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问题的实践经验与前景

2013-04-02 06:05杨晓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5期
关键词:问政舆情网民

孙 友,杨晓辉

(1.赤峰学院 院长办公室,内蒙古 赤峰 024000;2.赤峰学院 网络与信息管理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推动着人类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以无穷的智慧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文明,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网络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并已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随着互联网在政治领域的影响不断深入,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也越来越多在被关注、被研究.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匿名者,数以亿计的网民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匿名群体,正是由于匿名的声音受到较少约束,网民更能真实并及时地表达意见.借助于网络平台,政府决策部门能实时了解到公民的真实想法,客观真实的民意更容易被纳入政府决策体系.如此一来,网络成为了沟通民众与政府之间的重要纽带,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开始重视网络舆论的力量,网络问政因而兴起.

1 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时代解读

由于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网民数量也呈逐年增长趋势.互联网以其快捷、方便、存储量大等优点,使得网民的活跃程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程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7月19日在北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1].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网络正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着深刻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于通过互联网了解社会变化、关注国计民生、表达利益诉求,这就对传统媒体形成了一个极大的挑战.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虚拟社会”的产物,在公共管理领域尤其是在政府管理这一方面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网络不但削弱了集权控制的能力,促进了交流的平等、言论自由和政治公开,打破了信息的垄断,瓦解了统一的舆论,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民主参与的成本、提高了民众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2]”因此成为实现个人民主权利实现的首选途径.这种权利使得中国人开始注重指向个人权利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网络以其自身传播特性顺理成章地成为实现上述民主权利的路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网络意见既是群众表达个人指向型权利要求的自然形态,又是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形式.[3]”网络问政已经成为传统的和现实的民意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中国人民民主意识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2008年被认为是中国网络问政的元年.在这一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相继触网,和广大网民在线上交流.同样是这一年,广东省首掀“网络问政”风暴,2008年2月3日,时任省委书记汪洋与省长黄华华以政府公职人员的身份共同发布《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信中指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使我们之间的直接对话、平等沟通成为可能”.

此外,网络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和互联网本身具有的虚拟性、隐秘性、随意性等特点,以及各种网络论坛、微博、blog、wiki等个人网站的出现,使得草根阶级也拥有了话语权,人们在选择信息与反馈信息上也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人们不再遵循以前传统媒体所提供的单方面的被动的接受信息模式,而是愿意通过网上这类渠道表达自己的个人想法.正因为此,如何强化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正确、积极的发展是我国政府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管理问题.

2 内蒙古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的实践经验

如果说2008年是中国的“网络问政元年”,那么2012年就是中国网络问政的“推动年”.从当初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全国各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网络化”举动,持续推动着我国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的大步伐前行.2012年9月23日,第三届“中国网络参政问政研讨会”在广东惠州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同追溯中国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之路,既感叹时光荏苒,又不禁为我国网络问政新纪元而击掌叫好.从网上信息摘报到实名微博,从在线交流到全方位的网络问政体系,中国不断探索和实践着网络问政的新模式;民共建、民共富、民共享、民共乐、民共治的理念雕刻了网络时代的新式政治样本,正在网络问政的跑道上奋力向前的精神见证了国人的政治勇气.网络文化的强势发展势头影响着全国文化的建设水平,4亿网民的思想活跃程度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政府在网络上倾听不同的声音,既是胸怀的体现,也是包容的体现,更是民主作风的体现.

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蓬勃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内蒙古的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触网”,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掌握公共权力的领导干部纷纷上网,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王四新说:“越来越多的官员上网,表明领导干部更愿意听真话、查实情,执政风格越来越亲民、自信、开放.”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认为,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深刻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

以目前办得较有影响力、在网络问政方面敢为人先的内蒙古新闻网(www.nmgnews.com.cn)为例,可以将内蒙古在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的实践经验概括为以下三点:

2.1 创新了政治沟通方式

内蒙古新闻网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重点新闻网站.从理念创新到技术创新,内蒙古新闻网初期投资近500万人民币,拥有独立的服务器和内容生产、发布等软硬件系统,通过严格的试运行测试,于2003年11月26日正式开通,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省级新闻网站.2010年5月,内蒙古新闻网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整建制划归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同年10月,根据发展需要,网站调整了内部组织机构,聘用了环节干部,开展了工作人员考录和双向选择工作.在精炼队伍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舆论引导,保证了网站平稳高效运行.2010年10月15日,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搬迁至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新闻大厦,拥有近千平方米的采编平台和完备的软硬件设施.

2.2 拓宽了政治沟通通道

2011年底,按照内蒙古日报社党委的指示,内蒙古新闻网完成了“一网两制”改革,确定内蒙古新闻网分为新闻中心和社会中心.新闻中心做新闻,做内容,主要以社会效益为主,设有内蒙古新闻、民族文化、道德法制、文体娱乐、国际国内5个部门,完成好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宣传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把新闻关,牢牢占领舆论宣传阵地,为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社会中心面向市场,全面负责网站的所有经营工作,先期开设汽车、楼市、教育、健康医药、美食、金融、旅游、质监8个频道[4].

2.3 扩大了政治沟通范围

内蒙古新闻网内容覆盖时政、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拥有新闻发布、互动社区、多媒体等多个应用平台,现有20个行业频道、36个盟市旗县区频道;网站日更新信息1500余条,日均IP访问量14万,PV访问量达到140余万,已发展成为内蒙古地区覆盖面最广、信息量最大、浏览人数最多的综合性门户网站.

3 内蒙古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的前景展望

3.1 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问政也在快速发展,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消极方面却不容忽视.究其原因,这与网络问政尚未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不无关系.由于网络问政制度化、规范化的缺失,部分网民肆意发布虚假信息、误导民众,也有部分政府官员无视问政平台的存在,对网民的意见、建议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这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网络问政的健康发展,阻碍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网络问政是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一方面,网民应理性地问,另一方面,政府应真诚地答.为此,我们广大的网民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网络问政的能力,而国家则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真正实现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

3.2 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的平等化、理性化

网络信息的高度共享使网民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进行交流探讨,网络匿名特征使得虚拟空间中的人去除了职业、身份、财产、学历等不平等的条件而平等参与.网络问政则充分利用了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和广泛性,使得公民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诉求得以表达,实现了公共领域的平等参与.在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公共空间中,广东网络问政实践中的公众就如何建设广东文化强省、发展珠三角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等公共议题进行理性协商,就有关部门的工作态度等进行理性批判,这在另一个角度又符合了公共领域对理性批判的要求,即理性的表达,理性的协商,形成理性的社会共识,达到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的平等化、理性化.

3.3 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的多元化、常态化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引发了传播从单向到交互的质变,人们既可以自由传播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开放而且丰富的资讯中很容易地查找、订阅或点播自己渴望知晓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信息.网络的这种异步传输与交互式沟通,使得个人能够更加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网络中信息的分布和流动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不再千篇一律而呈现为个性化,人群被不断细分.这就弱化了个人对于团体的依附,把权力分散到了更多的人和群体中.在网上,信息与意见的发布不再是某种特权,每个用户都可以充分行使“话语权”,形成了与哈贝马斯所称的“公共领域”相类似的交往空间[5],即网络的虚拟社区、BBS论坛、公共聊天室、博客日志等.这是一个可以无视社会等级差别、允许质疑、批评公众事务并具有相当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普通民众不再需要通过社会精英作为“代言人”,在传统大众媒体上间接表达意见,而是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使得公众参与常态化.网络舆情主体的多元参与及其舆情的交互,是网络舆情产生强大影响力的先决条件,对于网络民主的实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CNNIC发布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tjbg/201207/t20120719_32247.html.

〔2〕蔡翠红.信息网络与国际政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http://www.nmgnews.com.cn/resource/jieshao.html.2013-2-28.

〔5〕欧力同·哈贝马斯,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问政舆情网民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舆情
舆情
舆情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