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雇佣能力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初探

2013-04-02 04:00杨晓宁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6期
关键词:毕业生应用型办学

杨晓宁

(安徽科技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1 问题的提出

“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一方面企业求贤如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是经过高等教育洗礼的毕业生怀才不遇.从宏观上,就业问题根本是由供需关系决定,2013年大学毕业生有699万,号称“最难就业”的一年,人力资源盈余造成就业难;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因素给我国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人力资源需求下降.但是这依旧不能解释“就业难”和“用工荒”两种现象并存的客观事实.

2 问题分析

2.1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闵维方对产业和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进行研究,构造了“人力资源积累一产业结构调整一经济发展”的新框架来解析新时期下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调整的引领和适应关系,并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问题.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可以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也可以引领高等教育发展,从而保障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同步,就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如果产业结构调整比较迅速,人力资本积累速度滞后,经济发展就会缺乏动力;相反,人力资源的积累如果没有及时的产业调整作为基础,可能会出现“知识浪费”或大学生大量失业的局面.[1]

2.2 人力资源结构需求现状

普通高校2000年有107万毕业生,2013年有699万毕业生,增长了约5.5倍;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自1997年到2011年增长了约6.27倍,普通高校数量也增长约1.7倍.高等教育经过十年多的扩招,为社会积累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个时期,我国的产业还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下游,企业主要以资本扩张为主,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比较低,吸引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作为企业,从用工成本角度考虑,选择劳动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民工,为适应这个现实,高校提出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毕业生面对残酷的现实,为提高就业的竞争力,不得不放弃过高的薪资期望,甚至提出“不要工资,求就业”的“贱卖”劳动力的现象.因高成本的高等教育,造成了上学致贫和越上越穷的社会现象,以及毕业后的低工资,客观上催生了“上学无用论”的思想,出现了大量高中生、初中生辍学打工的现象.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产业升级,上海、广州等地区逐渐在淘汰落后的产业,大力推进高新科技、金融服务等环保、低耗能产业的建设,与此同时,大量的低技术劳动者逃离这些城市,回到自己的家乡就近就业,比较典型的就是代工巨头富士康从广州迁移至河南.为解决短缺的技术工人问题,地方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当地企业对口培养技术工人,甚至发明了“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

从以上分析来看,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对高素质的劳动者需求量会增加,毕业生应该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人力资源盈余也应该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事实上,企业招人难和毕业生就业难是客观存在的.

2.3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是我国大力恢复工农业生产的阶段;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到2008年,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经济结构转变;第三个阶段就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阶段,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注重内涵式发展.这三个阶段两次产业结构调整都是在政府的主导先进行的,高等教育处于跟随市场战略,是产业结构调整引领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在第一阶段,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主要以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为主.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引进国外资本、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生产线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为满足工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在2000年开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第三阶段,同样是产业结构调整走在了人力资源调整的前面,虽然在第二阶段实现了人力资源的积累,但是并没有第三阶段的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由于高等教育采取了跟随社会需求战略,市场调节作用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就不可避免,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高等教育没有提供足够适合的人力资源;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后期,在惯性的作用下,高等教育在某些领域培养了过量的毕业生,但没有为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3 解决问题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人才培养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后期和人口数量下降的背景下,高校之间对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找准办学定位,切合市场需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在未来淘汰赛中才能取得一席之地.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必然走向多样化趋势,不同类型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培养不同类型人才.[2]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层次性,高校的办学定位也应该有层次性.研究性大学主要为培养理论性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脱颖而出,必须找准自己的社会价值,明确办学定位.每一所大学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为社会服务,所学到的知识也必将应用于实践,为满足产业转型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介于两者之间,有一定理论功底且掌握一定技能,能够把现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3.1 目前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上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教育的管理体制问题,为博取更多的政府资源,普通高校倾向于升格为综合性、研究性大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同质化;由于高校在政府管控下,调整专业结构需要层层审批,所以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往往滞后于社会实际需要;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大学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师资力量和质量得不到保障,学校的硬件设施也跟不上教学变革的需要;另外有些高校也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但是在学生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缺乏深层次改革,导致应用人才培养流于形式.

3.2 提高应用型本科生的能力措施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为提高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可雇佣力,需要从师资力量、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实质性的改革.

3.2.1 改善师资结构.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提高毕业生能力的关键力量.目前,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更看重毕业学校、专业背景、科研能力等指标,对实践能力考虑较少;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由于没有经过实践的锻炼,教师自身也缺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培养的应用型毕业生.为弥补既能从事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教学的“双能型”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招聘具实战、实训经验的教师;二是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三是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工程师,指导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2.2 从培养模式入手.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考卷”的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实训方面的培养.理论课的学习是必不可少了,这也是应用型本科生高水平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是培养一个“成品”企业员工,而是培养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方面的能力,熟悉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参与到更多的实际问题中,引导、鼓励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2.3 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学以致用是学习知识的目标,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但是很多课程经过大学四年,甚至再加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所学知识不知道如何使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过四级、六级,依旧不会讲、不会写,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少使用;在经过系统的高数、统计学、计量学等课程学习后,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很好的用数学工具分析、解决.贯穿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块化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贯穿于专业课的教授过程中,这样既能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加大实践考试在学分总量的比重,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平时不学习,考试靠突击,考后全忘光,真正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真实能力.

3.2.4 展望未来,未雨绸缪.技术进步使“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周期日益缩短,也使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改造日益加速.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体系,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应该如此,培养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在求职中才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考虑到专业和课程体系调整需要较长的周期,高校在紧跟市场步伐的同时,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把握未来新兴专业,适时淘汰或者落后专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担负起应用本高校在产业转型中的历史使命,培养产业转型所必须的人力资源,起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产业升级中的先导和推动作用,为创新性国家做出应用的贡献.

另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是高校办学定位的一次大胆尝试,是对生产关系的微调,是高等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回应,在氛围上应该给试点院校宽松的政策环境.首先真正依法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力减少政府对大学的直接干预度,充分利用市场来传递社会需求,引导自我调整.[3]其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消除偏见,应用型高校和综合性大学一样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只是办学定位有差别,在资金和政策的配置上保持相对的公平性.再者适当调整高校的评价体系,建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评价体系,保障评价体系和办学定位的一致性.最后改变教师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职称评审方面,职称评审指标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指挥棒,现行的评审指标多数是对论文和课题的考量,不利于提高教师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实际情况,提高实践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在职称评审指标的比重,引导教师自觉发展应用型能力.

〔1〕阂维方,蒋承.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角.2012(1):6.

〔2〕史秋衡,文静.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基于学情调查的自我评价分析.2012(1):59.

〔3〕徐高明.社会需求视域下的大学课程变革策略——基于江苏省六所大学的调查.2012(12):71.

猜你喜欢
毕业生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