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竹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随着古城旅游开发的兴起,很多学者致力于古城的研究。在如何开发古城方面,学者们存在不同的观点,是否要将古城进行完整的保护,把原住居民全部迁出,即“空心化”,学者、专家的意见不尽相同。阮仪三等学者认为,“空心化”是保护古城的有效手段,原住居民迁至周围新区后,能对古城的建筑进行完整的保护[1]。江五七等学者则提出了“部分空心化”的观点,他们认为可以留住部分可信赖的原住居民,保持古城的“人气”和“生气”。而李苏宁等学者反对“空心化”,他们认为“空心化”开发虽然从表面上看保存了古城,但却让古城失去了生命力,因此他们主张让原住居民继续生活在古镇区[2]。
古城不同于某些历史建筑、历史园林或一般的古迹遗址和文物,它是文化积累的浓缩和精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因此,古城的开发不能离开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作为载体展现了古城的独特魅力。然而,古城的空间布局是其历史遗存的精髓,是开发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开发也是保护的有效手段,所以开发过程中注意保护古镇的原有视廊,保护原有视野的完整、和谐与统一。
城市肌理是城市空间形态的表征,表现为城市物质环境鸟瞰的整体视觉效果,受到自然力和人工力的双重影响。具体而言,城市肌理不仅包括建筑形态、街道体系、花草树木,还蕴含了人们的风俗民情、宗教文化、行为道德等人类文明。中国很多古城因其有序的街巷布局,古朴的建筑色彩,深厚的文化底蕴,呈现出独特而丰富的城市肌理。吴良镛教授曾说: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对他的整治与改造应顺应原有的城市肌理。不可粗暴的大拆大改,否则城市失去了史迹。
湘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重庆接壤,自古就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汇聚湘西的沅水、澧水中上游及其支流,是通往重庆、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区的重要水路。便利的水运交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带来发达的商业贸易,孕育了大湘西大量繁华的古镇,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而近现代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和闭塞险要的自然环境,使湘西古镇得以遗存并保持原有风貌,比如凤凰县的凤凰古城(沱江镇)、阿拉镇,龙山县的里耶古城(里耶镇)、洗车河镇,永顺县的王村(芙蓉镇)、老司城,泸溪县的浦市镇,花垣县的边城茶峒(边城镇),吉首市的乾州古城(乾州镇),慈利县城的江垭镇,怀化市的洪江古城、黔阳古城、高椅古镇等等。
湘西古城的共性是,都具有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和浓郁神秘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较完好,城市肌理相对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但是,由于在开发过程中,没有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进行合理规划,导致众多古城存在同质化的问题,特色不强,主要以明清时期的城市风貌和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为主题,没有挖掘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而造成知名度不高,造成主题重复,产品单一,相互之间替代性较强,缺乏亮点与特色。此外,古城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也是一大难题,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跟不上,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城市肌理的各要素要协调,人类活动要与自然要素相协调。古城的发展受到现代文明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使建筑形态、生活观念、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城市肌理强调自然与人工的协调,在进行古城开发和建设时,要综合考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当地居民需求。比如,丽江古城在开发中为了使周边环境清静幽雅,大力整治狮子山区域,彻底拆除其山脉的现代建筑,同时,积极改善古城卫生、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帮助当地居民修缮民居,完善便民服务中心等服务网络,建立了协调的人文环境。
古城能够在历史沉淀中保留下来,说明其城市肌理尤其是建筑形态具备一定的优势或特点,所以必须在开发中延续这种建筑形态,保持完整性和真实性。尽可能的保存建筑物所展示的高度、色彩、体量、立面及建筑的尺度比例,以及道路、街坊、花草、树木等等。“修旧如旧”、“存古、复古、创古”都是目前古城保护性开发的举措,但是,真实、完整的开发,不是简单的修缮、改造和重建,要把握城市肌理的脉络,延续古城的建筑形态[3]。比如,平遥古城在开发过程中,城墙和各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加上城内原有的古寺、市楼、街道、民宅,保持了原有肌理的和谐、统一与完整。
城市肌理的连接或延续,需要把各类要素组合成一个模块,包括互补的或有差异的,如果失去了互补性或差异性,那么相邻的要素不能增强,也不能有机组合成一个主体。但相邻或相互作用的要素必须具有相似性或协调性,才能较好的组合起来。古城内部各要素在开发过程中,要体现功能互补的原则,由点连成线,由线成为面,整体协调一致,各项功能完善。古城的空间布局,是古城历史遗存的精髓,在不破坏空间布局的前提下,要统筹兼备作为旅游景点的各项功能。刘德谦曾提出,古城保护性开发,可以效法生态保护区的三个区域(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办法,把它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兼顾当地居民、旅游者和景区管理部门的利益与需求[4]。
洪江古城历史悠久,自古是驿站和商埠,距今已有3000年文明历史。曾经聚集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商人,有18家报馆、23家钱庄、34所学堂、48个半戏院、70多家客栈,上百个作坊和店铺,由于其以“商”文明,一直以来被称为“洪江古商城”。 洪江古商城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民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脉络,各个时代特征明显的建筑和商业业态分布其中,古商城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如窨子屋、寺院、镖局、钱庄、商号、洋行、作坊、店铺、客栈、青楼、报社、烟馆等共380多栋,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古城地处沅、巫两水交汇处,三面临水,是中国现存唯一的拥有如此大体量的山水古城,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罗哲文教授称颂其为“一幅直观明、清、民国社会市井全貌的明清上河图”,是我国保存下来最完整而、内容最丰富的古商城之一,堪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5]。
1.尊重当地居民需求
洪江古商城作为“活化石”,一直以来居住着许多原著民,很多人是当时洪江商业巨贾的后人,是洪江商文化的传承者和见证者。开发中要综合考虑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需求,与古商城改造的协调问题。通过创造优雅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建筑形态和浓郁的历史氛围,共同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提供休闲、观景的去处。将目前荒废的沿江码头按古商城风貌重新打造,在改造过程中为拆迁居民提供更宜居的生活环境;古商城内部的原著民也有改善生活,追求现代享受的权利,所以在保持古商城风貌及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开展保护性修缮古建筑的同时,对内部进行现代化的改造。打造滨水氛围的生态公园,改造历史气息浓重的古城建筑群。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从主入口进入后,在码头展示区进行空间转移,两者进行分流。旅游者进入古商城内部,当地居民在码头周边的休闲空间,可进行晨练、散步、喝茶等日常休闲活动。
2.恢复水运轴线
城市肌理既是历史记忆,也是特色所在。洪江古商城与其他湘西古城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洪江的兴起是因水码头而兴旺,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古码头已经基本消失,这对于整个古商城的文化价值和开发价值来说,影响巨大。古商城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需要恢复古码头的盛况,并要与古城内部的联系起来,通过增加文化设施和商业设施,使码头成为古商城标志性建筑群和重要的轴线,凸显洪江古商城的城市肌理特色。重建后的码头呈现大尺度开敞空间,展示明、清时期不同历史文化元素,分别建成辰沅码头、武宝馆码头、福建码头、江西码头和贵州码头,体现不同地域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和商业态势。
3.完善功能布局
在功能布局上,延续古城港口的整体布局,真实再现古地图所呈现出的古商城清代格局,以“码头+商业+会馆”的空间结合为核心,形成纵横两条脉络,将古城由外到内依次为缓冲区、休闲区和核心区三个区域,承载旅游者服务、商业休闲、文化展示等功能。缓冲区为古商城的主入口服务区,为游客提供停车、购票、咨询、导览、卫生间、寄存等服务,建立入口形象广场。休闲区为主入口服务区与核心景区的“隔离带”,由古码头观光区、文化表演广场和商业街组成,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主题购物、餐饮娱乐等商业配套功能,也能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等服务。核心区为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及恢复的重要区域,使古城的核心建筑不再受现代化建筑的文化侵蚀,形成古城建筑群的外围文化保护层,完善古城文化体系。伴随地形的错落,高大的窨子屋会馆,鳞次栉比的商业街,沿江的休闲、绿化,形成层次错落、灵动起伏的立体景观。
[1] 阮仪三,邵勇.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与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1).
[2] 张冬婷,邱扶东.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 2011,26(3).
[3] 白羽.河流沿岸的城市空间肌理生成与规划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4] 李小波.理性看待古城保护与开发[N].中国旅游报,2011-08-10.
[5] 李建华,胡叶.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商业研究,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