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

2013-04-02 06:04:27蓉,夏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关键职业高职

胡 蓉,夏 烨

(1.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4;2.中欣集团,湖南 长沙 410024)

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不断扩大,“关键能力”这个概念引起了多方的重视,并且已经开始对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关键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思考。

最早“关键能力”一词(Key Competence)是由德国的梅腾斯在1972年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Survey of research on occupational flexibility)中提出来,他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改变教育方法和内容,以保证可迁移性和全面性。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四种“关键能力”:①基本能力;②水平迁移能力;③可迁移的知识原理;④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能力。这种思想很快就激发了欧盟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学者的研究兴趣,且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的领域。各国学者一致认同应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2008年6月,秘鲁利马举行第四次APEC教育部长会议发表联合声明,认为之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是因为劳动者必须不断适应职业教育所推崇的“关键能力”。

20世纪90年代,我国也已经提出能力本位的职教理念,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还是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许多高职或中职学校的毕业生都很有可能面临就业困难或失业问题。因此,针对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很有可能可以成为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的新视角[1]。我国职业教育中必须考虑增强学生的职业流动性和适应性。宁鸿彬从宏观研究的角度,概括了未来人才的基本特点:知识结构,应该具备“实、博、专、新”的特点;能力结构,应包含“基础能力、自觉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个性心理品质,应包括“主动性、疑问性、敏锐性、变通性、独立性”等特点[2]。

我国学者尹金金等定义关键能力为:针对当今市场的快速变化,个体应该既要能胜任当前需求变化快速的工作,又要具备职业岗位需求变化而跨职业的多种能力[3]。

从实践者和研究者对关键能力培养的认知入手,卢晓春等分析和总结后认为目前对关键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能很好的解决关键能力如何才能转化成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采用何种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最为有效的问题[4]。提出了从养策略的层次问题和培养策略细化问题两个方面去探索将来解决关键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与实践的途径。

一、我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存在的问题

(一)关键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缺乏良好的评价机制

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实践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更多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主要围绕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开展。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或多少的设计关键能力的内容,有的甚至给予很高的地位,但是并未真正进入老师的教学意识中,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操作实难实现,往往只流于形式或口号,并没有转化成实质的教学行动[5]。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评价模式相对较简单,另一方面又不能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关键能力的获得质量。

(二)专业特色不强

近年来,高职学校又过多的崇拜对”关键能力“培养,从而导致忽略甚至减少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一味强调培养发展潜力,反而导致学校专业特色不强,技能教学相对薄弱。

同时也应该看到,职业技能应该与一般专业技术有区别,也就是倾向于能够更好地运用于职业工作的技能,包括工作方法和社会能力等,但是必然也要服务于本职工作。所谓“关键能力”的培养,不能完全脱离本专业教学而另搞一套。

如何认识“关键能力”,必须考虑到国情差异。发达国家中,劳动者一生中多次更换职业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我国虽然也趋向自由转业,然而多数人还是基本固定在一个职业,即使有单位或岗位的转移,也仍然是相同或相似的岗位间转换。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程度比较高,专项职业工作所必须特有的业务和技能要求相对我国来说越来越少,且劳动者需要具备某个专门职业需要的业务技能并不很难,更需要的是具有共性要求的通用能力。然而我国的生产和科技发展程度没有达到到这么高的水平,生产技术更新变革的速度还没有那么快,所以有必要根据我们的国情给职教教育目标定位,首先要体现适应性,即要养成基本职业能力,又要拓宽职业适应范围。首先注重的是入职、任职的基本需要的技能,然后才是进一步的职业发展需要的技能。

所以,总结以往经验,开拓创新思维,深入开展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评价机制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二、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构建

(一)重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加强人文教育

过去一些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以够用为目标,曾不断的削弱了基础课程在整个高职教育中的地位。然而现实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并不一定就是他今后就业的唯一选择,即使他今后要就业时所从事职业与他所学的专业对口,这个职业所有需要知识和技能也不一定是他在大学三年里就能学好学精的,如何让他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目标,这与他的基本素质密切相关。而这个基本素质就与我们所提到的关键能力是同一个概念,关键能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前景,而关键能力的培养不能离开文化基础课的开设。《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决定》也强调“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事实也证明,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是一种关键能力的体现,对其他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高职教育中各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则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基础,是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

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主要包括3个模块,即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专业实训课程。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忽视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讲授,提出了“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和“知识够用”的观点[6]。其实这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一种狭隘理解,因为文化基础课不光是为专业理论课程打基础,而且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素质,形成关键能力的功能,为以后学生的终身接受受教育打基础。其实,就上面提到的3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而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所以,在教学中的地位应该是平行、平等的。故教学管理者和老师必须确立这3个模块地位平行、平等观念,克服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厚此薄彼的现象,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二)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它特殊的规律性,一方面要符合学生自身具有自然形成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还要符合社会市场和企业的需求。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建设等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加强合作,让学生做到工学结合,工和学要交替进行,实现在企业中学,在学的过程中又到企业实践。从而,关键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体验和加强,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与外部环境中企业中的工作过程相互作用,在不断的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得到训练、体验,得到加强和实现[7]。

既然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超出某一具体专业能力的能力,这就说明其不能通过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来获得培养,所以必须借助整个教学过程的力量是实现。所以,构建新型的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创建以项目、案例、任务、案例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做相应取舍,重新编排,构建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质量。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必须要建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意识,改变那种以知识为权威的观念,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公。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时间活动平台,让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专业知识的作用,在体验中学习;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从而变得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再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和兴趣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学生按性格进行分类,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才能使培养关键能力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对于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他们原来在学校的时候就是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基础差,进入高职院校后,更加没有了学习压力,容易放松自己,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一般不能坚持好好学习,没有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上,要注重理论与生活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般来说,高职文化基础课往往可以采用情景创设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分层次个性化教学法,专题讲座等并借助多种媒体手段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种方法和手段。

(四)改革课程,开发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关键能力的培养需要与显性的专业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起来。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以下思路:

首先要明确几门关键能力课程的内容,制定分阶段分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比如,将信息技术技术运用类课程与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语言表达类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职业规划类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相结合、人际交往类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相结合等,并且根据学生的情智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上课。

其次,要认真慎重的处理好培养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关系,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尤其对于不好量化,评价、具有弹性,不能单独设置课程的关键能力项目要尽可能的设计相关的能力训练单元,在专业教学中实现关键能力。

第三,要借鉴国内外的做法,尝试设置专业“课题研究”类的课程。只给出研究主题,形式、题材和标题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积极对未来的目标去整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主动思考、信息收集和分类以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语言理解和抽象概括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等等。

最后,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比如班风,学校氛围等隐性教育形式与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发展相结合,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可信、可亲、可敬的办学风格、学术氛围、校规制度、集体行为等规范、教师个人魅力、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团体活动、建筑景观的现实生活榜样,使其通过直接体验,对上述教育情境产生主观性的情感和意识,使学生的正义感,道德感,理想和价值观得到升华,最终达到对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基本比较晚,主要实施两种课程模式:一种是“学科本位”模式,课程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困难,不能“零距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一种是“能力本位”,知识以够用为原则,课程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以特定的职业岗位能力结构为主,强调知识的够用,实用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学生不能融会贯通,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高职教育受第一种思想的影响重,而目前由处于向“能力本位”过渡的阶段,课程的目标设置仍然不能满足未来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一个发展趋势。只有构建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高职课程模式,培养模式,才能够培养出学生高素质的综合职业能力。以终身学习为思想目标,强调个体不断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职业技术技能,更具有健康的职业人格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 李田秀.谈文化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J].职业教育探讨,2008,(10).

[2] 高宏,高翔.对我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研究的思考[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

[3] 尹金金,孙志河.关键能力的内涵比较与反思[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4] 胡昌送,卢晓春,李明惠,等.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综合职业能力教育模式研究[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1(2).

[5] 赵美琳,郭巧丽. 给予能力观的高职课程模式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0).

[6] 朱美珍.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高职课程模式构建[J]. 2007,(3).

[7] 王茂莉.高职学生关键能力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性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3,(4).

猜你喜欢
关键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高考考好是关键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获胜关键
NBA特刊(2014年7期)2014-04-29 00:44:03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中国商人(2013年1期)2013-12-04 08:52:52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