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阈下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

2013-04-02 05:30:38施智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技能职业高职

史 锋,施智明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系,安徽 合肥 230041)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

史 锋,施智明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系,安徽 合肥 230041)

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如何提升学生“软技能”,使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通过探讨软技能的内涵及其构成因素,分析软技能培养的现实诉求,提出软技能的培养体系.

可持续发展;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人类发展面临人口膨胀、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世界性命题.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发展教育.《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可见,教育在整个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表现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已日益成为社会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以培养掌握单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目标,已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基于可持续发展视阈下大学生“软”“硬”技能兼备的培养,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2 软技能及其构成因素

2.1软技能的内涵

就个人技能而言,人的技能可分为硬技能和软技能.软技能,又称为非技术技能,是相对于硬技能提出的概念.硬技能指的是职业与岗位的基本技能,主要是技术和知识;而软技能则是职业素质及职业通用能力.职业素质是指人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通用能力则是指沟通表达、团队合作、人际关系、适应控制、分析应对等能力的综合表现.

“软技能”重在一个“软”字,它是职业基本技能,即硬技能的有效补充.硬技能是基础,软技能则是灵魂.“软技能”涉及自我认识、价值观念、态度行为、个性品质、内在动机等要素,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认识他人,诚实的价值观等观念;自信、积极、有勇气、有胸怀等态度;善于学习、沟通协调、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理想追求等行为;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善良坚韧等品质.它是一个人的文化、个性及内在素质的综合,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体现为一种职业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相对于“硬技能”而言,“软技能”是内隐的,是一个人潜在的精神和价值层面的能力与素质,对人的长期发展即未来成长和职业成就尤为关键,特别是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更是如此.

2.2高职生软技能构成分析

较之硬技能,软技能的构成是多维度、复杂的.专家们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对软技能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中,坎罗威茨对软技能构成的界定更为突出.坎罗威茨认为,软技能包括沟通说服技能、绩效管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领导组织技能、政治文化技能和产生负面结果的技能等.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项调查表明,在“大学毕业生哪些特质被用人单位看重”中,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各项指标位居前三的是:责任意识(占77.8%)、敬业精神(占71.3%)和团队合作精神(占69.4%).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面向55家企业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50%企业表示希望员工有团队合作精神,37%企业表示要有责任感,30%企业表示要有创新能力,20%企业表示喜欢招聘“自信”的人,60%企业则强调要有诚实的品质.

据此,我们认为,高职生软技能的构成应包括两个基本职业素质和八大基础职业通用能力.两个基本职业素质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八大基础职业通用能力为有效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建设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及时间管理能力.

3 高职生软技能培养的现实诉求

3.1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使得传统行业、传统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推动着生产方式、工艺流程与加工技术的变革,从而实现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方面,产业的升级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了原有技术的落后与被淘汰,岗位的消失与岗位技能的重建成为必然;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加速,许多工作岗位将不断受到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新的工作和新的行业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将可能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的岗位转换.美国人托马斯?弗里德曼说:“在这个世界里,要想脱颖而出不仅要看你了解事物多少,也要看你了解事物的方式.因为你今天了解的事物可能很快就要过时,其速度之快恐怕你连想都想不到.”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从业者必须具备较好的知识迁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创新能力、人文素质修养、心理素质等,以适应岗位变动的频率和技术等级提升的速率.

3.2基于企业用人需求的现实诉求

一直以来,大学生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据中国人力资源网的统计,72%的受访企业每年都要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补充企业的人力资源空缺.但调查结果显示,对招聘的大学生“满意”评价的仅有12%.究其原因,是在当今社会中,管理的信息化、生产的集约化和竞争的激烈化等因素使得企业的用人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惟学历论的“精英”人才意识,“适合就是人才”的狭隘人才意识等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在传统的用人观中,企业对应聘者职业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而现代企业则越来越多地重视应聘者职业素质的高低,他们更看重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以及执行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搜狐人力资源总监曾指出,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除了考察专业知识外,还会重点考察应聘者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心理素质、吃苦耐劳、诚信和创新能力等素质.在企业界人士看来,由于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员工所具备“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他们认为职业素质往往是保证个人能够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

东晋儒学宗主地位的恢复,其实是政治上复兴、加强被三国名法政治所破坏的儒学官方意识形态;教育上以儒学教育立国。前者主要是将用来指导君臣政治与社会行为的儒家的政治社会理念,在经历汉末三国乱世后,重新变成了江左政权的大政方针与治国方略,只不过在一些具体策略与方法上,东晋官方哲学融入了玄学的某些因子,如君主无为等;后者则是在仍以儒家经传为传授科目的东晋官方教育中混入了玄学经注,如上文所列元帝初立时所置博士“《周易》王氏”,就应为王弼《周易注》。

3.3 基于高职生就业和可持续就业的现实诉求

我国高等院校招生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661.8万人(681.5万人),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从1998年的34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231.8万人.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属于社会稀缺资源,其就业一般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在社会精英岗位上的就业.但随着“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到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作为高层次短缺人才所具备的市场优势不复存在,加之我国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等,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长和社会有效需求增幅有限这对矛盾日显突出.随之而来的是,就业的甄选标准在发生着变化,企业用人标准提高并更趋于务实,因此对就业初期的大学生技能要求越来越具体深入,除必备的硬件技能外,软技能已经成为决定就业成功与否和就业发展前景的关键点.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的升级及技术的进步,社会职业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人们面临着职业的流动性与职业迁移的困难.从业人员会经常面临转业、失业、再就业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显然,让一个人为某一特定职业或岗位作好准备是不够的,其本身就具有风险性,需要从终身职业发展的需求出发,在形成某一职业领域有效需求的具体职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可持续就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正视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就业的需要,建立“软硬兼备”有效的教育体系,就成为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4 建立“KMC”软技能的培养体系

根据对高职生软技能培养现实诉求的分析,培养既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又具有全面的职业软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构建一个由知识维度(K)、能力维度(M)、品质维度(C)构成的多维度、立体化的高职生软技能的培养体系(简称“KMC”),以实现高职生软技能的根本性提高.

4.1知识维度培养

在我国,高职教育是以专业教育课程为特征的,但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植入通识课程,并通过通识课程的介入使教育对象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软技能,构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知识维度的课程体系已是在所必然.具体而言:

4.1.1优化专通课程比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在“专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以培养适应社会某个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为价值取向.而随着“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逐渐成为高职教育主题,“专业主义”倾向日趋严重,通识教育逐步被淡化与忽视.这直接导致了在课程体系中,专业教育课程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约为80%-90%,通识教育常常成为附属课程占据的比重较小(仅有10%-20%),更有甚者有的只有5%.而在美国四年制大学中,本科生所完成120学分的课程学习里,文学及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比重为33%-40%,主修或专业教育课程和选修课比例约为60%-66%.因此,加大通识课程的比例,合理地规划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分配与布局,构建合理的专通结合的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高职学生软技能已变得刻不容缓.

4.1.2构建专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4.2能力维度培养

“软技能”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和立体化的工程,不是仅仅增开一两门课程就能达到的,它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认知到行动的过程,因此,构筑一个加强“软技能”实践教育的能力维度培训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4.2.1实施企业职业化实习

软、硬技能培养模式是相通的,实践培养训练不可或缺,如企业岗位实习、校企合作等都是很好的实践平台,特别是一些与工作岗位联系密切的软技能,更应该在企业岗位实践中去训练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具有真实企业文化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如实训中心、实训室等等,引进企业的管理理念,让学生通过实训基地模拟工作的基本流程,增加对工作岗位环境的认识,了解企业文化,理解软技能的重要性并加强实践.

4.2.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内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也是培养学生软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改变重课内轻课外的课程结构.课程设计要具有大课程观,协调和整合课内外课程资源,开设多层次、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如实施礼仪教育与培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规范;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举办辩论赛、招聘模拟大赛、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进而提升职业软技能.

4.3品质维度培养体系

4.3.1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思想内核的正确性、信念底蕴的坚定性和行动表象的规范性,如此,首先要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其次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通过树立榜样的教育宣传形式,学习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再者要结合大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事业,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

4.3.2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旨在打造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健全发展的大学生,而“软技能”实质上是学生健康个性的完美体现.现代心理伦理学认为,健康的个性是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与美的表现等诸方面的高度和谐与发展,也是追求自我实现与人生价值的必然要求.马斯洛认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认清我们的人性中究竟有多少适合于充分发展和表现的潜能,“要帮助一个人向丰满人性运动”.因此,塑造学生健康个性是高职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

〔1〕关冬梅.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

〔2〕史锋.论风险社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迁移”能力培养[J].江淮论坛,2009(02).

〔3〕郭欢绪.大学生就业初期软技能调查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01)

〔4〕王绍让.基于企业用人标准匹配下的大学生就业力培育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2 (08).

〔5〕陈晓燕.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软实力”的思考和建议[J].教育教学研究,2010(12).

G645

A

:1673-260X(2013)01-0182-03

安徽省教育厅2012年度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2A069)

猜你喜欢
技能职业高职
高级技能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