[1]对于中西部地区这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来说,贫困学生大多数是来自于比较贫困的市、县、区.但是在实际评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具体操作的困难.因为没有统一和规范化的标准来评定,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这样就会在实际评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学生为了获得资助的情况,而刻意地夸大了自己的贫困程度,这样就会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失误,缺乏监督和约束.这样的不足和缺陷实际上会影响这个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发展,不利于体系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1.2 忽视平衡,重经济资助轻思想教育

在我国目前高校的贫困生的资助活动中,存在的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在资助方面存在片面性,片面强调了经济上的资助忽视了心理建设方面的配合和支援,这样会造成物质得到满足但是精神状态不能跟进,这在实际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育的发展.在目前的高校学生中,与经济贫困一样需要重视的一部分人群就是心理贫困的学生,这些学生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由于经济贫困引起了心理上的压迫感对他们的影响更远远超过物质贫困造成的伤害,这样的问题不得到重视,将不利于他们的整体身心的发展[2].

通过在高校中的问卷调查以及随机采访等调研发现,在目前的大多数的贫困学生的生活中,他们都能够清晰认识自己的生存状况,采用积极进取的状态来实现自尊自强,来促进自己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面对自己的现状,他们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消极逃避或者采取消极厌世的态度,这样就会造成他们与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隔绝感,自己孤立自己,不能有效融入社会和集体生活,自怨自艾,不思进取.[3]有些同学选择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也有些同学选择爱慕虚荣,不顾家庭实际经济条件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因此,在关心贫困学子经济状况的同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能忽视.

1.3 贫困生的勤工俭学渠道不多,勤工俭学岗位不足

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维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解决自己的危机,这种方式既能保证学生的经济生存,又能提高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提前增强社会实践的技能.但是,目前在许多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的岗位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数量和渠道都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会依靠中介机构或者凭借自己的关系去寻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勤工俭学的岗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利益又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甚至还有时候会出现学生上当受骗的情况,因此,增加必要的岗位也显得十分迫切.

2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的创新途径

2.1 统一标准确定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机制

要保证高效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行为有效开展,最根本的也是要确定有效的认定机制,分清楚什么样的学生是资助的范围和对象,根据不同的分类,分别给予什么样的资助,才能有效、公平、合理的资助学生,保证各方的需求得到满足,保证国家和社会的资源真正有效的落在了实处.

根据我国目前高校的经济贫困生的认定机制来看,主要是分生源地认定和高校自身认定两种方法.这些认定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容易造成机制漏洞和资源浪费,并且因为监管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得到改善和发展,在加强认定机制方面,需要作出的努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方面:通常国家奖、助学金评选主要由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因此要明确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并对其行为制定具体明确的奖惩措施;其次是要完善监督机制,每学期末由班级全体学生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情况进行测评,因为大学生平时大都生活在集体宿舍里,对同学的日常开销情况比较了解,这种方式能够掌握到真实情况,以此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困难情况的监督和考核.

二是在生源地方面:对于生源地的经济困难学生的监督实施有效的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要强化这一监管机制,就需要学校、社会和当地政府的有效配合,首先需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所需要资助的学生的具体的家庭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地位等做出有效的调查分析,确定学生情况属实,没有虚报和夸大;学校在与政府做好有效的了解和沟通之后,再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评定和认定工作,多位一体,重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保证生源地认证的真实性和公正性.[4]

2.2 重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资助

一是重视思想教育,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资助贫困学生的过程中,一定需要重视的就是思想教育的跟进工作,不能片面强调经济支持和忽视了精神支持.在部分经济贫困学生的生活中,由于受到经济窘迫的现实生活的压力和周围的诱惑,容易造成学生面对金钱和物质而迷失自己原本的生活方向和生存信念.客观的贫富差距问题和城乡差距都会加重他们的思想负担.这些学生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型和定性的重要时期的他们,很容易偏离正确的价值观方向,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这样就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百害无一利.因此,在重视贫困学生的资助时,一定要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输入给他们.让他们正确的认识到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不气馁,不妥协于现实,勇于进取和追求,积极为社会作贡献,创造更加有价值的人生.

二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健康和积极的人格是促进人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指标,人格实际上是一个人心理的各种指标的综合,是反应了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自己心理各个层面以及精神发展状态的综合体现.健全的人格是高校学生在未来是社会竞争中和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由于经济贫困学生受到现实生活的制约,在一定层面上会出现较为孤立、忧郁、敏感的人格特征,这些较为消极的人格特征长期发展,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要重视他们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具体做来就是需要高校重视人格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教学讲座和心理培训,向他们灌输积极健康和向上的生活理念和精神动力,宣传积极正面的实例,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另一方面,可以系统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有一些异常表现的学生,及时进行沟通和谈话,促进他们的积极转变.

2.3 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技能水平,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

按照国家相关的文件和政策,重视贫困生的勤工俭学是一项长期和持久的工作,要保证经济贫困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自强不息,自尊自爱,就需要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工作岗位.

在这方面的建设上,高校可以通过增强对这些经济困难学生的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实际技能和工作能力,同时,为他们开辟更多有效和安全的工作岗位,大力发展校内和校外的勤工俭学岗位,保证学生们能够有效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才智,在必要的工作岗位上,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实现自给自足.对于高校而言,在可以利用的资源的范围内,需要不断发展和拓宽勤工俭学的领域和范围,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技能的学生,设置不一样的岗位,满足更多不同学习领域和专业的学生在勤工俭学工作方面的要求.将学生的才能和学校现有的资源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有效的结合和利用,实现双赢.

总结:通过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创新探析这一方向的研究,本文已经了解到了目前各高校在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并深究了其深层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能对未来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阮宇.高校贫困生新资助体系的创新构想[J].中国林业教育,2008(3):38-40.

〔2〕牛东旗,王玉翠.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探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39-40.

〔3〕牛东旗,王玉翠.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探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39-40.

〔4〕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24.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