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乃军
(广西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至今,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加之歌唱者往往重视声音、忽视形体表演,导致歌唱艺术形体表演在现阶段发展相对滞后.金铁霖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歌唱形体表演的重要性,并将其列为选才、育才的标准之一,这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同时也对歌唱者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歌唱者不仅要学会运用声音表达情感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形体语言的表达规律,从多角度、深层次塑造角色.我国歌唱的形体表演手段一方面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另一方面来源于对舞蹈、戏曲、戏剧等舞台表演艺术的借鉴[1].
在我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中,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传统的程式化的舞台表演方法.概括为“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步、口).唱是指唱腔的优美,念是指念白清晰,做是指舞台表演,打是指武打身段.声乐学习者除了参加形体训练以外,还可以学习戏曲,逐渐体会形体表演的基本规律.对于歌唱来说,形体表演主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的运用来实现.由此可见,声乐舞台表演艺术就是将演唱与神形兼备的表演紧密结合的表演.民族声乐演员也必须研究和掌握一些舞台表演方面的问题.
一个好的歌唱演员站在舞台上演唱,除了有美妙的声音以外,也离不开手势的表演.手势这种无声的语言不仅能帮助情感表达渲染气势,同时也能通过手势进行形体造型.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强调唱戏要有唱戏的“架势”,在民歌演唱中也因该借鉴一些这种表演方法.演员站在舞台上要有一种形体的控制力,并且按照歌唱的正确姿势来进行歌唱艺术表演.民歌演唱表演的“架势”要摆得恰到好处,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能刚能柔,表演自如.民族声乐中的“架势”离不开手势,手势动作的表演要有明确含义.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应该以歌唱为主,手势动作为辅,不可喧宾夺主分散观众注意力.更要杜绝那种花哨的手势,唱到什么都要比画一下,搞得乱七八糟,让人啼笑皆非.手势动作因该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进行自如灵活的表演.民族声乐中的手势表演大致可以分为“引、定、开、合、托、错”几种[2].
眼睛对于传神的重要性,可以从我国历代文学家或艺术家的笔墨中得以体现.中国古典文学中通过眼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例子很多.如李贺《唐儿歌》以“一双瞳仁剪秋水”形容女子眼波明亮、清澈;曹雪芹《红楼梦》以“一双丹凤三角眼”形容王熙凤含威不露等等.绘画艺术家也往往将描绘眼睛作为绘画的重点来谈.如《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睛目.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意思是说顾恺之画人,有时几年都不画上眼珠,别人问他为什么,顾恺之说:“四肢的美丑,本来就和画的好坏没有什么关系,要画出人物的传神之处,就在这一点上.”
可以说,人的七情都能通过眼神的运用来刻画.眼睛的表现十分丰富,如朦胧的、呆滞的、惊讶的、愤怒的、喜悦的、祈求的、恐惧的、悲伤的表情等等,都可以通过眼神的细腻变化表现出来.叫瞧、看、视、眇(北京方言,指藐视的目光)、目夹(shan).这种分的目的,是为了训练眼睛方便,不是把眼神规定死,这一点是需要说明的.
人的面部表情是十分丰富的,戏曲艺人将面部表情的变化归纳为欢、笑、喜、乐、愁、想、思、悲、哀、惨、哭、气、怒等.但是,对于人类表情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言,这种归类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单就“喜悦”而言,就可分为多种不同程度的喜悦,而不同场合下,不同性格的角色所表现同一种喜悦的方式也是有一定差异的.如性格内向的人与性格开朗的人在喜悦时的笑或生气时的怒,其表达方式、强烈程度都是不同的.人在笑的时候笑肌上抬,嘴角咧开,面部肌肉舒展、开朗,我们用眉开眼笑来形容.与之相反,人在哭的时候,由于痛苦悲哀,面部肌肉抽搐紧张,嘴角下撇,就会显得愁眉苦脸.
民族声乐的舞台表演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以外,还要注意舞台形体表演.身体姿势不仅是角色心理活动的一种体现,而且对歌唱的声音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常常被一些声乐理论书籍作为第一章节来论述.通常情况下,歌唱者的站立应注意头要正、颈要立、肩要松、胸要微挺、腿要直、脚跟要实,松垮或紧张发僵都是不可取的.站立的步位一种是丁字式:一脚在前,脚尖朝前;另一脚在后,略斜横,脚尖朝向斜前方,脚窝处靠前脚的脚后跟.这种站立方式使演唱者面对观众时身体微侧,能够给观众一种更加立体的视觉效果,女演员用的相对较多.另一种是正步式:双脚排齐分开而立,两脚之间距离与本人双肩宽窄相当,脚尖朝前,略为向外,男演员用这种步位较多.就角色塑造的表演而言,身体的姿势往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独唱演员的舞台表演相对歌剧演员的舞台表演要简单一些,但也要注意舞台形体的表演,要生动、准确、自然地进行形体的表演,做到恰如其分[3].
向学生提供优质充足的输入材料,运用声乐库中的各种资源,搭配等规范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演唱能力的提高.但目前,很少将声乐库中的研究成果和语料库资源运用于声乐教学中.因此,在教师中先开展声乐库教学方法的重点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去不断丰富情感体验.
戏曲中的表演程式是经过历代艺术家不断探索、总结、积累的结果,是戏曲表演的精华.如表现惊恐、害怕的表情时,眉毛抬高向中间聚拢,双眼圆睁,嘴唇张开并向后方拉长;表现惊奇时,眉毛都向上拉开,嘴巴大张;表现生气、恼怒的表情时,蹙眉皱额,瞪大眼睛,嘴唇、下巴用力;表示鄙视、讥讽的表情时,眉毛一边高一边低,眼睛微眯,斜着眼睛看,嘴角一撇等等.歌唱者可以通过学习、借鉴戏曲中一些表演程式,最终将其有利于歌唱的方面融入自己的歌唱表演中.歌唱艺术的本质和核心是“充满感性色彩的情”.它是复杂的生理技术,本质永远是精神的产物,情感的结晶,生命的象征.只有适时讨论,才能保证讨论和交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要让学生会讨论,老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小组中去,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及时疏导、矫正.
眼神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练就的,必须经过长时问的练习才能获得.因此,要学习运用眼睛的能力,就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一,头不能随着眼睛的运用而随便晃动;第二,眼睛不能过多眨动,必须练习较长时间眼神聚焦的能力,避免眼神涣散、不拢神;第三,眼球运动的过程要顺达、流畅等等.这些都属于眼神练习的基本功.总而言之,眼神的运用远不止以上谈到的这些,眼睛的表现力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这从形容眼睛的词汇中就能看出来:如正眼、斜眼、喜眼、冷眼、怒眼、呆眼、痴眼、睡眼、病眼、媚眼、妒眼、慧眼、泪眼、白眼、娇眼、明眸善睐、回眸一笑等等.由于人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而眼睛是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而运动变化的,所以,可以说有多少种心理状态就能有多少种与之相应的眼神[4].
我国戏曲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在表演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体系,在“手、眼、身、法、步”等方面都要求遵守一定的程式.这种表演程式是舞台表演动作的一种规范化,是一种可以使观众理解的相对固定的格式和相对稳定的表演语汇,如开门、骑马等,它既是生活动作的美化和节奏化,也可以说是生活动作的舞蹈化,它是戏曲艺术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创新、发展和完善的.
丰富的表演手段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过程.李渔《声容·歌舞》中说:“学舞既熟,则回身举步,悉带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就是说学习舞蹈的人因为有了长期的积淀,舞蹈动作已经“化”人生活中,举手投足都像是柳絮飞舞、花蕊含笑,处处渗透着舞蹈的美感.声乐表演同样需要由会到熟,由熟到“化”的过程,小到一个手势,大到身段的表演都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招之即来.歌唱家郭兰英原来就是山西梆子的著名演员,她有雄厚扎实的戏曲表演基础,能够巧妙地运用形体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这也是她受到国内外观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歌唱学习者应该在平时多学习形体表演、舞蹈等,不断积累,将其转化为舞台表演塑造人物的手段.对于表演性比较强的作品,歌唱者本人如果难以胜任角色表演的创造,还可以通过专业表演老师指导,创编适当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主要通过身体的姿势、步法、手势等表现出来.
舞台表演还要考虑如何从多个方面给观众艺术享受,如根据舞台的大小、形状考虑站立的位置,争取给观众一种布局上的美感;再如,形体动作的安排也要讲究辩证的章法,如“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后、欲后先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交替”等等;动作要大方,步法要稳重,手、眼、身、步的动作要协调统一,注意体态的平衡(如上左脚出右臂,上右脚出左臂),动作的衔接也要自然、符合逻辑,具有动态美等等[5].“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往往是学生求知欲的流露,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因此,在学生的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多方求问,使学生乐问、勤问.合作学习中倾听是重要的一环,学生是否能用心倾听别人的见解,直接关系到他有没有思考.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的技能,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心聆听,要求学生聆听时做到三心:一是耐心,耐心地倾听同学的发言,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指出不足;二是要虚心,虚心地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三是用心,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要用心,不要盲从,要有选择的接受.
情感体验是演员自我修养的重要课程,它是演员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但由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因此这种体验有很大的局限性.演员要经常地深入生活,加强文化艺术修养,积累感情素材,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1〕刘冠宏.声乐艺术教学新型理念及建构[J].现代企业教育,2008(16):118-119.
〔2〕于永华.声乐艺术专业表演教学特点初探[J].艺术教育,2008(09):132-133.
〔3〕安晓宁.浅谈声乐教学的一些理念及建构[J].科技致富向导,2008(12):168-169.
〔4〕谷穗.浅谈当代声乐艺术教学[J].网络财富,2010(01):67-68.
〔5〕来栋.科学的声乐教学理论及建构[J].大众文艺(理论),2009(0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